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学到分子生物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srabbit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博文

小结最后一个period

已有 5578 次阅读 2008-10-4 20:16 |个人分类:游学瑞典| 瑞典, 生物物理, 皇家工学院, 硕士项目, 皇家工学院, 硕士项目

终于结束了全部的课程,等最后敲定毕业论文的具体事宜之后,就可以好好放松一下啦。



我在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period中修读的课程是”Experimental Biomolecular Physics”和”Radiation Detectors and Medical Imaging Systems”。这两门课程分别向学生介绍了目前在生物大分子研究和医学成像这两个领域中的主流技术,以及这些技术背后的基本原理。这对于在本科阶段专攻理论物理的我来说,是非常有趣的体验,尤其是看到一些基本物理现象被巧妙地运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时候。



主持”Experimental Biomolecular Physics”这门课的是Prof. Jerker Widengren,很年轻的一位教授,本科在KTH修读工程类专业,毕业后去Karolinska Institute拿了MD的学位。他的温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在讲课还是在课后交流的时候,表情和语气永远是那么地平静,甚至还略带一丝谦恭。有一次,他在给我们上IR Spectroscopy的时候,需要先讲一些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作为铺垫。他在当时就很谦虚地表示:“我对量子力学这门学科的了解有限,在座的各位很有可能懂的比我要多。”在被问到一些他不了解的问题时,他也会很坦诚地回答:我不知道。我很欣赏他的这种对学生开明和平等的观念,而其它瑞典教授们也大抵如此,学生们在这样友好的教学氛围中也感到十分放松。相对而言,国内的部分老师显得还是肃穆了些。



这门课的教材是”Principles of Physical Biochemistry “(Van Holde, K.E. et al.),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也很深入。在Amazon上有好些学生抱怨这本书的难度太高,我也有相同的感觉。我想这本书的适用人群应该是那些在本科时学习物理或化学,后来才转入生物物理或者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即使对于相关学科的本科生而言,其中一些物理和化学方面的专题也是难啃的骨头,至于那些在本科时学习生物的学生,读起来大概就更为吃力。不过,正如Prof. Jerker所言,我们的确也很难找到更适合这门课的其它教材了,因为这一类型的专著数量原本就很有限。此外,Prof. Jerker也印发给我们”Fundamentals of Molecular Spectroscopy”(Banwell)的部分章节,以及一些综述类型的研究文献。这些都是很好的辅助材料,只要把这些文献里的知识点都吃透,考试时应该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这门课涉及到十余种探测生物大分子性质的理化技术,如果每个专题都详细展开的话,时间肯定是不够用的,因为其中的很多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且完善了。如NMR、X-ray Crystallography、IR Spectroscopy、Raman Spectroscopy、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这些专题完全可以写成各自独立的专著。所以,我们在每个专题上只能花上有限的时间,了解一些基本概要而已。这门课的目的还是在于帮助学生在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知道应该如何选择适当的研究手段和技术,而非深入发掘每项技术背后的原理和细节。



最后结束的一门课——”Radiation Detectors and Medical Imaging Systems”,持续了一整个学期,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普通的讲座之外,负责这门课的Prof. Andras Kerek还安排了很多次外出参观的活动。我们访问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一些医院、研究中心和公司,参观了很多大型研究仪器,也聆听了相关专家的讲座,对于一些技术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积累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例如,我们在参观瑞典的FOI(Swedish Defence Research Agency)的时候,研究人员介绍了利用测量空气中浮尘的放射性强度来监测其它国家进行核试验情况的方法。在参观后,我们通过回家作业的形式,亲自分析了切尔诺贝利事故之后在瑞典境内测得的浮尘放射性数据,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技术的理解。



Prof. Andras是一位非常亲切且热情的长者,目光炯炯,精神矍铄。在讲到一些难点的时候,经常会停下来,问大家理解了没有,如果大家不吱声,他便会笑着从头再讲解一次。而在讲到一些精彩例子的时候,他也经常会停下来,很兴奋地对大家说:Isn’t it good? 看得出,他很热爱自己的职业。而这门课也的确涉及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技术,比如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就是利用正负电子对湮灭后所发射出的γ光子来进行医学成像的,这便是看似高深的粒子物理的基本原理在医学中的实际应用。我很高兴地看到,正反物质的研究和应用也可以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并非只在某些专业研究期刊或是科幻小说的情节里出现。



在过去的一年中,除了巩固和积累理论知识之外,我还亲见了基本理化原理在生物医学领域内的许多精彩应用。KTH的偏重于工科的研究氛围大大拓展了我的眼界,这大概也正应了陆游先生的那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368-41409.html

上一篇:小结第三个period
下一篇:来法两月小记
收藏 IP: .*| 热度|

2 王亚娟 lixuke2005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6: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