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新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xy

博文

一位清华学子的前瞻 vs. 知名北大教授的守旧 精选

已有 14732 次阅读 2012-1-21 08:25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普世价值, 科学人文, 中学为体, 钱学深之问


 

一位清华学子的前瞻  vs. 知名北大教授的守旧

 

在搜集资料,准备于科学网上写些有关中国和西方科学人文的评论时,不经意的发现了大约十年前, 一位清华电子系的同学在校内通讯网站上写的一篇“博文”的存档 (见下)。 阅后我深有感触。 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清华同学的思索和质问,不仅令人浮想联翩, 也有现实的意义。

 

我十分敬佩这位年轻学子的反应敏捷, 思想深度和前瞻心态。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年轻学子的素质和思想潜力。十年过去了,这位学子大概已事业有成了吧。他/她可能没想到, 我们当时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特别是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论题,仍然在困扰着中国学人,竟然在多年后,经过一番解释和修饰, 会由一位知名的海归北大教授在科学网上隆重推出,并获得一片赞许之声。

 

记得从1999到年起, 利用当时我任教的耶鲁大学所提供的学术休假 (sabbatical leave),在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及技术学院兼职工作了数年。 那是我三十几年的学术生涯里,值得留念的一段时光。 也是离国近二十年后, 我个人有一个机会, 具体参与国内的科研和教育, 在近距离和当代的学人接触, 进而对国内教育和科研中,长久存在的“文化问题”进行反思。

 

东方文明未能成为现代科学之发源”是多年来许多学人经久探讨的一个课题。 我认为,现时热议的所谓“钱学森之问“,从本质上,则是此课题下的一个分支问题。

 

在中西方文明冲突的近代,一个深入中国人思想的论点是,西方强在技巧工艺,而我中华思想则博大精深。这是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背景。

 

恕我直言,若我们能够多读书,切实了解人类整体思想史的发展, 进行自己的比较分析,就会意识到,在千年历史上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实际上正是传统文化上的一些非理性因素。

 

传统人文思想体系里存在的向后看,文化上先向老祖宗和权势者磕头的思维习惯,加上自身的逻辑混乱和大而化之的劣习,附和着历代统治者政治为先,愚民为主的意识形态,等等,仍然在方方面面,或明或暗的制约着当代中国的各项发展。甚至在潜意识里,影响,控制和压抑着中国学人思想深度和人文境界。缺乏科技的原创力和想象力,所谓“钱学之问”仅仅反映了源于历史传统直到现代中国的人文状态的一个突出后果, 仅是冰山一角。

 

不可否认,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明, 既抚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深深的影响了世界的东方。 作为华夏子孙,我们都是此文明的继承者,不可妄自菲薄。 与此同时,中华文明,如同西方文明, 都是人类整体文明进程的一部分。

 

从人类的文明进化史看,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经历了从野性,感性到理性,从愚昧至开化,逐渐发展了人类共享的文明和文化形态。想当年,科学本身在西方也是异端, 在中国则是一舶来品。 而现在已成为文明世界包括中国人的尊崇对象,虽然真正的科学精神,仍有待理解和发扬光大。

 

我们是否可以多想想, 当我们过分区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时,崇拜老祖宗时,不要忘记人类共同的文明遗产和普世价值。 如何从整体人类文明进程和普世价值的确立的角度上,抛开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对立心态, 来理性的审视我们的文化传统, 建设有前瞻性的人文精神。

 

正如这位同学提到的哈佛大学的校训:“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 "让真理与你为友 难道不是人类不分种族理应共同追求的理想么?

 

真理有中西之分么?  

 

我将在稍候的博文里继续分析讨论现代中国的人文状态和后果。此文仅是一简略感想。 


 

哈佛大学 校徽 (LOGO) Veritas  真理


进一步阅读:

有关北大教授的博文:














从“美国梦”到“中国梦”饶毅的个人博客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237&do=blog&id=527118

科学网作为科学人文思想展现的平台:兼论饶毅的投石问路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3765&do=blog&id=527760

关于 Amicus Plato,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Amicus VERITAS 的原始出处

Quote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Amicus_Plato,_sed_magis_amica_veritas


Amicus Plato, sed magis amica veritas is a Latin phrase, translating to "Plato is my friend, but truth is a better friend (literally: Plato is friend, but truth is more friend (to me than he is))." The maxim is often attributed to Aristotle, as a paraphrase of the Nicomachean Ethics 1096a15: Where both are friends, it is right to prefer truth. Isaac Newton 牛顿 opened his 1661 Cambridge student notebook with the slogan reading: "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eles magis amica veritas." 在国内传为哈佛校训。



=======

作为一名电子系的学生,关注生物系的活动对我来说本来是件比较奢侈的事情,这次来参加傅新元先生的讲座无非是冲着耶鲁大学这块牌子(尽管耶鲁的faculty在耶鲁很常见,但对我这个清华学生还是很有号召力的)。另外宣传材料上写的讲座主题“科学与艺术”也是我极感兴趣的一个题目(遗憾的是在会场一句“艺术”都没听到)。


