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孤独造就伟大灵魂——记哲学家罗素

已有 5770 次阅读 2021-7-15 22:38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是20世纪最有名的哲学家之一,他出身英国的名门贵族,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人生横跨了将近一个世纪,从从两次世界大战到冷战,到人类登陆月球,因此他对人类的文明发展总有深刻的见解。

1.jpg

在数学领域中,罗素专研数学的逻辑性辩证,提出知名的罗素悖论(Russell's paradox),并与其恩师怀海德共同研究发表了试图阐述数学真理的巨著——《数学原理》。在哲学上,罗素著有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一书,他和摩尔(G. E. Moore)、弗雷格、维特根斯坦等人一同开创了着重逻辑应用的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并提出了摹状词理论(Russell's Theory of Descriptions),成为分析哲学的经典。另一方面,罗素也跟维根斯坦一起发展出逻辑原子论(Logical Atomism),深刻地影响了逻辑实证论(logical positivism)中的检证原则(principle of verification)。

罗素除了在数学、哲学、伦理学和逻辑学等领域有巨大的成就外,还积极提倡和平主义,并参与社会运动、出访包括中俄等多个国家。他在一战中因为坚持反战而受到英国社会排挤,甚至因此被剑桥三一学院开除教职;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罗素又清楚认识到法西斯带来的人类危机,所以支持英国作战。

冷战时期,作为哲学家的罗素意识到核武器对人类文明的威胁,因而积极反战、反核武。1950年,为了“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罗素获诺贝尔文学奖,其后并与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共同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Russell–Einstein Manifesto),要求世界各国放弃用战争来达到自身目的。越战期间,罗素也和法国哲学家萨特(Jean-Paul Sartre)共同组建了“罗素法庭”(Russell Tribunal),以知识分子的角色调查美军在越南的战争罪行。

像罗素这样的一位哲学家、数学家,究竟是如何诞生的?这一切都要从他复杂、孤独而矛盾的童年说起。

罗素家族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的时代,但真正可以确定为家族奠定经济基础的,是英国都铎王朝的第一代贝福德伯爵约翰·罗素(John Russell, 1st Earl of Bedford),从他开始,几乎罗素的每一位直系先祖都活跃于英国政界。罗素的祖父,第一代罗素伯爵约翰.罗素(John Russell, 1st Earl Russell)更在维多利亚女王(Queen Victoria)的时代担任过外相与两次首相。

罗素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母抚养的罗素,从小就生活在一种混合着贵族荣耀和丰厚历史感的特殊氛围里。罗素自己曾说:

“我的祖父继承了1622年光荣革命时代的贵族自由主义传统,事实上,这种贵族的自由主义已经成为我们罗素家族的传统……在这种环境下,我感染了某些原则与希望,而大体上我在一生中皆能坚持这些原则。”

罗素与祖父母住在位于里奇蒙花园中的潘布罗克宅邸(Pembroke Lodge, Richmond Park),这片府邸是维多利亚女王赐予罗素伯爵的恩赏,当初决定英国参加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的关键内阁会议就是在此召开。小小年纪的罗素常听大人说,战争被决定的当下,哪一位大臣就睡在他们家的哪处;而罗素在府邸花园中游玩时,也常想象许多达官贵人过去漫步在其间的景象。

罗素被祖父母收养的时候,祖父罗素伯爵已经是位整日坐在轮椅上的退休老人,潘布罗克宅邸也早荣光不再,但小罗素仍能感受到自己家族和历史之间的命运联系。罗素晚年写道,这所花园似乎在回忆它过去的光辉时日:

“而我也跟它一起活在过去的日子中……我想象我祖父活力充沛的日子。我听到大人们的谈话,多数都是好久以前发生的事。我的祖父如何去厄尔巴岛谒见拿破仑;我祖母的叔公如何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保卫直布罗陀海峡(这里指的是1779-1783的直布罗陀包围战,Great Siege of Gibraltar……卡莱尔(Thomas Carlyle)如何把史宾赛(Herbert Spencer)称为『纯粹的真空』;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又如何对格莱斯顿先生(William Ewart Gladstone)的造访感到莫大荣幸。”

除了可供想象追忆的画面,在小罗素的童年中,包含女王和首相等许多政要和贵族名门也常到潘布罗克宅作客,也难怪罗素的朋友说,“一般人提到英国上层时都会用‘他们’来称呼,但罗素却会使用‘我们’”。在罗素的心中,自己的家族是属于上层的一分子。罗素的祖母罗素夫人(Frances Anna Maria RussellElliot-Murray-Kynynmound, Countess Russell)也时常讲述祖先威廉·罗素爵士William Russell, Lord Russell)为了对抗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II of England)的独断而慷慨就义的故事,因此罗素从小就认为“罗素一族有为公众服务的责任,为了服务大众,有时候反抗是合理的。”

