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青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lackhumor

博文

以科学观点探讨可乐型碳酸饮料的是非。

已有 6470 次阅读 2013-5-10 16: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可乐, 碳酸

  最近时逢硕士毕业与博士开学的真空期,闲暇较多,科普性探讨一个常见问题:

   


 可乐是否有害健康?


   1886年5月8号,由于一位药剂师的失误,创造出一种在之后100多年中十分流行的饮料——可乐。对于这种在美国流行了一个多世纪,在中国也存在了几十年的软饮料,很多营养学家都对其表示出批评。

   当然,如果将营养学家算作半个化学家的话,我十分同意。但是一些为媒体工作的二手“营养”学忽悠者的一些观点我确实不敢苟同。于是查阅了几篇引用次数大于300的科学论文,加上一些对化学及生物的最基础知识的理解,我这个化学硕士+PhD candidate来简单探讨一下可乐型碳酸饮料的危害。


   可乐的主要考虑成分:水、二氧化碳、蔗糖、磷酸及其盐、咖啡因及一系列甜味剂。

   

   可乐的几宗“罪”:

   可乐导致骨质疏松、可乐导致不孕不育、可乐上瘾、可乐致癌、可乐导致肥胖、可乐导致经济赤字等等。


   众多问题之中,可乐导致骨质疏松与不孕不育的论调十分猛烈,带着这些疑惑作者查阅了一些资料。


   最早出现的说法是碳酸水进入人体会腐蚀牙齿及骨头——学过化学的朋友都会怀疑,实际上碳酸的酸性实在不值一提。相反,一些非碳酸类的柠檬水及功能饮料中的酸对牙齿的腐蚀更为厉害,碳酸威胁微不足道。到了胃里,胃酸中的盐酸远远强于碳酸,难道人体自己把自己的骨头消化了不成?——结论:威胁是不成立的。

   

   之后出现的是磷酸及其盐造成钙流失,但作为一类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磷酸在很多食物中都有添加。有研究表明,利用磷酸钙和碳酸氢钙对为小鼠补钙,磷酸钙的效果明显高于碳酸氢钙。同时,一些研究表明磷元素的摄入对体内钙平衡的影响并不明显。退一万步说,可乐里面的磷酸和乳类肉类相比并无明显超量,但有关磷元素与体内钙平衡的研究仍在进行——结论:不关可乐的事儿。


   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论点是说咖啡因会促进甲状旁腺素分泌,影响体内钙平衡,进一步导致钙流失。这算是可乐导致缺钙的最靠谱的解释了。不过Heaney教授在文章中指出,这种钙流失——两勺牛奶就补回来了...当然Heaney教授是在为咖啡辩解,而不是可乐。——结论:咖啡因不是坏东西。

   

   综上,可乐造成骨质疏松似乎是一个伪命题。


   可乐造成不孕不育的传言也是满天飞,最早说是一个哈弗医学院小组发现可乐对精子活性有很大影响。作者多处寻找最后在一国外学术网站上找到答案,文中利用的方法是douche....就是灌进去的意思,与此同时,文章还说利用此方法,可乐可以预防AIDS...作者不由得感到一阵阵的头晕,雷的外焦里嫩。

   

   之后,Jensen等人通过统计2001~2005年间丹麦2500多年轻人的饮食锻炼等数据得到了一系列结果,表明一周饮用7升可乐以上的年轻人(男性),其精子活力比正常人低20%左右。一语既出,各路营养学网站大肆转载。但媒体又一次的断章取义了。

   评论说,一周饮用7升可乐以上的年轻人对鱼类、青菜及锻炼都不大喜爱,而后者所导致的营养不均衡会更大的影响其精子活力。


   所以,其实可乐并不是夺命毒药,其最大的问题是高糖量和低温刺激,这一点对于很多饮料是一样的。而由于可乐的受众面大多数是一些不注意生活规律、起居不定、很少锻炼的年轻人,这导致人们将一些年轻人常见的亚健康状态的起因归结给了可乐。

   

   更有甚者,明确提出不喝可乐,雪碧可以。实际上,很多研究也提出,一旦营养学准确应用了科学研究的空白对比,一些结论势必会明显改变。


   作者此文并不是为可乐开脱,而是建议减少饮用所有高糖类冰饮料。更加希望大家多注意自身生活规律、营养均衡,不偏听偏信,科学理性地思考生活中的“小事”。


参考(Google Scholar搜索):

Effects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caffeine on calcium balance in women. 

Effects of caffeine on human behavior

Effects of caffeine on bone and the calcium economy

Caffeine Intake and Semen Quality in a Population of 2,554 Young Danish Me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1010-688580.html

上一篇:杨校长将离任浙江大学,学子惜别情真意切。
下一篇:从“逃离科研”到“悲剧博后”
收藏 IP: 159.226.25.*| 热度|

2 彭思龙 张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