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qf0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gqf08

博文

从我的永久性失业说起—献给我最挚爱的化学竞赛(翻出的旧文章)

已有 6677 次阅读 2012-1-11 13:4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化学竞赛、竞赛精神

                                 从我的永久性失业说起

                                                                                  —献给我最挚爱的化学竞赛

       谨以此文,献给我最挚爱的化学竞赛和曾经奋战在竞赛第一线的战友们。

  从前几天刚在网上第一时间看到教育部取消竞赛保送、加分的最新通知那一刻起,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很想敲打键盘把有些心里话写下来,只是一直没有腾出时间,今天看过一位中科大竞赛同僚的日志,感慨颇深,决定把手头实验放一放,将憋在心里许久的话说出来。

  第一眼看到那条让全国高中生震惊的消息,我先想到的是我那些可怜的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就在马上看到曙光的前夕被教育部突如其来的“噩耗”彻底打入低谷。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像我一样背水一战,用142天时间从一个“竞赛选手”快速转变为一个“高考选手”;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在周围人的“围观”和冷嘲热讽中奋起;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在三年的努力转眼化为泡影的困境中走出阴霾,用自己的实力证明真正热爱竞赛本身的人是战无不胜、永不服输的铁人!

  担心过他们之后,我才发现,我已经永久性的失业了。

  从高中毕业以后,我一直担任高中化学竞赛辅导工作,或者确切地说高中时已经开始了,只是那时候那没有收入。从哈尔滨到北京、从哈三中学年第一到只爱化学的偏才、从私人辅导到北京景山中学实验班……我经历过地点的变化、学生的变化、班级规模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没变,他们深深地热爱着化学、深深地热爱着化学竞赛。我相信无论竞赛保送、加分取消与否,他们绝不后悔曾经在这最美的战场上奋斗过。只是世态炎凉,在如今的社会上,没有利益的事情是不被认可的。也就是说,教育部公告刚刚发出,不仅仅是这些可怜孩子的家长会停止让他们的孩子继续学习所谓“毫无意义的”竞赛,市面上所有和竞赛相关的辅导机构和图书可能很快也就会销声匿迹、灰飞烟灭。中国曾经一度辉煌的竞赛成果、竞赛精神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被人们忘记。是的,冬令营没有取消、竞赛也没有取消;“被取消”的是千万学子热爱竞赛的积极性,“被取消”的是整套的竞赛训练方案,“被取消”的是真正热爱某一领域而不能得到应有高度教育的所谓“偏才”唯一的希望!

  不禁产生一段段的回忆片段:如果小学时候没有数学竞赛萌芽杯全市第一的成绩,我不可能从农村走出来到城里的初中上学;如果没有初三提前参加全国物理竞赛并获三等奖,我不可能信心倍增后来在班级连续8次月考第一名;如果没有初四时势在必得的物理竞赛中“低级失误”导致仅仅获得二等奖的“惨剧”发生,我不可能背水一战准备化学竞赛;如果没有随后化学竞赛全省第一的成绩,我根本进不了哈尔滨第三中学的A班;如果没有高中化学竞赛全省第八的“悲剧”理论成绩,我就不必花整整两个月潜心准备实验加试,把整个大学的基础分析化学、合成化学实验都大体做了一遍(上了大学后才发现,经过当时的“魔鬼训练”,自己的试验技术远远高于周围人,甚至高于某些研究生、博士生);如果不是实验理论总分第六的“更悲剧”成绩(比第五少了0.5分),我就不会和冬令营擦肩而过;如果不是因为化学竞赛理论部分的巨大失误,我就不会背水一战准备高考,当然不准备高考,我就来不了清华了。事实就是这样,我能有今天,毫不夸张地说每一步都是因为竞赛。是竞赛让我从一个从小就“呆呆傻傻”的农村小孩儿转身成为清华大学化学系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一员、首届“清华学堂班”一员、化学系科协主席、全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理科类第一名获得者……

