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当代美国政府的经济改革和调整(《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之一)

已有 5136 次阅读 2008-2-27 07:47 |个人分类:世界历史研究(07-11)

当代美国政府的经济改革和调整(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之一)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08226日发布;

 

这是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95年级本科1998-1999学年第一学期(1998.9.1----1999.1.12)开设的选修课《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的第六讲: 上升为主导地位的美国发展模式的第三个子目,现在我的博客上发布。本讲注释在此一并发布。

 

***********************************88

第六讲: 上升为主导地位的美国发展模式 (3学时)

 

. 当代美国政府的经济改革和调整

 

1. 扩大政府干预的自由主义经济政策(1945-196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5年间, 是美国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改革高潮。这次改革高潮是由美国政府的四次改革行动组成的。即1945-1953年杜鲁门政府的公平施政政策; 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折衷的现代共和党主义政策; 1961-1963年肯尼迪政府的新边疆政策; 1963-1968年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的社会政策。其间, 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伟大的社会政策构成了这次改革的高峰。29

 

    杜鲁门政府公平施政政策是在战后初期条件下罗斯福新政的继续; 是在美国走上全球霸权主义道路和初期繁荣条件下的改革举措; 也是从新政到60年代, 新边疆政策和伟大的社会政策的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政策, 以走“中间道路”自诩。30实际上是兼顾新政强化国家干预和胡佛自由放任的中间道路, 是自由放任理论和国家干预理论的折衷, 即有限的国家干预下的自由经济。它表明战后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趋势的不可逆转, 在干预的重点、规模、方法和途径等问题上, 民主、共和两党政府, 各有自己的特色。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党主义政策既受胡佛自愿联合政策的影响, 也对尼克松、里根、布什政府的政策带来烙印。肯尼迪的新边疆和约翰逊伟大的社会政策, 体现了后凯恩斯主义的理论, 是新政改革的新高峰。约翰逊伟大的社会政策主要内容是:大规模扩大社会福利,包括通过食品券法改变剩余农产品的处理方法,颁布老年医疗照顾立法,一系列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和业余教育立法,住房和城市发展法,进行职业再培训,宣布向贫困开战,通过1964年的经济机会法和1965年的阿巴拉契亚发展法,大力扶植贫困地区;通过一系列立法,扩大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通过196419651968年三个民权立法,缓和种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事实上新边疆和伟大社会是统治阶级在丰裕社会条件下为维护垄断统治的长治久安、协调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稳定和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但是它以赤字财政、通货膨胀和扩大政府开支、刺激总需求为代价, 带来了70年代的滞胀的严重问题, 表明新政式的改革走到了尽头。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和约翰逊伟大的社会政策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前者为后者规划了蓝图, 后者是前者的直接继续, 许多重要立法措施直接导源于肯尼迪时期。

 

    战后初期美国四任总统的经济改革和调整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相比有着在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改革的内容、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以及影响等方面的同异处。

 

    在改革面临新的形势方面:首先, 1929年大危机前美国的GNP1031亿美元, 只处于发达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是大危机使美国的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5060年代美国已进入丰裕社会,1971年时GNP已达10634亿美元。31作为一个超级大国, 60年代的美国在工业、农业、交通、贸易等领域的经济指标均据世界之首,经济保持持续发展的好势头。其次, 30年代时, 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处于蕴酿阶段; 50-60年代, 美国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已成燎原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美国战后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为美国政府的经济干预提供了现代化的决策手段。此外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第三, 30年代前夕美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仅限于一些部门; 到了50-60年代, 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全面而巩固地得到发展。同时, 私人垄断资本、跨国公司也有新的发展。第四, 30年代时, 美国的对外政策以中立为特征; 50-60年代美国的超级大国扩张主义态势使美国从一个反法西斯的盟主演变为谋求世界霸权的国际宪兵。

 

    在改革面临的任务方面,首先30年代首要的问题是摆脱大危机; 50-60年代则是防止大危机的重演, 并保持繁荣和稳定。其次, 30年代要集中解决那些“被遗忘的”濒于破产的1700万失业大军及其家庭的温饱问题; 50-60年代不仅要解决面临危机的困境问题, 特别要解决在丰裕社会中的相对贫困问题。第三, 30年代美国着力维护民主制度, 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 50-60年代, 美国走上了全球霸权主义道路, 推行富民称霸路线。