由此种种,不难想象在罗素的成长中,自然伴随着一股寻常人所没有的,英国老式贵族的使命感。而这种使命感,也影响了罗素的一生。

孤独的童年、孤寂的心灵

罗素出生时,其实有个圆满的大家庭。然而,彷彿遭受命运的嘲弄一般,罗素刚满2岁时,当时才6岁的姐姐和母亲就因为感染白喉而相继去世,18个月后,罗素身心俱疲的父亲也撒手人寰。罗素和哥哥法兰克(Frank Russell, 2nd Earl Russell)从此成为孤儿,被接到祖父母的家中,由父系亲戚、家庭教师和众多仆役照顾长大。

尽管生活无忧,但是潘布罗克宅邸并不是个适合孩子快乐成长的地方。罗素与哥哥刚到那里时,祖父罗素伯爵已经高龄83岁,并很快于两年后过世,因此罗素对祖父的记忆不深。虽然当时60岁的祖母仍活力充沛且意志清晰,但她秉持维多利亚时代保守、压抑、谦逊、刻苦的道德方针来主掌家族,所以罗素成长在一种相对安静、严肃的气氛中。

或许因为遭逢变故时,罗素的哥哥,当时10岁的法兰克已经懂事,所以他内心的创伤比幼小的罗素更为深刻,并可能造成了他在童年期令人难以忍受的顽皮和粗暴,法兰克也因此很早就被祖母送去寄宿学校。与哥哥不同,小罗素呈现出的是温和、早熟和严肃。

虽然法兰克住校,但事实上,罗素的祖母认为其他孩子容易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在经历短暂的幼儿园教育后,她选择让罗素在宅邸中接受姑姑阿嘉莎(Agatha Russell)、叔叔罗洛 Rollo Russell)和家庭教师的教育,而这样的自学生活一直持续到罗素16岁、准备应考剑桥大学以前。大部分的时候,罗素几乎没有同年龄的玩伴,也因此注定了他童年的孤独。

根据一位常在罗素童年时到潘布罗克宅作客的朋友回忆,“柏提(Bertie,罗素的小名)很和善。他是个严肃的小男孩,经常穿着一身蓝绿绒西服,有着一位同样严肃的女教师。我非常喜爱到潘布罗克用下午茶,但即使我只是个小孩,也能感受到那是一个不适宜孩子生长的地方。罗素夫人总是用急躁的语气说话;阿嘉莎夫人经常围着白披肩,双眼看着地面走路;罗洛则沉默寡言。……他们这些人不停地在各个房间穿梭来去,就像幽灵一样,而且好像永远不会饿。在那里带大两个天资绝顶的小男孩,实在是很奇怪的事。”对孤单的罗素而言,潘布罗克的花园成为他流连之处。罗素曾经回忆说:

“我的父母都已过世,我经常会想,不知道他们在世时是哪一种人?在孤寂时我总是在花园中徘徊,不是捡集鸟儿的蛋,便是沉思于那飞逝的时光。”“在童年的大部分时日里,我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就是单独消磨在花园的那段时间,而我的存在之中,最生动的部分便是孤独。”

小罗素年复一年,将花园中的一草一木、花朵动物摸得一清二楚;他也喜欢沉浸在大自然的光影、季节、星空及云层的变化里;他还喜欢感受风,喜欢看闪电。进入青少年期以后,罗素“有一种与日俱增的孤寂感,还有一种遇不到说话对象的失落”,而在这种情况下,他说道:

“是大自然、书本以及数学,将我救了回来。”

罗素11岁的时候,法兰克尝试教他欧几里德(Euclid)的几何学,几何论证的奥妙,让曾因背不出乘法表而大哭的罗素从此爱上数学。罗素回忆,在潘布罗克的压抑氛围下,“我变成一个孤独、害羞、一本正经的年轻人。我似乎从未体验过童年交友的乐趣,甚至连想都不敢想,但还好我还有所喜爱,这时最吸引我的就是数学”。罗素更认为,“要不是想多了解一点数学,也许我早就在年轻时自杀了。”

除了数学,哲学家也罗素也喜欢上历史和文学。罗素热爱雪莱的诗,他说:“当我读它们的时候,彷彿世界已经离开我,……我忘记了自己置身何处”。或许只有求知能让罗素忘却孤独,忘却因失去双亲所以根植于内在,对生命无常的忧思。罗素将祖父藏书室中的丰富书籍都读遍了,而这最终形成了他厚实多元的知识基础。

除了大量的汲取知识之外,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的罗素也常常在心中不断地思考辩证各种问题,这成为他最早的哲学训练。罗素晚年写道:“我想,引起我对哲学产生兴趣的第一件事发生在我11岁的时候,……我的童年相当孤独,因为过于孤独,我变得十分严肃,那时我有非常多时间从事于思考,但由于知识的缺乏,我的思想还无法做有规则的考虑。虽然当时我尚未察觉,不过我其实已经在论证问题上找到了乐趣”。或许我们可以说,没有孤独,就无法造就伟大的灵魂,也就没有哲学家罗素。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9293-1295642.html

上一篇:[转载]《赵洪钧说<周易>》:《周易》的结构和体例
下一篇:罗素写作《西方哲学史》的科学态度
收藏 IP: 120.231.2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2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