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1010019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m101001912

博文

图书馆的“打工”---“汇文书院”曾读书(4)

已有 1067 次阅读 2023-10-26 18:01 |个人分类:回忆|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图书馆的“打工”

1971年的秋学期,刚升为初三的我,照常到我们南京十中图书馆“打工”----课余时间帮助图书馆整理图书,“报酬”是可以进书库翻阅馆藏书籍,这在文化凋零的时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图书馆楼建筑建于1902年,最初为汇文书院的青年会堂,也叫库珀厅、琥珀厅,为二层砖木结构小楼。青砖墙,红砖砌筑门廊,每层窗户腰部水平一周都有红砖装饰线。

沉稳的图书馆显露出一种自由生长的蓬勃童趣,感觉进入了一个魔法世界。图书馆坐拥海量资源信息,是充满知识能量的魔法屋!

WechatIMG1987.jpg

图书馆里有几位不允许上课的、正在接受劳动改造的“牛鬼蛇神 ”:

解放前毕业于“国立中央政治大学”夏国炯老师,写的一首秀丽的小楷,满腹经纶,曾向我吹嘘在大学时就可以拟定一部民法通则;还向我解释,六法全书究竟是采用“民商分立”原则---宪法、民法、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还是采用“民商合一”原则---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尽管我一头雾水,还是觉得很了不起。当时,我并不知道国立中央政治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直到80年代在南京工学院读研究生时,系里有位工作人员罗老师也是中央政治大学的毕业生,解放后一致没有工作,只能给誊印社刻钢板勉强有微博的收入。在文革中,可能应该算是专政对象,符合“公安六条”的范围。

国立中央政治大学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黄埔军校。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于广州。北伐战争期间,黄埔军校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于1927年迁至武汉.”宁汉合流”后,该校又迁至南京。1947年,中央政治学校与中央干部学校合并,更名为国立中央政治大学,直属国民政府教育部,顾毓琇担任校长(顾毓琇,曾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局局长)。国立中央政治大学是国民党培养党政干部的摇篮,从功能上讲,它类似中国共产党的中央党校。从一开始起,这所国立学校就被视为中国公务员的唯一摇篮,学生大多一经毕业,就派任为作为县政实验的县长与各级官员,所以报考者趋之若鹜。

WechatIMG1988.jpg

南京建邺路168号中央政治大学旧址

三十年代金陵大学毕业生宋家淇,古文修养极高,在南京中教界是出名的学问大家。他的书法,更是闻名遐迩,南京街头有不少店铺的门头用的就是他的墨迹。作为30年代金陵中学学生刊物《金陵钟》的主编,宋老师深情回忆他在中学读书时,如何组织编辑与撰写刊物,对我这个70年代学校板报主编很多启发。宋老师在主编校刊《金陵钟》时,曾受到过一位学者的指导。当然,当时宋老师并没有说出曾昭燏(1909.1.27——1964.12)的名字,就更没有讲出她是曾国藩的长曾孙女。

1929年,曾昭燏考上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1931年,偶然的一次机会,聪明、好学的曾昭燏在好朋友、胡小石的女弟子游寿(1906~1994,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的建议下,开始旁听胡小石(1888年—1962年,国学大师)教授的甲骨文和金石课程,大受震动,深感胡先生引证之渊博,说理之致密,于是每课必听,并亲自登门请益。翌年,曾昭燏转入国文系师从胡小石教授,学习书法、历史、考古、金石等诸多学问。曾昭燏因其兄曾昭抡(中国化学奠基人,时任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应北大校长蒋梦麟之邀去北京大学当化学系教授和系主任,原本居住在其兄家的曾先生,移居胡小石“愿夏庐”吃住,这一住便是三年,师生二人相夕与共,留下诸多温馨的慈父爱女般的深情厚谊。1933年,中央大学毕业后,曾昭燏担任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国文兼职教员,同时担任《金陵钟》的指导教师。1934年,曾昭燏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生班,1935年,曾昭燏中断金陵大学研究班学业并辞去附中教职,在两位兄长的资助下赴英伦求学,1937年6月,曾昭燏以学术论文《中国古代铜器铭文与花纹》,获得伦敦大学考古学硕士学位,并留校担任助教。