 

    在改革的主要措施方面,战后最初25年和罗斯福新政相比, 他们的共同点是: 都把强化国家干预作为联邦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并使之经常化; 都通过社会保障、公共工程、财政金融管理、和价格管制等立法和行政措施来调整各个利益集团的关系,缓和矛盾,维护统治。它们的明显不同点在于: 首先, 大大扩大了社会福利保障的范围和对象。19462月的<<就业法>>,32 19589月的<<国防教育法>>, 19648<<1964年机会法>>, 3319657月的<<医疗保障法>>,34以及60年代通过的一系列教育立法和就业, 劳力, 医疗, 住房等保障措施, 已使美国的社会保障形成特色, 并成为名符其实的“福利国家”。其次,增加并扩大了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措施,以解决工业现代化面临的新问题: 如通立法并逐步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生态和资源破坏等。而在30年代, 这些都基本上未被提上日程。第三, 大力开展尖端科技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例如, 1961-1969年间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开辟了高科技研究的新领域。35第四,改变了对剩余农产品的处理方法, 把部分剩余农产品用于社会福利和对外经济援助事业,为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和个人发放食品券, 并实施“粮食用于和平计划”。第五, 注意改善黑人的社会政治和生活地位, 缓和种族矛盾。这集中表现在60年代三个民权法案的先后通过上。从法律上肯定了禁止在公共场所、选举和住房等方面的种族隔离现象。36

 

    在政策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比较方面,30年代,凯恩斯提出的是膨胀性理财政策, 罗斯福新政措施只是和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并非自觉以凯恩斯主义作为指导性的经济学说。50-60年代无论是杜鲁门还是肯尼迪、约翰逊都深受凯恩斯主义特别是汉森,阿尔文的补偿性财政政策的影响。罗斯福新政和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和调整, 都是实用主义的, 非激进的, 非法西斯主义的方法。到了60年代在使用上更趋灵活。

 

    改革和调整政策的后果方面,两者都对社会经济政策的调整和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尤其是罗斯福新政, 影响更大。如果说, 罗斯福新政开国家全面干预经济之先河, 为应付大危机提供了范例; 那么, 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则开福利国家措施之先河, 为在平时保持经济繁荣提供了借鉴。另一方面,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是罗斯福新政改革的继续和在新的条件下的发展, 而罗斯福新政对整个战后经济政策发生着重大的影响。一般来说,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比罗斯福新政改革的影响要小。这是因为:60年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没有面临新政时期那样严峻的经济形势, 而且由于记取了30年代的经验教训, 能够采取象粮食用于和平、发行食品券、发展尖端科技事业等措施, 在这种情况下, 掌权阶层不必向人民群众大幅度让步。另一方面, 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 也使统治阶级不能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经济问题。战后最初25年特别是60年代的改革也带来了面对经济滞胀的新问题。这是在罗斯福新政时期没有遇到的。

 

    总之,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 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罗斯福新政。新政式的干预并不能完全适应战后改革调整的需要, 也不能准确反映战后改革的现实。 60年代的改革实际上既吸收了新政时期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经验, 又吸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强化军事和高新科技干预的经验, 并在新的条件下有所发展。如果说, 新政改革主要是和反危机、反法西斯、非军国主义经济相联; 那么, 战后最初25年的改革调整则主要是和保持经济增长、防止危机、解决工业现代化的丰裕社会中的新问题、保持军事大国地位相关。

 

2. 从尼克松到布什政府的保守主义的经济政策(1969-1992)

   70年代以来, 以滞胀经济为特点的结构性危机成为美国经济生活中的一种突出现象。美国政府历届面临如何解决经济滞胀、重振经济和国威的新课题。随着共和、民主两党交替执政, 美国政府进行了四次调整和改革, 1969-1976年共和党尼克松、福特政府的新联邦主义政策; 1977-1980年民主党卡特政府的反滞胀经济政策;1981-1992年共和党里根、布什政府的振兴和稳定发展经济政策;1993年以来克林顿政府的革新经济政策。与此同时,保守主义政治和思潮在美国流行。37

 