  小学时,身处农村小学的我,没见过外面的“大世面”,以为能考个“双百”就是最优秀的,直到我的启蒙恩师—宋庆梅老师建议我出去见见世面,去城里学学“奥数”,我都不知道学习有什么难的。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开始每周做几个小时车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系跟着董增福老师、包革军老师学习数学竞赛,我这是才终于知道自己是真正的“井底之蛙”。当周围的孩子都已经会了“高斯求和法”的时候,我连方程是什么都不知道。于是从头开始,“和差问题”、“牛吃草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相遇&追及问题”、“同余问题”、“抽屉原理”、“排列组合”、“整除问题”……循序渐渐,我越来越热爱数学,我知道了最伟大的数学家四人组是阿基米德、欧拉、高斯和牛顿;我开始钻研“九章算术”、研究古埃及“田字格法”计算三位数乘法;我开始利用数学分析身边的问题,写过一篇关于空气热胀冷缩的论文,粗略推导出在当时条件下,冷空气湿热空气密度的3倍;三年级时由于“萌芽杯”小学数学竞赛初赛并列全市第一(另一个人现在也在清华,是自动化系,只是可能他早都把我名字忘了),师大附小竞赛教练希望我能从王岗镇中心小学转到他们学校,但是要一万块钱的“手续费”,家里当时显然拿不出的,于是继续留在我热爱的王岗小学,但是信心大增,觉得自己和城里的孩子差距也不是那么大的。

  顺理成章,依靠小学时的一点点“成绩”阴差阳错的到了以竞赛起家的松雷中学。本身自己没能进入任若男老师的“无敌8班”,而且进到真正高手如云的学校才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的数学也不过如此,和达哥、吉宁等高手相比根本不值一提,确切的说是随便在“无敌8班”找一个就可以瞬间把我秒掉。同时,小学时候乡村教育的缺陷,让我的语文无比差,英语除了hello、sorry几乎不会什么。自卑感一直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但是我总是幸运的,遇到了又一位改变我人生的老师—杨秀老师,杨老师是我的班任,而且教我们语文。是她认为我并非“一无是处”的,在她的鼓励下,我第一次语文成绩居然得了85分,这对我来数简直是天文数字,想都不敢想的,总成绩也在班级排了第9,学年94。虽然和后来比简直太菜了,但是要知道入学摸底考试我在班里是倒数的,语文只得了65分。在杨老师的鼓励下,我继续努力着,从学年94 到56,从56到12,从12到学年第九9,我用了整整将近两年的时间。但是始终没有信心向黑龙江最顶级的高中—哈三中冲击。为了让我自信,杨老师鼓励我每周去“无敌8班”听刘培杰老师的数学竞赛课,融入进去才发现我还是能跟得上“八班天才”们的思路的。又一次,是竞赛给了我自信。这还没完,初三时物理老师换成了赵永波老师。是他鼓励我提前参加全国竞赛,是他说我在八班也能算好学生,是他让我在全学年“尖刀班”上给大家对答案,是他让我在“无敌八班”的天才面前“班门弄斧”……最重要的是,他让我认清了我所真正热爱的那部分数学,实际上是物理!但是由于心理素质不过关,最后我辜负了他,在初四的物理奖赛中,我已三分之差没能进入到最后的决赛,仅仅获得省二等奖。他没有对我失望,还安慰我说“要是能进到最后一轮,你一定能第一名的,哎,有点儿可惜了啊!”我转过身后眼泪就流了下来,赵老师是那样的信任我,我却还是辜负了他。

