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天堂-Saraca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araca 靠近植物,贴近大自然,心情故事,点滴记录!

博文

冬雨赏山茶-香妃茶花 精选

已有 3030 次阅读 2023-12-18 23:45 |个人分类:认识植物|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前几天下过一场雨,从天黑后就听到窗外淅淅沥沥的下雨声。下雨的冬夜是比较安静的,围炉喝茶听雨最相宜。翌日晨,天空灰蒙蒙的,雨还没停,变成了轻舞飞扬的雨丝,亮晶晶地落在发梢,如针尖,像牛毛。彩云南的雨季常集中在夏秋,冬春为旱季,极少下雨。一天一夜的冬雨,让人多了几分期盼,气温降低了,会有雪么?

     雪,自然没有,大家都说全球气候在变暖,在四季如春的昆明,下雪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迎面吹来的冷风,有点强劲,乌云密布的天空似乎被吹开了一些,露出了若有如有的蓝天。按照经验,这样的天气,到了下午就会雨后天晴,该云开雾散出太阳了。撑着伞,踏着湿漉漉的地面,循着花园里的小路,看雨后的各色花草树木。池塘边的法国梧桐去年就被修剪过,粗矮的主干被斑驳的树皮渲染得如迷彩服一样,绿一块灰一块的,错落有致。两三枝光秃秃的枝桠,零星带着几片残留的叶片,倔强地保留着深秋的影子。几片金黄的梧桐落叶,湿透了,紧紧地贴在地面上,就像给行人稀少的花径贴上了好看的图案。几株腊梅树,虽看上去枝繁叶茂,但经过几场冬雨的浸润,也由绿变黄,灰色的枝干上早已缀满了一朵朵金色的蜡质花苞,似乎再过几天就可以闻到那熟悉的腊梅幽香。

IMG_20231213_101509.jpg

    路边有一户人家门口,摆放了两盆山茶花,是粉色的,那似乎不会凋落的常绿片叶,油亮光滑,托着一朵圆溜溜的茶花,异常瞩目,似乎可以闻到它的香味了。不过,这样的香味自然来自两年前的记忆,而非此刻的真实嗅觉。两年前的一个冬日正午时分,我注意到这样一株山茶花。它的花朵较为独特,边缘的花瓣宽大舒展,中央的既有宽大的也有细碎小巧的。这小小一棵山茶,花开不断,朵朵娇艳 尤其是在冬日暖阳下,一树花香四溢,还会有蜜蜂前来访花。好奇之余,我凑近闻了闻,一股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带着香甜,令人惊讶。通常山茶花开,只顾及它的花型硕大、花色娇艳、品种繁多,很少闻得到有香味的山茶花。因此“香妃山茶”是山茶花繁多的园艺品种里,难得带有香味的山茶花。正因闻过它的香味,我记住了这花开娇艳、花型小巧玲珑的香妃山茶。

IMG_20231213_091703_edit_41153106619762.jpg

   自此,我注意到香妃山茶其实是颇受人们欢迎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栽培花卉。在翠湖公园里,有两排小乔木山茶花,就是香妃山茶。花开时,正值海鸥翩飞,郁金香花展,是非常合适的赏花点。在重庆,我也注意到路边有盆栽的香妃山茶,也是12月初的光景,也恰好是雨后初晴,薄薄的朝阳把湿漉漉的街道照得亮锃锃的,也映照着路边开得正好的香妃山茶,驻足停留,仔细观赏了一会儿,方才离开。

IMG_20231213_091721.jpg

    前两天,我在学校门口的咖啡店前,看到一株开红花的“香妃山茶”。它叶子油亮宽大,花型硕大,似乎得到主人的精心养护,营养充足,一朵朵碗口大小的红花,盛开在绿叶丛中,非常醒目。 我不是研究山茶花品种鉴定的,自然也不敢肯定这个判断是否准确。但我想,新年伊始,昆明黑龙潭的山茶花和金殿的茶花园,又该是一片花团锦簇、欣欣向荣的景象了。“千朵万朵压枝低”的茶花园里,到处都是接踵而至、有说有笑的游客。这也是新年里的一件乐事,值得期待。

IMG_20231216_124512.jpg

    山茶花多以西南地区资源最丰富,尤以“云南山茶甲天下”而被人津津乐道。山茶花开,通常在冬天,尤其是年末岁初。在北方,山茶花也叫做“耐冬花”,是青岛市的市花。在崂山的一座寺院里,就有一株树龄较高的山茶花,被列为古树,树牌子上书“耐冬花”。这给我较深印象,除了西南山地,华东一带也是山茶资源分布较广的区域,估计崂山已经是山茶花野生资源分布的最北缘了。此外,也不由惊叹人们给花草树木起名字的智慧,“耐冬花”这个花名,更多地凸显了山茶花为常绿灌木的习性,在北方冬季落叶树木的萧瑟里,给人多了一份绿色,多了一些耐冬的特性。这与人们熟知的金银花,也被称为“忍冬”的落叶小灌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34526-1414404.html

上一篇:阳光灿烂时收到新书 —《中国石斛属花形态图志》出版后记(2)
下一篇:课堂内外-学生眼里的植物(1)
收藏 IP: 116.54.85.*| 热度|

16 宁利中 康建 王成玉 崔锦华 郑永军 李学宽 郭战胜 王安良 孙颉 杨正瓴 朱晓刚 胡泽春 吴兆录 杜占池 周钰 木士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