    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宣布实行新联邦主义政策, 停止和缩减约翰逊政府伟大社会政策, 推行“分享岁入计划”, 19721022日签署分享岁入法案, 即州与地方财政援助法。把一部分联邦政府的权力和相应的政府岁入交给地方政府, 来减轻联邦政府的经济负担,形成联邦政府、州和地方政府间的新平衡。38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政策是对自罗斯福到约翰逊政府强化联邦政府干预经济职能的调整, 也是对胡佛自愿合作的联邦主义政策的继承和修正,它反映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面临的困境和美国统治集团为解决经济滞胀所进行的政策大幅度调整的探索。它在当时虽然收效不大, 但在调整联邦制度权力结构、加强州和地方政府的职能, 克服社会福利政策弊端,寻求对付滞胀经济的途径方面,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民主党人卡特总统致力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在社会福利方面, 卡特政府主张实行灾祸保险, 对享有福利待遇的人规定严格的工作条件, 提出更好地工作和收入计划。为解决能源短缺, 卡特采取了开源节流兼顾的能源政策。39整个说来, 卡特政府试图解决经济滞胀难题的努力, 虽然当时首先甚微,但是为里根政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他身为民主党的总统, 却不固守传统的“新政式”的模式。

    共和党人里根是美国历史上年龄最大的总统, 宣布要对外重振国威, 对内振兴经济, 实行新联邦主义政策。在里根政府八年任期里, 他一反传统的现代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经济政策, 改行供应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政策, 兼顾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出现了恢复和振兴经济的新局面。40首先, 他提出了历史上最大的减税计划,19861023,里根签署了1986年税制改革法案。这是战后最大规模的一次减税行动, 也是复兴里根经济政策的核心。它实际上是大规模减税和局部增税的结合, 既使中产阶层得到实惠, 又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其次, 里根政府坚持紧缩货币政策, 严格控制货币膨胀。里根政府还推行新联邦主义, 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还强调州和地方政府要承担社会保障的某些责任, 并推动私营福利事业的发展。41此外, 里根政府1985年初正式推出战略防御计划, 以期促进高科技、社会经济和国际力量的发展;里根还于198512月签署了<<1985年平衡预算和紧急控制赤字修正案>>, 致力于平衡预算, 控制财政赤字, 放松对企业的控制。19891, 里根任期的副总统布什,乔治就任新总统,他在任期四年间萧随曹规,基本上承继了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 但里根政府留下的高赤字和高国债使布什政府在旧轨道上步履艰难, 里根、布什政府扩大贫富差距的经济政策还使社会矛盾增多, 共和党的统治基础缩小,为共和党的1992年大选投下了严重的阴影。

 

    和战后初期至60年末的1/4世纪改革不同, 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经济调整和改革有着自己的特点。从尼克松到克林顿政府经历又一个1/4世纪的演变过程, 逐步形成新的调整改革模式。

 

    首先, 从改革背景和任务看, 它面对着经济滞胀要着力解决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难题; 在国际事务中美国面临全球霸权的局部收缩态势, 和重振西方霸主雄风的任务。五、六十年代的调整改革模式是大政府、小社会、高税收和高福利模式; 70年代以来, 出现了大社会、小政府、低税收、有限福利模式政策的发展趋势; 在政治思想领域, 和在这以前自由主义大发展不同,70年代以来,自由主义相对衰落,保守主义抬头,新联邦主义发展。

 

  其次, 从改革的内容看, 70年代以来, 税收政策以减税为主,偶而局部增税; 货币政策和以前的膨胀货币不同, 以紧缩货币, 控制膨胀为主; 财政政策以控制财政赤字, 争取相对平衡预算为主; 社会保障政策和60年代的扩大社会福利规模和开支不同, 以控制社会福利规模和纠正社会福利保障的弊端, 强调州和地方发挥作用为主; 经济管理体制政策以放松管制, 鼓励民营化为主; 工资、物价和生产增长的协调受到了更多的重视;70年代以来, 美国更加重视能源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高科技发展政策。

 

  第三, 从改革的指导思想看, 70年代以来强调国家干预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自由竞争的功能; 强调在联邦政府的主导作用下, 充分兼顾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能动作用; 籍以指导政府经济政策的经济学说, 转向了重视现代货币学派和供应学派, 并兼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 或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和现代货币学派等其他学派兼顾; 在政治思潮方面, 更加重视共和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克林顿的“新民主党人”主张实际上反映了民主党人的新保守主义思潮。42

 

