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大转折前的校园—学界小说丛谈之《魂兮归来》

已有 4936 次阅读 2018-7-19 18:18 |个人分类:休闲阅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学界小说, 随感, 札记

王新纪、陶正和田增翔的长篇小说《魂兮归来(上、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是第一部描写工农兵大学生的小说。我在读大学时就看过,印象不深。在《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没有说到,因为忘记了。这次阅读,才想起原来看过了。该小说的不同寻常之处是三位作者合作,这或许也是“文革”中写作班子的流风余韵。小说写1972年秋到1976年清明期间工农兵大学生和教师的生活,也算是学界小说。故事发生在新华大学,其实是北京大学,其中的揽星湖就是未名湖。该小说对工农兵大学生的描写,既有亲身体验近距离观察的鲜活,也难免有主题先行的时代局限。

 

小说以出版时的正统观点,反映了72年到76年时代风云下的校园。开始是所谓“整顿”,后来被批判为“右倾回潮”,然后就是“反击右倾翻案风”,最后结束于天安门广场前的四五运动。整个故事还是有些俗套,就不细说了。在这个过程中,几乎全部教师和多数工农兵大学生都对文革有了新的认识。这大概就是小说标题所谓的“魂兮归来”。尽管四五运动遭到残酷镇压,小说仍在充满希望中结束。结尾处写道,“一个变革的时代就这样开始了,我们这些人已经敲响了它的大门。(p. 936)”这确实是已经被历史证明正确的预言。小时写了大转折前的大学校园。

 

小说的主要线索是女主人公梁晓茵的成长,从软弱到坚强,从幼稚到成熟。她是文革中受冲击老干部梁牧的女儿,母亲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打死。父亲即将出来工作,她也得以到新华大学学习。开始有些郁郁寡欢,后来受同学老师的影响,稍微积极些,一度还发表了跟风性的小说,以母亲为原型写了走资派,受到父亲的批评。后来读书思考,参加劳动等,对文革有了否定性看法。特别是受男主人公影响,性格也坚强起来。在小说即将结束时,投身四五运动,被公安局逮捕。

 

小说中有几条爱情的线索。梁晓茵与岳明辉是贯穿始终的一条。岳是红卫兵,梁母亲被打死时他在现场。但他以自身的活力吸引了梁。“这正是生活有意思的地方:永远有未知的东西展现在他的前面,让他探索;永远有新的目标树立在他的前面,让他追求。生命的意义就在这里!(p. 47)”“身上似乎有种奇特的力量,这种力量支持着你,使你能够那么持久,那么锲而不舍地追求一个目标(p. 781)”尽管直到最后,两人关于文革的看法仍有分歧,但还是走到一起。另一条线索是美女陶陶,先被冒充高干子弟的卢新宇欺骗委身,卢暴露后与一直暗恋他的同学于良才走到一起,当然还有不小思想差别。最后参加四五运动,在天安门广场一起陷入绝境,陶陶后悔,于良才“漠然地瞥视这奔跑着、吼叫着、挥舞着大棒朝他们扑过来的警察和工人民兵;漠然地倾听着棍棒打人的钝响和人民遭打时的惨叫通通淹没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乐曲中。(p. 936)

 

