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钟楼的“业绩”----“汇文书院”曾读书(2)

已有 1020 次阅读 2023-10-23 09:31 |个人分类:回忆|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钟楼的“业绩”

在钟楼的办公室,办完了一切转学手续,正式开始我的中学生活。那是还是“文革”的中期,校园里,大喇叭震天动地,大字报铺天盖地。虽然“武斗”已不见踪影,但是“文攻”依然火药味十足。别人“文革”中主要批判刘邓修正主义路线,我们学校还要加上组织批判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

我们中学的前身是“汇文书院,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战火冲击的古城南京诞生,由美国美以美教会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在南京干河沿创办的教会学校。“汇文书院”是南京金陵大学、金陵中学和鼓楼医院的源头,开启了南京地区近代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西方医学教育先河,在南京近现代教育卫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为报答劳元丽老师收留的知遇之恩,我也积极投入写大字报的热潮中,批判美帝对中国的文化侵略与掠夺。其实,我们既不知晓教会学校,也不了解美帝的阴谋诡计,什么都不懂,只是鹦鹉学舌而已。

政治老师吴让对我的初中成长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吴老师像电影《英雄儿女》中沉稳干练、慈祥可亲的志愿军政委王文清(田方饰),充满激情的全文念给我们听了林豆豆的《爸爸教我怎样学会写文章》,此文当时风行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文中用“电光石火”来比喻灵感,还用了一个“稍纵即逝”的形容词,让我至今不忘。还有“熟能生巧,巧能生华”,提到19世纪俄国大文学家托尔斯泰代表作《安娜·卡列妮娜》,赞扬了他用词严谨慎密的精神,在那个时代是石破天惊的。我第一次知道,大人物在公开场合说的话与私下跟子女说的话是完全不同的。

WechatIMG1974.jpg

《爸爸教我怎样学会写文章》的油印本

为了进一步更好地学习,我从吴老师借来《爸爸教我怎样学会写文章》,这是从一份油印的传单,在钟楼的教师办公室里全文抄写,成为我的第一本“手抄本”,陪伴我度过整个初中阶段。后来,我还找来整版长篇通讯《向阳花开》,介绍红遍全国的学习“毛选”标兵单位太仓县洪泾大队沈玉英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的事迹。沈玉英是初中毕业的农村女青年,患有截瘫,身残志坚,每天“狠斗私字一闪念”。《向阳花开》是我初中学习的范文。

WechatIMG1978.jpg

《人民日报》刊载的长篇通讯《向阳花开》

很多年后,我在教MBA的核心课程《战略管理》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如何在案例分析中严格区分“六经注我”、“我住六经”,两种不同研究案例的方式与思路。我还深情地回忆当年手抄《爸爸教我怎样学会写文章》的经历。

曾经是南京第一高楼的钟楼,我在这里渡过多少青春时光。钟楼是我们十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现在金中校徽的原型,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汇文书院钟楼当时被称为南京第一幢“洋楼”,也是当时南京最高建筑。该建筑由美国人汇文书院首任院长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亲自设计督造,陈明记营造厂建造。主体为三层,中部高为五层的钟楼,钟楼的占地约330平方米。钟楼为砖木结构,外观为青砖砌筑,勒脚、檐口等处有精细的装饰线脚。每层楼的窗户上沿及水平绕墙体一周还有外凸的橘红色装饰线。现屋顶为四坡形,由水泥方瓦铺设,其上还有两个壁炉的烟筒。门窗为半拱形木质结构,楼梯也是木质的,室内还铺有木质地板。当年钟楼的钟声一敲响,半个南京城都能听到。在悠扬的钟声里,叙述着东西文明的碰撞和融合,见证了近代教育的沧桑与传奇。


WechatIMG1976.jpg汇文书院的钟楼

初二的时候,我的一篇“讲用报告”被学校选中,这是一篇关于读书学习的文章。在钟楼的一楼办公室里,学校教务处的周老师(恕我一直不知道周老师的名字)帮助修改。周老师写的一手楷体好字,在原稿上,斟字酌句、删节补充,全文刊登在油印的校刊(《教育革命战报》1971年4月27日,第四期)上,并被邀请到鼓楼区红卫兵代表大会上做主旨报告;以后还去几所中学做过交流。

WechatIMG1977.jpg

《教育革命战报》第二版,1971年4月27日

作为学校写作组的学生成员,在学校办的大字报专栏(新街口广场的东南角)上有过多篇议论文章与调查报告。除了批判文章,还有一个调查报告,关于曙光机械厂改造冲天炉的事迹。曙光机械厂是进驻我们中学的工宣队单位,也是我们中学学工的主要基地。我和几个同学经过十多天的采访,最后由我执笔完成。

钟楼上广播站,我没有怎么去过,但经常向他供稿,不仅是我写的,也有我从各班征集来的。我曾经负责过学校的黑板报,就是进学校大门二门之间的黑板长廊。经常可以听到同班同学的口诛笔伐的洪亮播音,他后来做过江苏省教育厅主要负责人。

我们中学是对外开放的学校,经常有外宾来访。比较出名的有,曾任燕京大学的教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9—1972.2.15)夫妇,以及陪同者、燕京大学出身的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学生领袖黄华(1913.1.25-2010.11.24)。1936年,燕京大学经济系四年级学生黄华,放弃了毕业考试,陪同斯诺在陕北采访,担任翻译,并促进了《西行漫记》在中文世界的出版发行。如今,又陪同斯诺在中国访问,为中美建交立下汗马功劳。

只是因为50多年前中学校园钟楼傍,“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传奇》)。第一次见到伟大领袖的美国老朋友,第一次听说《西行漫记》这部伟大的著作,迷信与神话都扎根在心中。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燕京大学,黄华,还有天安门城楼上的四个伟大……

       我在钟楼里参加接过几位外宾,法中友协主席夏尔·贝特兰,是个非常有名的亲华人士。文革结束后,我在《参考消息》上看到,贝特兰公然宣布辞去法中友协主席职务,他污蔑中共现在的党中央在搞非毛化,认为“四人帮”才是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代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6423-1406871.html

上一篇:“汇文书院”曾读书-----70年代南京十中琐记(1)
下一篇:北平房的“窘迫”-:“汇文书院”曾读书 -----70年代南京十中琐记(3
收藏 IP: 180.102.19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2: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