  第四, 从改革的效果看, 70年代的试验付出了学费, 取得了经验; 80年代, 治理经济滞胀效果明显, 但它是以高赤字和高贸易逆差的沉重代价换来的, 它困扰了布什政府。90年代初摆脱经济危机后,克林顿政府革新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已经出现了连续6个年头的经济发展势头,形成了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的新繁荣局面。

 

3. 克林顿政府“新民主党人”革新政策 (1993年以来)

    19931月来自阿肯色州的年仅46岁的阿肯色民主党州长克林顿,比尔入主白宫,1996年又借经济形势好转在总统大选中连任。克林顿政府举起推行罗斯福新政路线的旗号,以维护中产阶层利益自诩,兼及低收入阶层的利益,实施经济改革,力图维护国内经济稳定增长,扭转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滑坡趋势,确保超级经济大国地位。克林顿的智囊团进步政策研究所为克林顿政府的变革策略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43克林顿于任内, 采取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措施:首先, 大胆提出增税和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的计划, 以求削减联邦财政赤字, 克服宏观经济失衡, 提出公平负担的原则, 把增税压力较多地放在富人身上。其次,实行倾斜政策, 保持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 加强国际竞争能力。克林顿政府增加对先进的空间制造技术计划、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应用技术研究资金投入和指导;加强国家实验室同私营企业的合作关系; 发展新产业技术; 建立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先进技术的信息网络; 特别是对自1993年起,力争在21世纪居于先进行列的建立大学、政府和私营研究机构间高速互联联网的“超级信息公路”。第三, 采取财政干预措施来刺激经济。针对美国高消费低积累, 高赤字, 低储蓄机结构失调和政策失误造成的宏观失控, 采取有力对策: 通过削减赤字的预算法案;实施新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以建立更加开放和自由贸易体制为国际贸易的战略目标。他提出“公平贸易”口号。它的明显特点是:以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作为改善外贸状况的基础; 为解决“外贸虚弱症”从内部找原因, 采取增加投资, 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办法; 它强调对等原则, 实行有条件的自由贸易; 它还重视发挥政府在外贸中的指导和调节作用, 积极参与。这里包括:把推动商品出口作为总统和国务卿的外事活动重点; 官方驻外机构协助美国公司开拓海外市场, 并列为优现考虑项目,美国的驻外使馆正在执行一项把商业变为对外政策的头等大事的计划44;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科技领域军转民的步伐,大力扶植民用科技开发,如1993年财政年度国防部拨款4.6亿美元用以开发民用产品。政府提供以往国防行业独占的新材料、电子装置和推进系统;政府还向几十万中小企业转让先进技术或提供开发先进技术风险基金, 即把适用于民用的先进军事技术和产品转让大批中小企业并拨款数亿美元作为开发基金, 以投标方式来竞争。第四, 推行医疗保健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第五,放宽对企业兼并的控制,推动新高科技产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如美国企业史上11宗大规模的企业购并案有7件是在1996年敲定或完成的。90年代美国的企业购并潮不少采取“合作竞争”模式,着眼于以简练的人力、低廉的成本。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面对跨世纪的竞争,维持长期的发展和生存。在1996年内,贝尔大西洋与耐能合并金额共227亿,迪斯尼,沃尔特购并控有美国广播公司的大都会集团金额190亿美元,SBC电信公司同意购并太平洋电讯集团金额144亿美元,富国银行购并第一联美银行金额142亿美元,波音公司购并麦道公司金额133亿美元,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合并金额130亿美元,合并后的银行总资产额高达2970亿美元,超过花旗银行成为美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此外,美国的副特公司还兼并了日本的马自达公司。

 

