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Ai Publishing 植根中国 影响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aipublishing

博文

Medicine Plus | 遗传学检测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最新应用进展

已有 694 次阅读 2024-5-10 15:25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国英教授联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寿伟年教授在Medicine Plus发表综述文章,从遗传学检测方法、遗传变异的分析、遗传学检测的应用等三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遗传学检测在先心病诊断、治疗、预后预测和遗传咨询等方面应用的进展。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指一系列在胚胎发育阶段异常导致的心脏或大血管的结构畸形,是最常见的出生缺陷,全球约有852万患者,活产儿先心病的发病率约为8.2‰。由于筛查手段的差异及遗传异质性,不同国家及区域的先心病发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黄国英课题组曾报道,中国活产儿先心病的发病率约为8.98‰。

随着对先心病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遗传学病因对有效识别、管理和预防先心病的重要性开始显现。深入了解与先心病的遗传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知识,医护人员可以有效地将遗传学检测纳入先心病护理的过程中,最终提高对疾病的认知及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基因学检测中,不同检测手段对于不同类型的遗传学病因具有相应的优势和局限性。机构间对检测手段的选择和先心病遗传学检测覆盖范围存在差异,因此了解常见和新兴的遗传学检测方法的相关信息可以简化选择过程,促进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图1)。除常见的核型分析、拷贝数变异检测芯片、二代测序外,新兴的长读长测序技术(LRS)和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OGM)对于检测特定大小的染色体结构变异(50 bp–5 kb范围内)有一定的帮助。

image.png

图1. 不同遗传学检测的示意图。该图显示各项遗传学检测能够覆盖的不同遗传学突变类型及分辨范围。

随着遗传学检测在先心病中的逐步应用,对所检测到的遗传变异进行解读成为关键问题。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的分类框架,遗传变异可以分为良性、可能良性、意义未明、可能致病和致病。对于部分意义未明的遗传变异,结合新的分析方法,例如人工智能的引入,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管理,并帮助患者了解遗传检测报告。

将遗传学检测纳入先心病病临床应用的主要目标是将已建立的遗传学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了解先心病的常见遗传致病因素,以及可供使用的线上资源可以为各个领域的临床管理提供信息(图2)。在临床应用中,利用遗传学检测获得的信息,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进行诊断、治疗、预后预测和遗传咨询。一些特定的遗传学变异,除导致先心病外,可能也与心肌病或其他心外畸形有关,若在先心病患者中发现相关变异,需要引起重视。

image.png

图2. 先天性心脏病的遗传学病因。该图显示已报道的与综合症型先心病及非综合症型先心病相关的不同遗传学突变占比情况。

综上,遗传学检测可提供先心病的遗传信息,从而在部分病例中明确遗传致病因素,使得遗传学检测在先心病管理的应用成为可能。未来,随着先心病的遗传病因不断被阐明,基因检测可能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先心病患者的精准的诊断、治疗、预后预测和遗传咨询中。

了解详情,请阅读全文

 [点击下方链接或阅读原文]

Han Gao, Ying Liu, Wei Sheng, Weinian Shou, Guoying Huang. Progresses in genetic testing i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Medicine Plus. 2024;1(2):100028. https://doi.org/10.1016/j.medp.2024.100028图片

期刊介绍

image.png

Medicine Plus为开放获取、同行评议的国际综合医学英文期刊,致力于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综合医学高端品牌。期刊发表最具原创性、前瞻性和影响力的研究结果、权威综述、专家共识以及具有洞察力的展望和评论,涵盖广泛的医学科学与技术领域。报道范围包括但不限于:

生物医学各学科基础研究

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

临床研究和试验

药物发现与递送

医疗装备/器械与技术

公共卫生/流行病学/卫生政策

转化/精准医学

新兴医学交叉领域(医学+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96796-1433502.html

上一篇:Food Physics论文推荐┃物理场技术改善果蔬汁的提取和质量
下一篇:WBS论文推荐┃青海湖流域西部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发生和分布特征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4: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