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fin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refine

博文

大树下的小草--创新的土壤

已有 5311 次阅读 2011-11-12 12:1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创新, 科研, 人才, 学术权威

创新是什么,是你的智慧,是社会的智慧。国家为了发展的目的要提倡创新,个人要发展也要提创新。我们常将国家的政策比喻为某某发展的土壤。创新这个词至少也提了十余年了,我在考研的那时,政治中的一道大题就是关于创新的。创新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意识形态时,可以说创新在中国是有很好的大环境了,但事实上个体的创新和群体的创新是否惠及你我他,惠及社会呢。
    国家整体实力的提高表现在每一个个体的强盛,然而,阶级和贫富差异的出现,只能说国家的强盛是某一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强盛。也许国家百分之一的群体占据了国家百分之九十九的财富,创新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状况呢?
    科研群体是当前国家创新的主体,也是国家技术实力的代表,这些参天大树支撑起了科学的天空。我们常常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攀龙附凤可以,学会追随也不错,大树为你乘凉,遮风挡雨的同时也遮蔽了你成长的阳光。作为引领国家科技发展方向的前辈、大牛和某些学霸们,是否做好了担当参天大树的准备。
    无论是民国后还是建国后老一代的前辈们,可以抛弃优越的研究条件和物质生活,历经艰险回国。我曾经接触过一些参加当年在马兰基地的研究人员。这些前辈当年都是各个领域的娇子,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数不尽的科学和工程难题。与他们接触感触最多的是,这些科研人员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职称和头衔,但他们最大的特点都是在本领域的工作能够亲力亲为,懂得的会倾囊而授,不懂得一点都不会发表意见。尽管这些人很多是搞理论物理的,但这些前辈的动手能力让很多现在的研究人员汗颜,他们的想法大都转化出了实物,我想这才是创新的最终归途。这些前辈带出了一个个成绩斐然的弟子,开创了国内一个个的新领域。这些大树愿意做最好的支撑,为后人做阶梯,也愿意汲取最新的思想,不轻易抹杀青年的想法。他们走过的路太坎坷,知道走在这条路上人的艰辛,知道创新的崎岖。有这样的保护,年轻人的新想法和新观点才能发芽长大,才谈得上创新。
    当老一辈的研究人员渐渐淡出舞台,文革后第一代高考大学生现在很多都成为了今天中国的学术带头人、专家、教授和牛人。他们大都留过洋,或多或少都接受了一些新思想。依靠自己的才智和机遇,很快成长为领域专家。这些牛人就象从外地移植来的树苗,没有在现在的土壤上经历过发芽、成长的过程。一旦手握权柄还会如初回国时那样为科研至上吗。学术的重要性与生存的必需性放在天平的两端,如何取舍?是埋头继续逆水行舟,自我把握创新的实质还是生存至上,逐渐的变成为活动家,每天忙着跑课题、跑项目、做老板、出入欢愉场所的时间多于实验室呢。为了占领一个新的领域,创新出了一个个课题,这就是传说中的挖坑。创新的资源全部用到的编造课题上。然而,想法好,观点新,故事编的再好也就是赵本山的忽悠,让人一乐而已。现在很多的人将忽悠的本事当成了创新,说的严重些“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一个做科研的将自己放到了如此地步也就最多是个戏子了。
    被环境逼迫,需要现解决生存问题的大牛们,还是有机会扶助弱小的,支持自己团队或领域的新人去创新,为自己的团队注入新鲜血液,这些间接的成就了个人的创新,实现的团体的创新。如果一个大牛能做到如此,不管你是否还专注与科研,至少还是在为科研做贡献,曲线救国也是救国。但是,现在还有一些大牛,有着更霸气的名字“学霸”。所有青椒、海龟、土鳖在这种参天大树下,都是柔弱的小草,没有阳光、没有养分,最终结果都是化作春泥。这种情况还谈得上什么创新。
    人们常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现在开始从事科研的人员很多是70后,这些人把“听话”当 成了圣旨。从小按照标准化程序进行圈养,好奇心和质疑能力逐渐被磨灭,对权威和专家认同到了顶礼膜拜地步。封建的天地君亲师深深烙印在这些人身上,即使偶尔会爆发下也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固有的思维方式已经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简单的模仿和抄袭成了这些人生存的法宝。无可置疑,八零后们更加阳光,思维更活跃,真正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国家的未来创新主体应该是这些人,但真正可悲的是,这些小草想长大,有创新的欲望和资质,但上面的大树为了自己的领域和地位,怎么会让你安然成长呢。这些在国内从事科研的人很多都是所谓的寒门子弟,(那些专家和教授的孩子有几个在国内学习,这些人都是独善其身之人)通过拼搏终于进入了这个神圣的圈子,但残酷的事实让他们只能选择顺从和离开。顺从的人接受了这个环境的模式,年复一年的从事模仿、跟踪或改进式的科研工作,更不不知何为原始创新,每日为项目而编创新点。离开的人只能含泪躲在角落独自呜咽。面对这样的环境,从事科研的人员是否还敢直言创新一词。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造就真正的创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4448-507210.html

上一篇:反叛一族的聚会
下一篇:诚信的成本与代价
收藏 IP: 221.219.49.*| 热度|

2 王涛 zlylearn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