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ijikai102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aijikai1026

博文

大学“基业常青”的密码 精选

已有 6348 次阅读 2016-9-15 21:5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近读张维迎的《大学的逻辑》,书中提到的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兴趣:加州大学前校长做过一个统计,1520年之前全世界创办的组织,现在仍然用同样的名字、以同样的方式、干着同样事情的,只剩下85个,其中70个是大学,另外15个是宗教团体。“基业常青”问题无疑是分析、理解大学的绝佳切入口。

   张维迎认为,大学之所以能够基业常青,是因为校友是最忠诚的客户,始终都会把自己的名誉和学校品牌紧密连接在一起。还有人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服务社会等方面去解读这个现象。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似乎都没有触及根本。要想拨云见日,还得从哲学高度、文化深层去思考。

   一方面,这些大学之所以基业常青,是因为顺“道”而为。在世界比较大的宗教里,恐怕只有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道教遵老子为宗,老子作《道德经》。《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创生、生命、生存、长生。道之所以能够永远存在,因为它总是处在一个“化生”的状态中,或者说它就是“化生”的状态。而大学正是像道一样以生产新知识、培养新人为使命,所以就有生命、就能生存、就得长生。

   但许多公司、企业也在生产新产品、培训员工,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基业长青的组织名单里?宗教组织也生产知识、培养教徒,为什么长寿者没有大学多?那是因为“道”除了“能生”外,还有一种关键特征。《道德经》说:“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淮南子》也说:“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不自生”,就是不为自己营利求生;“生而不有”就是化生了万物,却不占有、支配它们;“成而弗宰”,就是生成了万物却不去主宰。大学是非营利性组织,创造了知识推动社会,培养了人才推向社会,较好体现了“不自生”、“不有”、“弗宰”。公司企业营利,占有、主宰,一些宗教组织也控制教众、谋取私利,所以二者难得“长生”。

   由于当前国家间的激烈竞争、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高校由自然之“化生”,转变为被动之“催生”。为了实现“催生”、服务社会,国家支持大学办起了校办企业、参与了利益之争,最近更是鼓励教师进企业、取股红。无度介入社会,可能会短时间内有助国家振兴,但未必是“大学”长生之道。

   另一方面,这些大学之所以基业常青,是因为能知来预往。有记忆才能知道自己是谁,知道是谁活着才有意义,因此人类内心深处始终有着一种对遗忘的恐惧。立碑、制像、写传、著史,都是克服遗忘的手段。而这些不是识了字就能完成的,只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的人才行。大学正是人类记忆资料的保存者、书写人员的培训地,也就是有着“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大学越古老,知道过去事情越多,被需要的程度就越深,赢得的威望就越高。许多国内高校正是洞悉了这个机密,所以才合理不合理地拉长了自己的校史。

   能预知未来,是人们一直的渴望。预知未来的权力,曾在很长的时间内被宗教所控制。三大宗教预知了人类的未来有天堂、地狱、轮回、转世、千禧年、世界末日等。现代科学兴起以后,证伪了这些预言。人类的渴望不能停止,科学在推到了以前的预言体系后,要通过探知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去重建人类新的日程表。而大学作为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机构,自然被寄予了厚望。因此,哪所大学关心人类未来问题多、设置未来议程能力强,人们就会越推崇它、支持它,它的生命力就会越强。

   视而不见危害人类的行为、视而不见传统文化;为科学而科学、为论文而论文、为项目而项目;不愿科普知识、不愿教书育人;只关心眼前利益,不问过往、未来,只关心自己兴趣,不问人类终极所求、所需。这样没有大情怀的大学,不会基业常青。

   总而言之,大学的常青、长生之术,在于不过分追求有什么、主宰什么,而是把精力放在“创生”“生成”上,卓然而自立。还在于不封闭自我、局限眼前,站在历史大势、人类终极需求上去科研教学,赢得支持和尊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45870-1003100.html

上一篇:新一轮评估中科研项目指标的“言外之意”
下一篇:社区文化应该有些大学味
收藏 IP: 101.229.185.*| 热度|

12 彭真明 黄永义 罗民 左宋林 黄仁勇 李毅伟 梁洪泽 biofans taoshl shenlu ghzhou5676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4: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