中国考古文物界的巨擘,声望最高、贡献最大且业内人人皆知的就数“南曾北夏”, “南曾”的曾就是曾昭燏,中国杰出的女博物馆家、考古学家,生前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先后参与和主持了各项文物挖掘及保护活动,曾反对将大陆文物运往台湾,对中国文物的发掘和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1964年12月,曾昭燏在南京灵谷寺跳塔自杀身亡。

WechatIMG1989.jpg

曾昭燏旧照(中)

在图书馆里,我曾读到宋老师的一篇教学经验的论文,主要精神是,语文教学应当强调范文的背诵:一个学期背诵五篇文章,整个中学6年,背诵60篇,而且必须每学期累积背诵直到高考,仍然可以全部背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不同文体、不同风格,在理解的基础上较深理解,同时可以综合利用,类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那么还有什么样高考作文不能应对自如?这样才能真正体味中国语文博大精深的奥秘。

我至今都不明白,这些接受改造的“牛鬼蛇神”,他们怎么敢这么明目张胆拉拢与腐蚀“冲锋陷阵、挥斥方遒”革命小将,而不担心被我举报?是不是我天生长着满身“反骨”,他们一眼就识别出来了。

为了巩固这个“特权”,我还经常为图书馆的壁报写一些新书推荐与读后感的文字。1971年九月初,刚开学我看到新到的周赤萍写的《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小册子,因为有部电影《黑山阻击战》(1958年),全面壮观地反映了塔山阻击战之激烈,该战役在辽沈战役中首屈一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典战例之一。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真实地描述了我军史上的顶级战神—--林彪的雄才大略。解放战争初期,多年脱离军队的林彪被中央派到东北指挥作战,开辟新区。当时跟去的七大政治局委员就有彭真、张闻天、高岗、陈云这样的重量级人物,而只是个中央委员的林彪却被毛主席特命负东北大区总的领导责任,其中可见党中央对他的信任。林彪也不负重望,恢复了良将本色,越战越强,将出关的10万部队带成了百万大军,解放了大半个中国。

WechatIMG1990.jpg

据此,我写了一篇2000字的读后感,交给学校图书馆。正好,图书馆的橱窗里张贴着1971年七八月份合刊的《解放军画报》和《人民画报》,我将上面的《孜孜不倦》照片(署名作者为峻岭,拍摄时间为1971年)与周将军的《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同志》联系起来,我十分得意地自己的神来之笔。

不久,中学图书馆负责出壁报的的老师趁人不备悄悄地将文稿退给我,她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毁掉。我虽不知就里,还是照做了。

根据内外有别、有步骤地传达的原则,中共中央在1971年9月18日发布通知逐步扩大了传达范围。 直到1971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以77号文件发布了《粉碎林陈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一)》。 我才知道“九一三事件”。

约我写稿并及时退稿的那位老师是林敏,一位老革命,曾任南京市第十中学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林书记可能早一点听到了“九一三事件”有关文件的传达,又不便于对我说明情况,所以只能叮嘱我销毁原稿。但她这一惊人举动,以革命者的道德良心,安全地保护了一个无辜的学生,免除了我的牢狱之灾。我十分庆幸遇到品德高尚、敢于担当的林书记,否则,我就卷进漩涡,万劫不复,逃脱不了难以想象的厄运(叶明:“9·13”事件后,我差点误上“贼船” 《新三届》 2023-03-27)。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6423-1407335.html

上一篇:北平房的“窘迫”-:“汇文书院”曾读书 -----70年代南京十中琐记(3
下一篇:东课楼的“魅力”----“汇文书院”曾读书(5)
收藏 IP: 114.222.53.*| 热度|

1 王启云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