Mystic Horse: An Elegant Bein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6866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文

贩书杂录

已有 3271 次阅读 2021-2-10 13:16 |个人分类:人生漫笔|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我好赖还算个读书人,理应不该去干贩书这种事儿。但又有点儿另类的启发,所以让我走上贩书之路。我们单位有好多老先生,都七老八十了。他们的书可比我的值钱多了。我突然发现,一旦他们驾鹤西归,书也就没用了。有一次到单位,见到一份遗嘱,某位离世的老先生要把自己的书捐给单位。单位自然很感动,答应下来。然后领导大笔一挥,让下面的人处理。我和下面搞图书的人较熟络,他们就跟我聊起这件事。我觉得那位老先生的书真是有点儿让他们脑袋大。说不弄吧,领导有批示,不好交差。弄吧,真没地方搁那些书。可怜的书啊,当年买它们时多困难,我还是有些亲身体会的。

 

改革开放刚开始,我在武汉教中学。有许多文革前的书又被重印。我记得买书还要票呢。我的一位同事,把少得可怜的工资差不多都买书了。见他买了整整一书柜的文学作品。他很得意地告诉我说,这些书在文革时期想看都看不到啊。如今终于如愿以偿,买到了它们。我也是爱书之人,想借一二本读,他一口回绝,不会借给任何人。他很爱惜书,每本书都仔细地包上书皮,免得阅读时对书有所损伤。现在看到一些书,就跟狗啃过一般,让人不舒服。也难怪,爱书之人怎么可以把书随便借给别人呢?当年我没书可读,学英文把借来的书用家传的打字机给打印下来,然后再把书还给人家。借书时,也是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把书损毁。

 

安顿下来后,我也开始买书。那时工资不高,但花钱买书我还是敢出手。在武汉工作20年的样子,连新书带旧书,差不多也买了几书柜。后来到北京工作,生活用品基本没什么,倒是把书差不多都弄来了。北京的工作相对专业性更强,也就没时间翻看我先前的书了。那些书反而成了累赘。我家住房不大,书占了不少位置。每每见到这种情况,夫人就会唠叨。书除了占地方,也不看啊。可我老是想,书到用时方恨少,万一哪天派上用场了呢?所以在北京这20年,我也没动贩书的念头。退休下来,按理说有时间看书了吧。可一翻先前的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了。不能说不爱它们,而是更没兴趣了。这也是命运使然。我个人的经历大致可分为二个阶段,前20年比较散漫,后20年相对严谨。属于那种前松后紧的人。前20年各种书我都买,后20年我基本不买书。

 

有人也许好奇,你的下一代不会把书传下去吗?我还真没想要下一代承接我的书。而且学的专业不同,所以也就不做指望了。既如此,那干脆就在网上开辟一个旧书店贩书。我在专业领域小有名气,不时有人将其大作给我。后来我却发现,这些新书还真难卖呢,尽管码洋书价标得很高。我把20年前的旧书拿出去卖,没想到恰恰是这些书走势不错。而且能卖高出10多倍的价钱。我的书有许多都是一版一印,那就更值钱了。民国的书更是如此。一本《申报》地图,竟然以680元的价格卖掉了。一套《道藏要辑选刊》(10卷)也以1.2千的价格卖了。还有其他的书,基本好卖。有些过世名人信札,也能卖出好价钱。卖了几封,效果可喜,一张纸就数百元。可我的专业书是不会卖的。还是要留下来,这些书卖掉的话,就可以说自绝后路了。

 

我有些成套的书,差一二本。如果残缺地卖,就未必卖得出价来。那就在网上凑了。我的书店在孔夫子旧书网,总能有我想要的书。买个一本二本,我的那套就凑齐了。于是就好卖。我有一套《中国历史地图集》(8册),其中有3册是平装本,另外5册是布面精装本。如果花搭着卖就卖不出好价钱。在网上找,逐渐把布面精装本凑齐,再把手上的平装本卖掉。然后整套的精装的书就能卖出个好价钱。文革时期的各种印刷品,现在属于红色文献,相对好卖,我已卖出不少。泰山大人送给我二本毛选,那可是珍本。一本是苏中版,一本是华东版。可以说算是我的镇店之宝了。这东西,有价无市。我分别标价5万和7万。试问,谁会花几万元买二本1945年的毛选呢?物以稀为贵,先放在那里。有的东西不一定一定要卖出去,而是要摆在那里,让人知道你那里还是有真家伙的。

 

二年多的时间吧,真正好卖的书却是中国《易经》方面的书,让我大惑不解。我卖出去的第一本书就是关于易经的。我这里还有个10多本易经的书,等慢慢上到书店卖吧。经营个书店挺有意思,关键是图乐子,涨见识。我曾拍来赵无极的版画,没想到竟能多卖1千元。这贩书也就是个低进高出的过程。就像我玩儿照相。也不就是在作吗?一个镜头能花大几千,但卖一个镜头好赖也能加倍地赚。所以我总是买徕卡的镜头,机身是一分钱一分货,镜头是十分钱二分货。因此还是保值的。我的旧书也算保值吧,20年前买的书至多也就块把钱,再卖就能有上10倍的收益。不过这也是自欺欺人,没把这些年的购买力算上。最不好卖的就是正经八百的专业书。我有不少逻辑的、数学的、物理的书籍,这些恨不得白给人家都不要。先放在那里,估计最后也是卖废纸。

 

卖书最累的活就是把自己的书用手机拍照传到书店。年前做卫生,把书挑拣一下,做个判断。把那些自认为卖不动的书当废纸卖了。夫人苦哈哈地把书拿到收废品的那里,人家论斤称,才14元。几十斤书啊,在书店不值我一本书的价钱。那可都是新书,讲养生的、长寿的、吃喝的。她却也没想到,把书拿去卖废品,吸引来不少老人。他们对这些书很感兴趣。夫人还没离开呢,收废品的倒手就卖给那些想要这些书的老人了。嗨,不同阶层的人的需求就是不一样啊。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人家未必。


网上孔夫子旧书店有个拍卖卖书的方式。最近我也尝试着这样卖。我以为拍卖相当于行商,让你的书动起来。效果要比坐贾强,比让书趴在店里等人好。孔夫子网有好几万家书店和书摊,能有多少人来你的书店逛逛呢?孔夫子喜欢拍卖的形式卖书。它给你提供平台,拍出也好,流拍也罢,里外里它都有钱可赚。羊毛出在羊身上,平台赚我们卖家的钱,我们赚买家的钱。最后都是个流转过程。我不以贩书为生,也就无所谓每年交给平台的管理费和手续费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5489-1271587.html

上一篇:一花一叶咖啡私家小厨
下一篇:京华览胜
收藏 IP: 123.123.101.*| 热度|

18 刁承泰 郑永军 许培扬 刘进平 张晓良 宁利中 李学宽 刘立 王启云 李毅伟 朱晓刚 陈志飞 王安良 杜占池 李振乾 汪育才 韩玉芬 谢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7 08: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