    1997120日,克林顿在就宣誓就任美国第53届总统的演说中表示,要继续振兴经济,发展教育,减少财政赤字,实现平衡预算,改革福利制度,为每位美国人创造改善生活的机会。同年24日,克林顿向国会发表第二任期的第一篇国情咨文,称他在今后四年任期的头等大事是开展一场全国性运动,“确保美国人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1998年增加20%的拨款,即用510亿美元作为教育经费,采取10项包括提供优惠贷款、实行减税、让更多的青年进入大学学习、在全国范围内缉拿对立学生和教师测试和考核的统一标准、奖励优秀教师、建立成人的终生教育和培训体系。在2000年时使每个教室的电脑都与国际网络相联等具体措施。在对外贸易方面要加强与亚洲和中南美洲的交往。1997210日,克林顿在向国会提交的1997年度总统经济报告中,宣布从1994年以来,美国的失业率一直低于6%,“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加起来是30年来最低的。”战后美国有过60年代历时106个月和80年代92个月的经济持续增长,自19913月美国经济为沟底算起,到19973月已经有整整72个月的经济持续增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1990年近6%,而1996年降为不到2%,保持了低经济增长、低通货膨胀、低失业率的适度增长经济模式。美国不仅在高新科技及其产业领域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在落后于日本13年后,自1994年起汽车产量重新跃居世界第一。但是贫富悬殊的扩大趋势并未扼制,居民中最高收入的10%和最低10%相比,80年代初相差3.2,1995年相差4.4倍。45另一方面美国能否改革经济低增长局面仍是一大难题。民主党掌权的白宫与共和党占优势的国会围绕平衡预算的争斗一直困扰经济的运行,曾使19951996年之交的联邦政府几十个部署陷于半瘫痪状态。

 

    克林顿的经济政策表明: 他改变里根、布什政府致力于美苏军事争霸的导向, 着力于振兴国内经济, 以适应冷战后美日欧经济争夺加剧, 保持超级经济大国的优势地位的需要; 他一反里根、布什政府关于政府尽可能少干预经济的保守主义经济学说, 吸收凯恩斯主义的某些成份和日本及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和干预。美国经济能否重振昔日雄风并与崛起中的日本、德国较量, 在深层次上还涉及美国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与日本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优劣比较问题, 美国学者乔治·洛奇在<<轮到美国改革了>>一书中称: “更具竞争性的日本战略, 正在迫使竞争性较差的美国战略作出变革。变革的时间拖得愈长, 掉队国家的日子就愈不好过。”46

 

    克林顿是否成为在现代美国史上仅次于富兰克林.罗斯福性以来最重要的一次改革,还要看历史的发展,但是由一点可以看到比较清楚,他的改革举措是集美国战后1/470年代以来的20年改革中成功之大成,避免两次改革中的弊端,集中解决美国的高赤字,创造一个低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赤字和预算平衡、经济经济稳定增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成绩是十分明显的。

 

    总起来说: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中的政府经济政策因素集中反映在十项重要政策上:①改革开放和调整政策;②政府干预和市场政策;③自由竞争和垄断政策;④经济增长和周期政策;⑤贸易自由和保护政策;⑥关税政策和税收政策;⑦财政金融和货币政策;⑧工农商交讯协调政策;⑨社会保障和抚贫政策;⑩持续发展和环境政策。当代美国经济发展的明显特点是:①经济中心型,在战后美国历史发展中, 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政治与经济关系中, 经济利益处于优先地位;在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中, 经济发展为中心;在经济发展中, 科学技术占优先地位。②改革调整型,在近现代历史上经历七次改革调整高潮,战后美国经历两次高潮。③全球开放型,表现为外来移民对当代美国各方面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国内移民的多样性和流动性推动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一直在美国经济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制度上呈现多元性的发展;对外政策中的重经济竞争的门户开放特色; 思想意识上的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全球地位中作用上的开放型。④一体多元型表现为经济制度上的垄断资本化主体型; 社会生活上的现代化生活主体型; 政治制度上的垄断化统治主体型;思想意识上的资本自由化主体型; 民族构成上的美利坚民族主体型; 文化模式上的美利坚文化主体型;中宗教模式上的美利坚清教主体型。⑤实用协调型经济,表现为自由竞争和垄断的协调; 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的协调;经济发展和经济周期的协调;富裕阶层与贫困居民的协调;经济实用与博采众长的协调。

 

注释:

1 参见黄安年著:<<二十世纪美国史>>,导言第二节<<美国历史发展的特点>>,916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黄安年著:<<美国社会经济史论>>中的有关文章,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 参见黄安年著:<<美国的崛起>>,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 参见黄安年著:<<当代世界五十年>>,25<<美国超级霸主地位的兴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236237页。

 

5 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

6 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236237页。

7 转自[]约瑟夫.奈伊著:<<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145页。

8 参见本人在1993-1996年间,在国务院专家事务管理局为赴美接受培训人员所作的报告<<美利坚共和国的今于昔>>

9 参见黄安年:<<美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条件>>,<<美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0年版,94-118页。