  与此同时,影响我化学之路的第一位老师和最重要的老师先后出现了。初二暑假,我结识17中的化学老师—邢学波老师,是她对于基础知识熟练的把握和对我严格的要求,让我开始“擅长”化学,轻松在学校的考试中去的化学成绩第一,虽然仅有短短的不到一年时间,但是她对我的关怀和教导,我至今难忘。初三开学后,我的化学引路人出现了,他就是我最难忘的恩师—王昭存老师。王老师以前是教高中化学的,知识渊博、授课幽默。是他让我真正“爱上”化学,原来我最喜欢的那部分物理就是化学!他对我说,“郑庆飞,我觉得你的记忆特点和思考方式最适合以后学化学,当然你学别的也会很优秀,但是如果你以后能投入到化学领域,肯定前途不了限量!”听过这段话,我无比感动,决心这次决不能再辜负老师的厚望!正是因为王老师总是“开小灶”交给我一些不是初中课本上的东西,在初中我在他的指导下已将高中化学陆陆续续的学习完毕。正如上文所说,我初中从没有学过什么化学竞赛课程,只是凭借无比的热爱,最后取得了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黑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那是我才真正的走出了自卑,敢和“高手”们直面对话。“我不差,只是我的强项来得太晚!”化学开了以后,我的总成绩在全学年轻松稳定在前十名(开始其余九个都是“无敌8班”的,后来六班也有人进入),连续8次月考全班第一;市模总分501.5,全学年第四,提前与哈三中签了合同;因为化学竞赛的获奖,提前保证录取到哈三中理科实验班(俗称“A班”)。

  正所谓“乐极生悲”,前面“辉煌”的成绩让我待泄了,结果中考得了初中总成绩个人生涯最低分,在哈三中A班中考入学成绩倒数第四(总共50人)。一切又得从头了,我静下来开始思考,一次次的班级第一有什么用,最后一次的失败让以前全部归零,没人会记得我以前的成绩如何之好,只会记得我中考的一塌糊涂。为什么要苦苦追求那些过眼云烟?我应该追求自己真正想的。但是在那之前,还是要看看自己和周围人的差距,哈三中的第一次考试,班级第二,学年第六。OK,看来我还是可以在A班混下去的,接下来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了。

  认识李萍老师,是我的幸运。李萍老师是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系的副系主任,同时还教本科生分析化学。她也在业余时间为哈尔滨市的高中生辅导化学竞赛。不是我在这里表示清高,但是开始学竞赛仅仅是因为兴趣,因为我并不知道能保送,黑龙江竞赛能加分也是在我高三前一年才定的,知道我真正考完高考,我都不知道除了清华、北大哪些学校会认可竞赛加分(后来才知道,全国大学都应该认可)。当初的想法很简单,我不想把宝贵的高中时光全部献给高考,那些考试第一什么的都是浮云,对于我没有任何用了。我应该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跟着李萍老师学习化学竞赛和大学化学知识的同时,我也学习了生物竞赛内容(也就是大学的知识),后来还当了班上的生物科代表。那时,我才发现我真正感兴趣的化学,实际上是化学与生物的交叉部分!原来如此,像是层层缩小的集合,原来我的热情所在就是—化学生物学!(当然,当时还不知道“化学生物学”这个名字。)

  化学生物学,这与我儿时的梦想不谋而合!让人生命延长、揭开生物记忆之迷、种出比西瓜还大的桃子……儿时的想法无比清晰地浮现在脑海。是的,就是这样的!我要做科学家!我要加油!既然想法明确,就要努力。我坚持每晚看一部分竞赛内容和大学课本,进行对比、总结;总结了4本厚厚的心得笔记,其中有些知识至今大学内容仍不能覆盖;根据竞赛题目中的灵感,提出了“电子异构体”、“轨道异构体”等概念,并结合实例写成文章,解决了大学无机化学课本上提出的难题;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不饱和度公式并进行了延伸,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封闭笼状Cn 单质系列的存在可能性;读完了若干本化学史著作;看了所有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生平……这些显然都是竞赛不考的,但是竞赛学习的不是考点,学习的是一种“竞赛精神”,就是抢在别人前面学习前沿知识,不要满足于“什么对我有用,什么对我没用”的想法,要尽量的去吸取知识、享受知识、思考知识、总结知识、应用知识,这就是“竞赛精神”!

