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小站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刘亚俊

博文

诺贝尔奖获奖工作申请不到博士学位

已有 6342 次阅读 2007-10-18 12:14 |个人分类:科研与教学|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1931年,昂萨格首先发现了非平衡态热力学的一般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倒易关系,这是线性不可逆过程热力学中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理。
在物理和化学过程中及生物体系中,常可以观察到几种不可逆过程同时发生,并相互影响。如果存在两种线性不可逆过程,我们可以用如下两个线性方程来描述力和通量(也叫“流”,如热流、扩散、电流和化学反应速率等。)之间的关系:
J1=L11X1+L12X2
J2=L21X1+L22X2 
昂萨格认为,适合于线性不可逆过程的一般表达式可表述如下:
Lkj=Ljk (j,k= 0,1,2,3......n) 
这一关系式被称为昂萨格倒易关系式。
昂萨格1903年11月27日出生于挪威奥斯陆的一个律师家庭。1920年,进入挪威诺尔格斯工学院主修化学工程,1925年毕业。1926年至1928年,昂萨格在诺尔格斯工学院和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28年移居美国,1928年~1933年,昂萨格担任布朗大学化学系研究助手。1931年,昂萨格在《物理学评论》杂志发表了“不可逆过程的倒易关系”的著名论文,为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贡献,因此文昂萨格荣获1968年诺贝尔化学奖。昂萨格在1931年提出“倒易原理”时,尚未结束在挪威诺尔格斯工学院的研究生学习。1932年,昂萨格将此工作提交该校,申请授予博士学位,但该校认为此文不符合学位论文的要求,而不同意授予博士学位。三十年后,挪威诺尔格斯工学院因昂萨格的卓越学术成就授予昂萨格名誉工学博士学位,以弥补当年的失误。
在科学史上,还有一位科学家的遭遇比昂萨格悲惨得多,不但因为博士论文不被当时的学术权威承认,还因此失掉了教习资格。1885年法国物理学家迪昂(Pierre Duhem)在热力学上进行“公理化”研究,用类似拉格朗日(J.Lagrange)在分析力学中所采用的方法,结果得到了后人称为“化学势”的概念,迪昂这项成就是对物理学、化学的巨大贡献,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完成了物理和化学的统一。但是,迪昂从来没有得到过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就是因为坚持“化学势”的概念而丢掉了物理学博士论文被通过的机会,因为这个概念触犯了当时的法国化学权威贝特洛(M.Bethelot)。两年后,迪昂不得不用基本相同的论题,避开提及热力学这个贝特洛的“领地”,申请数学博士,才通过了答辩。得罪了学术权威贝特洛,贝特洛禁止迪昂在巴黎的大学里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迪昂的学术生涯简直就是流放,但他的思想是不朽的,直到他去世多年,他的思想才被人们认识。
同样有趣的是,昂萨格于1933年被耶鲁大学批准担任博士后研究人员,但耶鲁大学化学系随后发现昂萨格并无博士学位,于是建议昂萨格提交研究工作论文,以便由该校补授博士学位。昂萨格不愿意将一年前被挪威诺尔格斯工学院否决的论文“不可逆过程的倒易关系”论文重新提交给耶鲁大学,而是提交了一篇以数学为主题的论文,耶鲁大学的化学和物理教授均感到无法对此论文做出评价。最后在数学系教授的竭力推荐下,耶鲁大学化学系决定授予昂萨格博士学位。也许在那一时刻,昂萨格的脑海里一定浮现了他的前辈迪昂为了科学真理奋斗不屈的身影。
科学史上还有几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博士论文答辩成绩也不是很好。
以其在电离学说和化学动力学上的杰出贡献而荣获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阿伦尼乌斯,1859年出生于瑞典乌普萨拉市附近。17岁进入乌普萨拉大学学习。1884年5月,年仅25岁的阿伦尼乌斯在博士论文中,勇敢地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离学说的最初表述。但这一革命性的观点不能见容于学术上保守的指导教授和论文答辩委员会,他的导师,主持答辩的克莱夫教授强烈反对。只是由于阿伦尼乌斯的学习成绩优异,论文的实验数据和材料也很充分,最后博士论文勉强通过,论文成绩只为四等,答辩成绩为三等。他获得了博士学位,但留校任教的希望因此落空。克莱夫教授后来改变了看法,他说“这一新的理论是在困难中成长起来的;化学家不认识它是一种化学理论,物理学家也不认为它是一种物理学理论,但是这种理论却在化学和物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
阿伦尼乌斯因为理论得不到赞同而差点拿不到博士学位,而海森堡则是因为对物理学实验不熟悉而差点拿不到博士学位。海森堡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1925年与波恩、约尔丹一起提出量子力学的矩阵形式从而获得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23年海森堡在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索末菲的指导下以论文《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方程》申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海森堡的论文成功的处理了湍流的启动问题,获得了答辩委员会的认可。但是海森堡在博士论文答辩过程中,回答不出来答辩委员维恩(19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实验物理学方面的问题,结果他的博士论文只获得了第3等的成绩,很勉强的获得了博士学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62-9243.html

上一篇:科学研究从测量开始
下一篇:向路易.巴斯德学习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16: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