10 黄安年:<<美国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影响的消除>>,<<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11 黄安年:<<外来移民和美国的发展>>,<<世界历史>>,1979年第6期。

12 黄安年:<<美国资产阶级两党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保定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

13 参见黄安年著:<<美国社会经济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285-344404-466498528页。并见黄安年:<<美国现代史上四次经济改革调整高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14 李剑鸣:<<大转折的年代——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研究>>一书<<序言>>,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3-4页。

15 黄安年:<<90年前美国的反回扣法说起>>,<<光明日报>>,1993929日。

16 黄安年:<<美国完善垄断和公平竞争立法的历史演变>>,<<美国历史问题新探----杨生茂先生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美国研究室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17 参见黄安年:<<论胡佛总统反危机的自愿联合政策>>, <<世界历史>>,1986年第9期。

18 参见黄安年: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 <<关于罗斯福的评价>>, <<史学评林>>, 1980年第1期。

19 黄德禄、黄安年译: <<1917~1939年的美国>>, 商务印书馆,1990, 101~102页。

20 同上, 102~117页。

21 同上, 117~136页。

22 有关新政措施参见[]Richard B. Morris: <<美国历史百科全书>>, Harper and Row出版公司, 1976年英文版, 403~428页。

23 黄安年: <<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地位和阶级性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3期。

24 参见黄安年: <<战后四分之一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和调整>>, 兰州学刊, 1988年第6期和1989年第1; <<美国现代史上四次改革调整高潮及其特点>>,北京师范大学报,1993年第3期。

25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 <<受命变革(1953~1961)>>, 1, 63,三联书店, 1978年。

26 黄安年: <<美国现代史上四次经济改革调整高潮及其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3年第3期。

27 []罗纳德·里根著: <<里根自传>>,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1年。

28 []进步政策研究所主编:马歇尔,威尔 施拉姆,马丁主编:<<克林顿变革方略>>,新华出版社,1993年。

29 参见黄安年: <<战后四分之一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和调整>>, 兰州学刊, 1988年第6期和1989年第1; <<美国现代史上四次改革调整高潮及其特点>>,北京师范大学报,1993年第3期。

30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 <<受命变革(1953~1961)>>, 1, 63,三联书店, 1978年。

31 []<<1972年美国总统经济咨文>>, 195~196, 英文版。

32 []康玛杰,亨利编:<<美国历史文献>>,2,新泽西,1973,515页。

33 []康玛杰,亨利编:<<美国历史文献>>,2,新泽西,1973,691-694页。

34 []康玛杰,亨利编:<<美国历史文献>>,2,新泽西,1973,703-705页。

35 []肯尼迪,约翰: <<国家紧急需要特别咨文>>, <<美国总统公开文件汇编, 肯尼迪,约翰,1961>>,1962年英文版,396-405页。

36 []康玛杰,亨利编: <<美国历史文献>>, 2, 新泽西英文版,1973, 658-662709-711725-731页。

37 黄安年: <<美国现代史上四次经济改革调整高潮及其特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93年第3期。

38 参见里根,米切尔 桑佐内著:<<新联邦主义>>,牛津大学出版社,1981年英文版。里奇里,詹姆斯著:<<变革年代中的保守主义>>,布鲁金斯研究所,华盛顿特区,1981年英文版。

39 []吉米·卡特著: <<保持信心>>,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83年。

40 []罗纳德·里根著: <<里根自传>>,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1年。

41 琼斯,查尔斯.O. 里根遗产>>,查特汉姆出版公司,1988年英文版。

42 克林顿,比尔著:<<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金灿荣等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

43 []进步政策研究所主编:马歇尔,威尔 施拉姆,马丁主编:<<克林顿变革方略>>,新华出版社,1993年。

44 []赫什,迈克尔 布雷斯,卡伦:<<冷战结束后商业已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头等大事>>,<<新闻周刊>>,199536日。

45 []长吉富胜:<<美国经济光明与阴暗的核心部分>>,日本<<经济学人>>,19961112日。

46 []乔治·洛奇著, 马宗师等译: <<轮到美国改革了--理顺企业与政府关系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企业管理出版社, 1994, 1页。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6372.html

上一篇:现代美国的发展道路和特点《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之一)
下一篇:迅速崛起的日本资本主义(《20世纪资本主义研究》之一)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2: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