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告别曾经的时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exue623

博文

曲径通幽处 小桥流水意——泰州怡园

已有 844 次阅读 2024-5-20 17:57 |个人分类:六月雪风景|系统分类:图片百科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其造景之神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景之妙在于“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景之巧在于“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造景之美在于“近水远山皆有情”,并巧妙地对比、衬托、对景、借景、框景以及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艺术技巧和造园手法,特别是将山(石)、水、园林建筑、园林植物等园林造景构成要素完美的有机融汇,形成了一幅美轮美奂且颇具诗情画意、意趣盎然的园林美景,凸显了小中见大、曲径通幽的造景特色,从而实现了“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更关键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建造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儒道传统思想生态观,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典哲学理念,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审美观。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完美的实现了“万物与人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的范式,并自然展现了“忘其美之所在,复又与美同在”的意境。

怡园,位于泰州凤城河畔的桃园中。而桃园,又因孔子的嫡系后代孔尚任的传世之作《桃花扇》而声名远扬。桃园之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桃园里有一座小巧玲珑的江南风格的园林,名为怡园,它曾是孔尚任寓居泰州陈庵时的后院。

踏入怡园,仿佛走进了一个别样的世界。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每一处景致都仿佛在低语着古老的故事。百岁亭古朴典雅,听雨斋静谧幽深,桃韵轩则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而那座以孔尚任的号命名的东塘桥,更是让人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瑰丽。漫步在恰园中,不禁让人想起孔尚任的那部传世之作《桃花扇》。这部戏曲作品不仅为恰园增添了一抹浓厚的文化色彩,更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能够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历史韵味。而怡园内的楹联“新书远寄桃花扇,旧院长关燕子楼”,更是将这份韵味增加了别样的风采。

注:本文文字介绍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或)出版商,仅用于学术传播等非商业行为。特在此致谢!

图By王从彦@泰州

泰州怡园 (1).jpg

泰州怡园 (5).jpg

泰州怡园 (6).jpg

泰州怡园 (9).jpg

泰州怡园 (10).jpg

泰州怡园 (11).jpg

泰州怡园 (12).jpg

泰州怡园 (13).jpg

泰州怡园 (16).jpg

泰州怡园 (20).jpg

泰州怡园 (21).jpg

泰州怡园 (24).jpg

泰州怡园 (25).jpg

泰州怡园 (27).jpg

泰州怡园 (28).jpg

泰州怡园 (29).jpg

泰州怡园 (32).jpg

泰州怡园 (33).jpg

泰州怡园 (34).jpg

泰州怡园 (36).jpg

泰州怡园 (37).jpg

l  泰州乔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10214.html

l  泰州孔尚任故居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1438.html

l  泰州桃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1059.html

l  泰州南山律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730.html

l  泰州南山律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7736.html

l  泰州望海楼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2962.html

l  泰州稻河古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1826.html

l  泰州城隍庙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0548.html

l  泰州百水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4657.html

l  泰州凤城河碑苑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2519.html

l  泰州凤城河碑苑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205473.html

l  泰州老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083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4882.html

上一篇:何处为家 四海漂流——入侵植物小蓬草
下一篇:江苏大学入侵生物学课题组毕业研究生写给师弟师妹的心里话-许ZL
收藏 IP: 183.213.214.*| 热度|

11 郑永军 许培扬 杨正瓴 宁利中 孙南屏 刘进平 崔锦华 高宏 钟炳 孙颉 杨卫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