小说人物众多,形象都算丰满鲜明,虽然出版较早,文学性其实可能也好于后面些更有纪实性的作品。反面人物有些漫画化,这大概是当时的套路,不过主要人物还不是“高大全”。我更感兴趣的是比较中间的人物。例如,于良才“出身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条件优裕,生活诸事全不用他操心,成天只是读书而已。他整天沉浸在书本里,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与人的关系所知无几。(p. 263) 文革中他父亲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冲击后,“除了更广泛地读书,也开始观察社会,研究一些社会问题了。但这种观察和研究却是比较超脱的,他喜欢捕捉一些细致的现象对未来作些预言,由于旁观者清,有些时候说得很准,这使他赢得了目光敏锐,见微知著的美名。同时,大量地阅读了历史和文学书籍,也确实培养和加强了他对世态人情的洞察力。可是他从没有亲身投入生活的激流之中,没有在汹涌的浪涛中奋斗,挣扎过,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个聪明的旁观者而已。三年的插队生活固然给了他不少劳动人民的淳朴气质,却没有改变他的生活态度。他埋头干活,用心读书,基本上与世无争。这种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生活经验,一旦狂风大浪扑到他脸上,他也就心慌意乱了。那些洞察力、预见性,和那个聪颖的大脑袋并不能帮他多少忙。(p. 263)”推测当年自己的大学里,读到这段话,一定若有所思。又例如,文学一年级支部书记王磊“事实,却与他的预言相差无几。这就好像把一出在他心中的小舞台上排演过的悲剧,搬到现实的大舞台上公演了一次似的,只使他尝到双倍的苦味。哎,智慧的痛苦啊,你虽然比别的痛苦更崇高,但也比别的痛苦更沉重。(p. 307)

 

作者王新纪,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工农兵大学生,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导演。作者陶正,1948年生于浙江绍兴,1968年赴陕北乡村插队务农,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也是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后历任北京歌舞团艺术创作室主任,一级编剧。作者田增翔,1947年生于北京,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出版社少儿文艺编辑室编辑、《十月》编辑部编辑。

 

 

附:已经贴出学界小说丛谈

 

大学小说丛谈之概述

 

且在新年读旧书学界小说丛谈之缘起

 

华夏大学的肇始学界小说丛谈之民国大学

 

遥观当年大学生学界小说丛谈之《赵子曰》

 

校园中的风月案学界小说丛谈之《漩涡》

 

大学小说丛谈之《南渡记》

 

危城内外学界小说丛谈之《双山》

 

“索隐”的尝试学界小说丛谈之《东藏记》

 

大学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少年不识愁滋味学界小说丛谈之《未央歌》

 

大学小说丛谈之《围城》

 

树欲静风不止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的大学

 

学府变色学界小说丛谈之《红路》

 

学人入彀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

 

力争上游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

 

微动涟漪学界小说丛谈之《勇往直前》

 

溪云初起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玉骨冰姿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春秋》

 

花好月圆学界小说丛谈之《洗澡之后》

 

相煎太急学界小说丛谈之《牵牛花》

 

疾风劲草学界小说丛谈之《生命与爱情》

 

风刀霜剑学界小说丛谈之《马兰草》

 

风起云涌学界小说丛谈之《大学时代(上、下册)

 

忆来唯把旧书谈:校园中读校园长篇

 

理想主义学界小说丛谈之“十七年”大学反思

 

身世浮沉雨打萍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

 

红莲相倚浑如醉学界小说丛谈之《诗人之死》

 

“文革”的大学理念学界小说丛谈之“工农兵大学生”时代背景

 

大学小说丛谈之当代大陆作品

 

拨乱反正中的大学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蓝眼睛·黑眼睛》

 

欲望校园大学小说丛谈之《欲望的旗帜》

 

教授的“为”与“争”大学小说丛谈之《天眼》

 

大学的历史转折—大学小说丛谈之《感受四季》

 

大学小说丛谈之《活着之上》

 

何谓大学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大学理想的幻灭历程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无用”学科的危机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不同时代的代表性小说—大学小说丛谈之《学院大厦》

 

校园小说《斯通纳》

 

《斯通纳》关于大学本质

 

《斯通纳》中的毒舌马斯特思

 

欲读书之大卫洛奇的教授小说

 

失聪教授生活片段

 

海外学子的艰难处境大学小说丛谈之《考验》

 

北美版的儒林情史大学小说丛谈之《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昔日留学生的去留之间大学小说丛谈之《又见棕榈,又见棕榈》

 

大学小说丛谈之《海之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124926.html

上一篇:博士后证书
下一篇:柳州之岁月静好
收藏 IP: 151.100.135.*| 热度|

1 李军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