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j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jian

博文

褐家鼠和黄胸鼠—人类的危险伴侣

已有 1202 次阅读 2023-10-11 09:38 |个人分类:论文交流|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https://mp.weixin.qq.com/s/sStWZUpLBpHTd13Eii4E5w 

原创 张健旭 张瑶华 动物行为学家 2023-10-11 09:16 发表于北京

图片.png

黄胸鼠(左) 和 褐家鼠(右)

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黄胸鼠(R. tanezumi与黑家鼠 (R. rattus)属于家栖害鼠(commensal rats),是哺乳动物中最大的属-家鼠属(Rattus)的代表,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它们个体较大,适应性强,危害广泛。如果说黑家鼠和黄胸鼠是姊妹关系,那么和褐家鼠就是叔伯姊妹关系。

在我国,褐家鼠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在寒冷地区的数量最多,善游泳,喜欢地沟潮湿环境;黄胸鼠的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善攀爬,在屋顶活动,筑巢在高处,近四十年明显向我国北方扩张;黑家鼠和黄胸鼠的关系最近,习性很相似,是欧洲黑死病大流行时期(1350年前后)的主要鼠疫传播动物,但在我国的数量较少。

图片.png

这些鼠盗取、污染我们的食品,啃咬物件,损毁庄稼,甚至咬伤婴儿幼童等,它们还是我们身边的野生疫源动物,例如,褐家鼠与黑线姬鼠都是我国北方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主要动物之一,黄胸鼠是我国南方腺鼠疫的主要媒介和宿主,是防疫部门重要的监测防疫对象。

家鼠属的大家族普遍认为起源于印度平原温暖地区,只有褐家鼠起源于我国黑龙江及周边寒冷地区。全世界的褐家鼠几乎都是从我国扩散出去的,应该是从东北扩散到中原和南方,从我国华南沿海,经东、南、中亚等(借助轮船等)到达欧洲、非洲、美洲、澳洲等;而黄胸鼠恰恰相反,是经东南亚经华南沿海,扩散到华中,再过长江黄河到达我国北方的。

纽约市的褐家鼠数量庞大(约200万只),在 老旧房屋和地铁内长期为患。纽约位于东海岸,据研究那的褐家鼠是乘船从欧洲经大西洋入侵来的。美国西海岸的褐家鼠的一个重要来源,可能是阿拉斯加白令海的老鼠岛(rat island)一带,估计是借助船只入侵的。

褐家鼠估计在1700s大规模入侵欧洲的,可能最早的记录在1500s。在其物地理历史中,黄胸鼠的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及其周边地区,近几十年也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张或入侵,入侵了南太平洋,美国和非洲国家。近40年来,在我国,黄胸鼠扩张到西藏高原的(如拉萨,山南、青海西宁等),向北越过黄河,到达山西、河北、甘肃河西走廊等。

图片.png

 这样,褐家鼠和黄胸鼠在很多地方形成同域分布,在某些生境(如养殖场、居民区等)共存。南方的褐家鼠种群很早就与黄胸鼠种群形成共存关系,而北方过去只有褐家鼠分布,它与扩张过来的黄胸鼠种群形成新的种间竞争关系,最后达到共存。

图片.png

黄胸鼠和褐家鼠的生态位十分相似,它们之间势必存在明显的竞争黄胸鼠又比褐家鼠的个体要小,它是如何斗过北方的褐家鼠而抢到一席立足之地的呢?我们经过室内的实验观察发现,在慢性的直接对抗中或者种间气味的互作中,黄胸鼠有明显的抑制褐家鼠的作用(如引起焦虑,性吸引力减少等)。黄胸鼠和褐家鼠释放的气味、超声等显著不同,共同调节了种间的识别。这两种共存的近缘鼠种很可能产生了性状位移(character displacement)来减少种间配偶选择中的误判: 黄胸鼠的超声产生了明显的雌雄分化,而发出的气味比较弱;褐家鼠恰恰相反,释放的气味的性别分化很明显,而超声不存在性别分化。

 

图片.png

但是,黄胸鼠耐受寒冷的能力远远不如褐家鼠,它在-20 ºC条件下,就活不过1~2天,褐家鼠却能安然无恙。黄胸鼠越是往北扩展,越是面临寒冷的威胁,不可能再竞争掉褐家鼠,或者说,黄胸鼠不可能侵入到褐家鼠全部北方分布区内。 东北境内大部分地区即使在全球变暖的情况下,冬季严寒天气仍然较长,黄胸鼠也难于存活,可能仍然是褐家鼠独霸东北天下的局面。这可能和后入侵(1700s)欧洲的褐家鼠在北欧和西欧寒冷地带竞争掉先期入侵(1300s)而不耐寒冷的、曾经造成黑死病流行的黑家鼠的情况有些类似。

黄胸鼠和褐家鼠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与我们息息相关,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黄胸鼠和褐家鼠种群的时空动态也在变化;随着疫情和新发病增多,应该重视它们所携带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zoonosis)的检测,及时灭杀这些害鼠,小心它们的足迹、唾液、粪便、尿液等污染的食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33666-1405496.html

上一篇:老鼠:度寒冷要禁欲 天气暖味变骚
下一篇:华北越冬的长耳鸮种群的崩溃应该引起关注( collapse of the owl population)
收藏 IP: 124.16.149.*|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