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色彩丰富”的英国科学家丁铎尔 精选

已有 10719 次阅读 2018-8-5 07:52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色彩丰富”的英国科学家丁铎尔



 


20180805博文配合.jpg

 

■武夷山

2018年7月,牛津大学出版社推出了科学史家Roland Jackson(罗兰·杰克逊)撰写的600多页的大部头传记,THE ASCENT OF JOHN TYNDALL:Victorian
Scientist, Mountaineer, and Public Intellectual(《约翰·丁铎尔的攀升: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家、登山者和公共知识分子》)。丁铎尔喜欢登山,他的社会地位也经历了巨大的攀升,所以标题中ascent这个词是一语双关的,很巧妙。

丁铎尔(1820—1893)是出生于爱尔兰的英国物理学家,科学成就卓著,在气象学、气候科学、磁学、声学、细菌学等领域均有建树。比如,是他最早解释了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通过研究热传输,他发现地球的大气有保温作用,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温室效应。在冰川热传导、物质结构等多方面他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此外,他在科学传播方面也有重大贡献,还是当时有名的雄辩家。

丁铎尔出生于爱尔兰南部农村,家境贫寒。他职业生涯的起步是担任铁路测量员,他是名副其实的自学成才者。1847年,他被英国昆伍德学院(实为中学)聘任为教师。在这里,他在教学之余旁听了化学和植物学课程,还了解了“基于发现的、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是怎么回事。这个时期他还接触到了美国文学家、思想家爱默生(1803—1882)的作品,爱默生的思想和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的思想都对丁铎尔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后来,丁铎尔在该校讲授物理学课程。再后来,他在德国获得博士学位。那时,他逐渐认定了分子结构的重要性,也对自己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技能信心满满。他不是物理学的理论大师,而是实验大师,实验水平罕有其匹。他通过实验,一是能证实或否证别人的理论,二是能表明,纯科学也可以带来实际应用。尽管总是忙于研究工作,他还是挤出时间博览群书,尤其是哲学著作。除了科学论著,他还发表过游记作品。

在科学传播方面,他在皇家研究院的系列科普讲座总是能吸引大批听众。当科学与神学发生冲突时,他是科学世界观的旗帜鲜明的捍卫者。对于当时人们关注的种种科学、政治和社会议题,他通过信件、文章、演讲和辩论积极发声。1872年至1873年期间,他在美国巡回演讲,获得极大成功。他还积极推动在英国中小学强化科学课程,开展了经典的科学演示,所有这些使他声名鹊起。人们不仅邀请他作演讲,也愿意请他吃饭,因为他在餐桌上谈笑风生,大家都开心愉快。虽然他出身卑微,但他后来成为上流社会社交圈的常客,他的好朋友包括英国大诗人丁尼生(1809—1892)、苏格兰哲学家卡莱尔、英国科学家法拉第(1791—1867)、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1825—1895),等等。

他还是登山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是最早翻越阿尔卑斯山脉马特洪峰的人,也是最早登上阿尔卑斯山脉魏斯峰的人。

在杰克逊的笔下,丁铎尔具有复杂的个性特征,他有强烈的责任感,挚爱诗歌,对朋友慷慨帮助,天性好争好斗。一方面,他长期健康不佳,另一方面,他耐力惊人,所以才能实现登山奇迹。这样一个特殊的人,一辈子不断引起议论,一辈子拥有一批忠实的朋友,一辈子招致强烈的敌意。总之,这是一个色彩丰富的“有戏”人物。

为了完成这部传记,杰克逊将丁铎尔一生的所有著述(包括日记、信件)都用心阅读梳理了一遍。杰克逊的写作特征是无微不至。他注意到,丁铎尔的日记在1871年至1873年这一段是空白,原因不详。在此书中,丁铎尔拜访了哪些朋友,作过哪些讲座,出席过哪些讲座,都有详细记录,这样的琐碎内容可能使普通读者感到厌烦,但对于历史学研究者,对于关注丁铎尔其人的读者,则可能是宝贵的资料。

1945年,曾有出版社出过丁铎尔的传记。本书是70多年来又一本大部头的丁铎尔传记,殊为难得。我在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目录中,未查到丁铎尔的传记作品。若引进翻译该书,将能填补著名外国科学家中文传记作品的一项空白。

《中国科学报》 (2018-08-03 第6版 读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27619.html

上一篇:去西安开会----日记摘抄656
下一篇:频繁接受采访----日记摘抄657
收藏 IP: 1.202.64.*| 热度|

12 史晓雷 陈楷翰 李颖业 黄永义 陈德旺 文端智 李学宽 李毅伟 范振英 简小庆 puhj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