  试问,有朝一日,奥运会没有金牌了、运动员不能到名牌大学深造了、得了第一国家不给奖金了,那么体育运动会消失吗?不会!因为体育运动是强身健体必不可少的!同样的,今天,竞赛保送、加分取消了,大家就不学竞赛了?!不应该,竞赛可以没有,但是竞赛精神不可以没有!

  你可能会问,竞赛那点东西就是大学课本,上了大学如果不学这个专业就再也用不上;如果学这个专业,不到大二学的那点东西就被cover掉了,竞赛有什么用?!对此,我只能微笑而过,不做评论,因为我不想引发争吵。以我自身为例,在和到时交流课题的时候,他提出使用sp2杂化的碳负离子作为桥连配体进行金属簇的制备,但是稳定性不好,制备困难。当时我突然想起高中竞赛时涉及道德一个题目背景,提出使用叠氮酸根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导师感到很诧异,认为不可能,让我找出相关文献。我凭借回忆,找到了如干与叠氮酸根作为桥连配体、面配体相关的文献,导师这才相信,后来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正确、可行的。

  至今,“竞赛精神”仍然在我心中:和博士生、研究生一起上课、开组会、讨论问题;阅读前沿文献;不分学科、领域,大量浏览相关文献、书籍;不断总结自己的想法,并试图用实验给予验证。而且从高中起的一个毛病还伴随着我,就是把自己所感兴趣的出成“竞赛题目”。刚刚结束的“京津地区新生化学大赛决赛”接近100道题几乎全部由我一个人出完,全部原创,涉及到基础化学、前沿领域(纳米化学、生物有机化学、超分子化学等等)各个领域,全部是根据我自己平时的思考、总结而来。同时,在我给高中生授课的时候也会结合一些最前沿的科研内容出一些题目给学生,让他们热爱化学。任何班上,我第一节课不讲正课,都是讲人生、讲理想、将竞赛不可替代的作用、将竞赛无法比拟的美。记得北京景山中学的一次课上,我结合σ单键的旋转特性,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最简单的分子机器—“分子风扇”,下面的几个同学惊呼“太神奇了,原来这也是化学!”我当时无比欣慰,“没错,这就是化学!只要你敢想、敢做,就没有不可能的分子!”

  转眼间,半年后,教育部的通知,竞赛班随之必然取消,我也将永远地离开我挚爱的讲台,再也无法将“竞赛精神”传播给别人,想到此,不禁潸然泪下。自己曾经奋斗过的舞台轰然倒塌,如干年后,“竞赛选手”这一名词不再存在,冬令营也必将演变为“高考课本知识大赛场”,呜呼哀哉!

  我或许要说,没错,我没有靠竞赛保送来清华、也没有靠竞赛加分来清华,我的确是高考688分进来的。但是,如果没有竞赛,我绝对来不了清华、去不了哈三中、去不了松雷中学,可能我现在还在王岗镇呢。必须承认,竞赛中有很多不公平因素,造假严重,我身边也比比皆是。但是不得不问,有什么又是绝对公平的?高考?笑话!高考不知摧残了多少人,让很多人才不能得到应有高度的教育。如果只看高考成绩,清华、北大就不会有华罗庚、朱自清、胡适……我一直坚信,只要你真的是发自心底热爱某一样事物,它一定不会辜负你。但是,如果你只是想利用它而假装爱它,后果可想而知,被辜负是很正常的。

  没错的,我确实永久的失业了。但是,“竞赛精神”不能丢啊!我在此奢望,中国的学生不要丢掉“竞赛精神”。

  竞赛,请一路走好!战友们,请不要忘记她!

                                                                                                                  2010年11月26日    于清华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86566-527989.html

上一篇:超分子化学与生命体系
下一篇:酶—填补化学与生命科学鸿沟的关键
收藏 IP: 1.62.80.*| 热度|

7 曹聪 秦川 刘晓锋 zhangcz07 lftkf crossludo xiangwe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3: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