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hai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hai

博文

世界只有"连结"而空无别物

已有 352 次阅读 2024-4-25 16:23 |个人分类:工作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3-08-18 22:02:33)

“彼,真实地,汝即彼”。

吾被时代卷入浮躁,浮躁的几乎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写字,没有时间思考。以至于吾只好将纸介书籍拜访在书架上,甚至是提笔就忘记汉字如何书写,更不用说是觉悟了。所以,与行尸走肉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就解剖学与生理学原理,所有的消化器官和呼吸器官都是为了提供滋养血液的物质。所有的循环器官都是将滋养血液运送到全身各个地方,用来维持骨骼、关节和肌肉之生长。骨骼提供了支架,肌肉没有了骨骼就没有了样子也无法运作,而关节提供了运动所需要的自由度和灵活性。脊椎神经系统为大脑预见力所要做出的动作提供了执行力的支持,植物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系统之协助,维持了运动肌肉所依赖的内脏平衡。可以说,整个身体出了生殖器官之外都是为了运动而服务,为了连结(Nexus)而聚焦于运动。

连结(Neuxs)是先验的,并且处于人类心灵的无意识之中。“连结”之概念具有实体的性质,因为世界不是由事物而是由连结组成的。所以,世界只有“连结”,而没有“物”。让“连结”获得本体、中心和基础地位,并将连结视为是事物本质和意义的派生者。连结主义者要研究的“连结”,是观察者与对象间的感觉“关系”,是感觉对事物的再创造而产生的。人是世界关系的构造者、赋予者。故而,连结主义者由此认为世界的连结性不是世界所固有,而是人类心智的创物,是人脑的结构化潜能对混沌外界的一种结构化安排与整理。

於公元300年左右成书的《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华严经·五教章卷一》和《慧苑音·义卷下》都有讲“因陀罗网”,梵语【indra-ja^la】,与Internet谐音。从链路预测的维度上来看,能够计算已知结点之间连结的概率,是云云众生之所为;能够计算未知结点之间连结的概率,是菩萨智慧之所为;能够计算未来结点之间连结的概率,才是佛之觉悟所为之。

三十而立,吾人依赖于肉体与感官之动力,燃烧的是诗歌与浪漫;四十而不惑,吾人依赖于体验与事实之驱策,焕发的是生命真正的价值;五十而知天命,吾人依赖于体认与经验之憧憬,挥霍的是尘世成就与财富;六十而耳顺,吾人依赖于信仰与智慧之成熟,仰仗的是洞察力与知汝自己;七十而从心欲,吾人依赖于希望与等待,享受的是生命之河缓慢流动时进入的快乐之境界。

数学是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數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概念的一门学科。物理学则不同,是研究物质、能量、信息、运动、时间、空间,尤其是各自的性质和彼此的关系的自然哲学。在经验规律中,因果性是以与实物相联系的原因和结果的恒常。在理论定律中,则以描述关系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变量关系及时序结构。在量子力学领域,哥本哈根诠释框架内由于客体和测量仪器之间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时空标示与因果描述互斥互补,导致古典物理学和因果性只存在有限的适用范围。

在系统论中,局部最佳并非等于系统最佳,往往要牺牲局部最佳才能换得全局最佳之终极目标。在通信原理中,系统是在与噪声做斗争,通信的关键问题是噪声在何时、何地、什么方式、怎样生成的问题。在混沌理论中,初始敏感性、拓扑可复制性、态势收敛性或者周期点上的周密,揭示了"差之分毫谬之千里"的自然道理。在耗散结构理论中,系统从无序状态过渡到这种耗散结构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的,即系统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二是系统必须是远离平衡状态的,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和热力学力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三是系统内部不同元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并且需要不断输入能量来维持。

灵魂就像植物一样稳定而天天向上地生长,每次赋形或者涅磐都会得到一个更加复杂的本体,并且能够给其新能力提供所需的赏赐。依据乒乓球训练的基本原理,一个正确的动作如果被重复二万次,就会被重复的身体记忆起来而变成条件反射。同理,如果一个错误的动作也被运动二万次,那么错误也会变成习惯。

    吾有一生,吴磊问:“为什么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吾答曰:“汝既然预测了未来,那么自然就要在未来的某个路口“守株待兔”地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吾站在地上仰望天空,天际里只有连结空无别物。大道无形,只有连结;大道无情,旨在运行;大道无名,别无他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25-1431367.html

上一篇:玻尔兹曼脑:涨落即连结
下一篇:计算机之父
收藏 IP: 175.164.185.*| 热度|

2 农绍庄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09: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