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biansanju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iansanjue

博文

学中医必须懂得的几个基础理论(1)气一元论

已有 480 次阅读 2024-3-19 13:45 |个人分类: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王节斋说过:“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行医不知气,治病从何据。”作为一个中医,气一元论是必须懂得的,它不仅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而且是中医治病的基础。不懂得气一元论,是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的。

现代不少人总是说中医不科学,其核心就在于不懂气一元论。真正懂科学的人都知道,科学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前提假设越接近自然事实,科学理论越接近真理,而气一元论就是东方科学的前提假设。中医科学不科学,就取决于气一元论是否更接近自然事实。

气一元论是这样描述自然界的:真正的宇宙是无限的,而在这无限的宇宙空间当中,就连续着统一的物质,暂名为气,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不断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暂态的有序结构,我们观察到的一切都是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的,只是最初的产生环境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

既然气一元论用一种物质的聚散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那么物质聚散的规律就是大自然最普遍的规律。这其实是一个标准的系统学规律,聚是物质系统的生,散是物质系统的亡,物质聚散的规律就描述了物质系统产生、发展、壮大、衰退、灭亡的规律性。由于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存在都是呈系统的,因此,用这个规律可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

在中医学中,这个规律是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描述的,在这里,阴就是气之聚,即物质的有序状态,有中心和层次的物质系统;阳就是气之散,即物质的无序状态,无中心和层次的混沌空间。这样一来,阴阳学说就揭示了物质系统的生死规则。同时,五行揭示的则是统一物质(气)的五种不同运动形式,它们是对气聚散这种运动的细化。比如,木为气由散到聚,金为气由聚到散,水为气聚增散减,火为气散增聚减,土为气周期性聚散,这五种运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每一个物质系统当中,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保证了整体的动态平衡,并使系统不断与外在世界的变化相平衡,保持了系统的秩序,因此,五行学说则是对系统内部物质运动规律的揭示,它和阴阳学说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科学体系。

显然,离开了气,阴阳和五行都成了空洞的哲学概念,而有了气一元论做根基,阴阳五行学说就揭示了物质运动的规律,变成了科学理论。

现代人为什么不理解阴阳五行学说,根源就在于我们都被西方科学洗脑了,西方科学是建立在原子说假设之上的,它不仅假定了空间的空无一物和对称,而且假定了万物是由少数几个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因此,自然规律就体现在那几个基本粒子的个性之上,只要把它们还原出来,自然规律就找到了,西方科学就一直走在这条还原论的大道上。而我们站在原子说假设之上来看阴阳五行,只能把它们当成是基本粒子类的东西,这样一来,阴阳之间的关系,五行之间的关系就变得不可理解了。

有了气一元论做根基,我们就知道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是孤立在空间当中,因为空间中连续着不对称运动的统一物质,人体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存在的,因为组成人的物质和连续在空间中的物质是统一的,因此,人与自然之间不断存在着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或者说,人体的能量更多的是来源于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而不是来源于食物。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是我们不理解中医的关键原因之一。

具体地说,人体的能量主要来源于氢氧化合成水的反应。氧来源于空气,它通过肺的呼吸,血液的运输运送到全身各处;氢来源于自然变化作用于人体的水分子,它可以产生自由氢质子这种活化能量,氢氧化合,就产生了推动五脏六腑运动的能量。

同理,人体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而这普遍联系的物质基础就是水分子,其中自由氢质子在水分子链上的快速递进是信息传递的基石,包络在无机离子周围有序水层的周期组织与离散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中医学上的经络学说描述的就是以水为基础的普遍联系方式。

而西医呢?只注重到了身体那30%的有机物,而且其中还有20%是基本上不变动的骨头,却忽视了身体那常流不息的70%的水。要知道人体就是靠它普遍联系起来的,各个部位都听着人体中心的话,保持了整体的步调一致。离开了水在人体的穿针引线作用,人体就成了由死寂砖块组成的机器,真正疾病的原因找不到了。

显然,不管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都是基于一切的一切都是气的不同组成,它们之间是可以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忽视了这些,怎么可能正确地理解中医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1964-1425924.html

上一篇:气一元论中的世界(10)更接近真理的东方科学
下一篇:学中医必须懂得的几个基础理论(2)阴阳学说
收藏 IP: 14.212.103.*| 热度|

1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4: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