听完讲座觉得感触很多,不写一写也觉得不爽,-其实生物系的同学组织活动挺搞笑的:我到场还算准时,因此目睹了现场设备调试这一比较刺激的场面:(此处可能缺失部分--傅注)这时对组织者来说可能是真正的尴尬:随着讲座的继续,陆续有人开始离场。我猜主要原因可能是讲座内容与听众心理预期的差距:傅新元先生第一部分讲的他的研究成果和我们所期待的“科学与艺术”这个主题似乎关系不大,而象我纯粹“为艺术”而来的生物盲听起来更觉得痛苦。那时自然的想起了Steven Hawking在他的《时间简史》序言中的一个噱头--他说他在书中如果多写一个公式,可能潜在的读者就会减少一半--我想这会场的情形也是如此,好在我以复习了几个类似cytoplasm之类的GRE单词鼓励自己,抱着“精彩内容在后面”的信念坚持了下来

 

毫无疑问我是幸运的,后面的讲座果然变得非常的精彩。当傅新元先生进入了讲座的第二部分,即“science & culture科学与文化”时,我开始庆幸我能够听懂,而且是一个自己除了“科学与艺术”以外的最感兴趣的题目。而一旦讨论进入了我的智识可以理解的层面,我就发觉傅新元先生真是一个“大牛”。他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对科学的影响娓娓道来,不断以提问的方式和听众交流,整个会场的气氛也变得活跃,不经意间一回头,发现过道上都站满了人。


傅新元先生从张之洞的名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讲起,讲到导致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未能成为现代科学之发源的几个原因:东方文明,尤其是儒家,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多的即定行为模式使中国人在权威面前受到极大的束缚,创新思想受到极大的抑制。与此相对,西方文明则崇尚individualism。当傅新元先生问到individualism的内涵时,我的第一反应是Havard University的校训: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让柏拉图与你为友,让亚里士多德与你为友,更重要的,让真理与你为友。)  我觉得一个人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是最重要的品质。借用雅思贝尔思的说法,一个具有individualism品格的人正如他所描述的精神贵族:“精神贵族和精神附庸的区别在于,前者会昼夜不停的思考并为此形销体瘦,后者则要求工作与自由时间分开。”(这不正是傅新元先生提到MIT的那个研究所的理念吗?)“前者敢冒风险,静听内心细微的声音,并随着它的引导走自己的路,而后者需要别人指导,要别人为他订下计划;前者有勇气正视失败,而后者则要求在他努力之后就有成功。”我想对一个做科学的人来说,这些都是必要的品格。


紧接着傅新元先生又从思想方法方面来检讨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东方人的思想有大而化 之的倾向,缺乏西方人的critical thinking,这也导致了我们科学上的落后。prof。 Fu又提出了很有意思的问题:“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逻辑学?”对此我是从来没有想过,当时也只顾得上检讨自己:当时傅新元先生提出他赞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时(此处和我原意有出入--傅注),我曾经站起来提问反驳:“正如器官移植有排异反映一样,根植于西方哲学和文化的所谓西学如被移植,如何能和东方文化结合呢?”这是看来,着的确是一个“大而化之”的问题,正如傅新元先生所说,“既无法证真,又无法证伪”,自然就没什么意义了。看到自己如此缺乏科学精神和 critical thinking,不禁汗颜。


唯物唯心之争这个也有着“大而化之”性质的问题,傅新元先生今天亦提及。不过他是在给我们强调科学研究中应具有的独创性。他讲到自己通过思考,扬弃唯物主义的过程,讲到西方哲学家“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创造一个世界”的冲破前人框架,构架自己哲学体系的勇气和努力。的确,想想马克思通过一个剩余价值理论解释了整个世界,康德用认识论颠覆了整个型而上学的哲学体系,我不得不佩服西方哲学家的开创性和巨大成就。相比之下,我们虽然有新文化运动,有冯友兰,金岳霖,汤用彤这样的哲学大家,但独创性上显然不足。我还记得金岳霖,但似乎只记得他和林徽因之间的那些故事了……宣传单上写着今天傅新元先生要“笑谈人生”,傅新元先生的确是笑谈,但他又说做科 研究更多的时候是让人想哭,而不是想笑。很多的中国留学生因为科研“不能承受之苦” 而改行计算机或商业,去赚钱,这些非常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形象,想起耶鲁另一位华人教授余英时先生的一句话:“做学问说穿了就是‘敬业’两字。”这些足以给我们这些对哈佛耶鲁心驰神往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3765-530640.html

上一篇:从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到科学网友的《中体西用》
下一篇:简评莫言讲话:不是在写心灵,而是在写器官
收藏 IP: 218.186.12.*| 热度|

36 闵应骅 刘广明 程翥 刘用生 马红孺 马磊 吕喆 王涛 曹聪 熊李虎 朱志敏 唐常杰 米春桥 张伟 曾杰 褚昭明 张乐 孙学军 赵凤光 徐耀 牛丕业 张彦斌 张宇宁 贾伟 刘智 张亮生 潘博 wgq3867 Sweeper waun crossludo zhangcz07 zhouguanghui LantaoYu wliming LairdUnlimited

发表评论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2: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