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故我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tanb

博文

如何对付较长的证明?(1. 3)

已有 1846 次阅读 2018-12-17 09:06 |个人分类:心路里程|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This is an in-mail from TYUST.
                         新入の者--> What is going on ? (redirected)
本期开始改变画风,搭载数学类学院等有用链接。
今日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中科大)。新闻
.
如何对付较长的证明?
(接上回@) Step 1. 第三段。
Let MY be the pullback of M. If t > 0 is sufficiently small, 
then MY - (KY + BY) -t(KY + T) is ample. Since 
MY - (KY + BY) -t(KY + T) = 
(1+t)(1/(1+t) MY - (KY + 1/(1+t) BY + t/(1+t)T)), defining 
ΓY:=1/(1+t) BY + t/(1+t) T, we can assume 
α MY - (KY + ΓY
is ample for some α∈(0, 1). Note that (Y, ΓY) is plt, 
ΓY ≤ BY, and \ΓY/ = T.
.
评论:基本上是把之前对 (X, S) 的做法套用到(Y, T) 上。
---- KY 换做 Kx,T 换做 S,去除下标Y或把 Y 换做 X;
---- 如上替换后就回到第一段的情形。
疑问:T 是 BY 上的complement 吗
(这样问,是因为看到,在Y定义的层面上,T 扮演 S 的对应物)。
.
逐句评论:
Let MY be the pullback of M.
---- 将 M “拉回” 到 Y 定义的“层面”考虑。
---- MY 可看做 M 的原像(某种意义)。
评论:Y 作为 X 的 plt blowup,并不是孤立的:
---- Y自带一个 projective birational 态射 Y --> X;
---- 使得 -(KY + T) ample (over X);
---- 并且 (Y, T) 是 plt 的.
(注:以上是根据 plt blowup的定义)
.
If t > 0 is sufficiently small, then MY - (KY + BY) -t(KY + T) is ample.
---- 这里似乎假定了 “MY - (KY + BY) is ample”.
---- 定理1.7的第六项条件是 “M - (K + B) is ample”.
---- 推测:上述条件在 Y定义的层面得到保持(待考).
.
Since... we can assume α MY - (KY + ΓYis ample for some α∈(0, 1). 
---- “we can assume” 对这种提法感到稍有疑惑。
---- 这明明是推导出来的结论,为何要去assume?
(当然,这里的“assume”提法也不会引起矛盾)。
.
Note that (Y, ΓY) is plt, ΓY ≤ BY, and \ΓY/ = T.
疑问ΓY ≤ B怎么得到的 (ΓY --> T, t-->+oo, 而 T ≤ \BY/ ≤BY这么看来,T ≤ ΓY  ≤B
又问:ΓY是关于 t 的减函数吗(此问出于某种广义理解)
问题:(Y, ΓY) is plt 的仔细推导。
问题:\ΓY/ = T 的仔细推导。
.
小结:完成Step1的读写(原文共3小段,约占0.5+篇幅)。留若干小问题,待回头再推敲。
* * *
感到像“lc”、“Q-klt”、“plt”、“ample”等,都可以看做某种(定性的)度规。在某个过程中“保持”它们似乎是一种框架方法,而“过程”则是度规所连带的“具体方法”的序列。
代数几何的定理或证明看似“琐碎”,但每一步跨度似乎不大,或许可以理解为“细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774-1151956.html

上一篇:如何对付较长的证明?(1. 2)
下一篇:如何对付较长的证明?(2)
收藏 IP: 223.11.183.*| 热度|

3 杨正瓴 郑永军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17: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