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读《长生殿》

已有 4310 次阅读 2017-3-9 16:18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读后感, 《长生殿》

古代剧本真不错,总是第一出就是摘要。先前读的《牡丹亭》如此,这次读的《长生殿》也如此。下面第一出这首词可以直接做剧情梗概(1)

中吕慢词·沁园春

    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宿缘正当。

    自华清赐浴,初承恩泽。长生乞巧,永订盟香。

    妙舞新成,清歌未了,鼙鼓喧阗起范阳。

    马嵬驿、六军不发,断送红妆。

    西川巡幸堪伤,奈地下人间两渺茫。

    幸游魂悔罪,已登仙籍。回銮改葬,只剩香囊。

    证合天孙,情传羽客,钿盒、金钗重寄将。

    月宫会、霓裳遗事,流播词场。

如果觉得概括还不够,有更简明的(1)

唐明皇欢好霓裳宴,杨贵妃魂断渔阳变。

鸿都客引会广寒宫,织女星盟证长生殿。


就内容而论,基本上就是白居易《长恨歌》的扩写。只是最后增加两出《得信》和《重圆》,算是加个“光明的尾巴”,成就了大团圆。其中一些扩写的细节,也有唐诗可以比对。例如,第五出《禊游》,可以参照杜甫《丽人行》。把《长恨歌》中“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形象化了。又例如,第36出《看袜》,众看客付费观赏贵妇死时留下的袜子,这是《长恨歌》中没有的细节,可以参照刘禹锡《马嵬行》。


就主题而论,作者自己想写“情”,如开篇(1)所称

南吕引子·满江红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

     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

     笑人间儿女怅缘慳,无情耳。

     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

     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

     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好一个“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相思不仅跨越了空间,而且超越了生死。


要言情,就要展示男女主人公美好的一面,有些细节就不能不略去了。如正史有载的杨玉环先为寿王妃(唐诗已使秘事公开化,如李商隐的绝句《龙池》最后两句,“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又如野史传闻的与安禄山的暧昧。更不用说对明皇的掩饰。连《长恨歌》中所谓“君王从此不早朝”,也解释为与梅妃私会,担心杨贵妃发现真相。甚至杨贵妃还竭力劝皇帝上朝(91)

             昨夜谁侍陛下寝来?

             可怎生般凤友鸾交,

             到日三竿犹不临朝?

             外人不知呵,

             都只说殢君王是我这庸姿劣貌。

             那知道恋欢娱别有个雨窟云巢!

             请陛下早出视朝,

             妾在此候驾回宫者。

皇帝贵妃从第二出《定情》开始,吃喝玩乐,怄气争吵,终于到第22出《密誓》达到高潮。那就是长生殿夜间的誓言(105)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誓绵绵无绝期。

几乎也是《长恨歌》中的原话,只差一个字。但帝妃之思,境界也就是如此。神仙之思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境界似乎更高些。《密誓》之后,就是马嵬坡生离死别,以及阴阳两隔后的相思。最后位列仙班,就算是终成眷属了。这无疑是全剧的主线。


言情部分,比较感人的似乎不是前面的“春寒赐浴华清池”和“缓歌谩舞凝丝竹”,而是后面的“夜雨闻铃肠断声”和“魂魄不曾来入梦”。毕竟前者是风流天子酒色误国,后者是落魄鳏夫怀念爱人。


内容丰富的作品,总有多种解读的可能。作者自己的解读也不能做标准答案,这或许就是所谓接受美学的要旨所在。如鲁迅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长生殿》也如此。


作者洪昇生长于明清鼎革不久。出生书香门第,受正统儒家教育。难免有夷夏之辨和故国之思。因此《长生殿》中多少也能看出“排满”。异族入主,“九庙灰飞,诸陵尘暗,腥膻满目狼藉。久阙宫悬,伤心血泪时滴。(158)”更有那些当朝大人物(130)

     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

     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

     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

     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

这个确实是明朝特有的现象。唐朝当然也有投降安禄山的官员,但人数不多。宋朝读书人无用,但至少还有气节。“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明朝的读书人,一向唱高调,“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逼得皇帝在险境毫无回转余地。但不论是封疆大吏,还是士林领袖,转身自己就投降了。史可法那种老实人实在是孤例。《长生殿》中有位坚决不降安禄山而被杀的乐工雷海青,反而被降臣们嘲笑(132)

        大家都是花花面,

        一个忠臣值甚钱。

        雷海青,雷海青,

        毕竟你未戴乌纱识见浅!

流落民间的宫廷乐班主事李龟年(有杜甫诗,《江南逢李龟年》),也有故国黍离之情。男女主角之外,除了雷海青,正面人物还有郭子仪

只手重扶唐社稷,

一肩独荷李乾坤。

这或许是当时多数读书人所期待的大英雄。据说当时有些清朝达官不喜欢该剧,多少也与有上述成分相关。


从“宫闱秘事”的角度看,有杨贵妃先后与姐姐虢国夫人、梅妃江采蘋争宠。一度被贬出宫,也把梅妃打入冷宫。按剧本所写,明皇私会梅妃,被杨贵妃大闹之后,“忍气回来,一病而亡”。

剧本甚至也反映了当时底层民众的艰辛。承平年代,“进鲜荔枝的使臣,一路上稍着径道行走,不知踏坏了人家多少禾苗!”“一路上来,不知踏坏了多少人,不敢要他偿命。”而战事一开,“逢城攻打逢人剁,尸横遍野血流河,烧家劫舍抢娇娥。(108)”真是所谓,“兴,百姓苦;忘,百姓苦。”


剧本结构很严谨。前后呼应,人物结局都有交待。两个反派,杨国忠在马嵬被杀,安禄山在宫廷遇刺。梅妃病故。虢国夫人、秦国夫人死于乱兵。杨贵妃的两个宫女出家。不过,剧本所涉及的史实,也并不都可信。每一出的退场诗,都是集唐人句而成的七绝。如遇故人,很有意思。


顺便一提,《长生殿》有多种英译本。杨宪益先生译的是全本,许渊冲先生译的是所谓舞台本到杨贵妃之死的第二十五出结束。不过,译文也不可尽信,我无聊时勘察过一个例子,见早些的博文《《长生殿》玉体描述及英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038523.html

上一篇:武夷山大红袍景区
下一篇:销魂都在夕阳中
收藏 IP: 116.232.61.*| 热度|

2 柏舟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9: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