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洋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eansgreen

博文

也谈“七尺男儿”

已有 8329 次阅读 2013-3-12 09:40 |个人分类:科学|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看到喻海良博主的博文答某学生留言:感谢导师给他留下大大人生遗憾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17889&do=blog&id=669169,写的很好,不过也看到有人评论七尺男儿的问题。


诚然,博主肯定没有这么高的,两米多(7*1/3)=7/3米,大概是2米33到2米34,所以只是戏言,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我查了一些资料,看了一些尺这个单位在中国历史以及东亚历史的变化,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

中国古代将双手张开之间的长度称为一寻,《说文解字》:“仞,伸臂一寻,八尺,从人刃声。”明、张自烈《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为一仞,中人之身,长八尺, 两臂寻之,亦八尺”故有八尺身、六尺之孤,丈夫之说,而倍寻曰“常”,“寻常”之长度,故丈量身高等用的是小尺(律尺),而非营造用的鲁班尺大尺,而矮胖宋江的六尺身高155厘米不到,不满五尺的武大郎就更矮了,再比如吕布与赤兔马都一丈高,关羽九尺二寸,都不可能以30厘米作一尺计算。

古代日本丈量身高用的尺应与中国差不多。比如上杉谦信高六尺,常有人以正仓院保留的唐尺约30厘米,认为他高180厘米,而正仓院保存的古物唐尺八最长就43.7厘米程度,换算一尺为24厘米左右(或以十个铜制钱直径为一尺,各代制钱不同,比如永乐钱2.5~2.55cm,宽永通宝2.2~2.4cm可以反映当代尺寸差异),后世依其铠甲等估算只有156厘米的身高,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史载六尺高,而大树寺历代将军的等身大牌位,吉宗的牌位是155.5cm,其余牌位和考古出的遗骨是相符的。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明治时期把一寻定义为六尺。

中国不同时代里的尺,长度不一
战国、秦、西汉、新莽时大概是23.1 cm
东汉的一尺有23.75 cm
东汉末、三国、西晋的时候,一尺为 24.2 cm
东晋、五胡十六国、南朝一尺等于现在 24.5 cm
北朝、隋时为 29.6 cm
唐分大小尺,小尺为30 cm,大尺为36 cm
宋、元一尺为31.2 cm
明的时候分好几种尺度,裁衣时一尺为 34 cm,量地时一尺32.7 cm,营造时一尺32 cm
清也分这几种,裁衣时为 35.5 cm,量地时为34.5 cm,营造时为32cm
现代

中国:1尺(市尺) = (1/3) 米 ≒ 0.333333米

香港:1尺 = 0.371475 米(此单位香港已几乎无人使用,而只会用“”(1呎=0.3048米)和“”)

日本: 1尺 = (10/33) 米≒ 0.303030米


大致趋势是呈上升趋势的。


日本
  • 大宝律令的大尺约35.6厘米从高丽尺由来。土地的计量等。

  • 大宝律令的小尺约29.6厘米(小尺一尺二寸=大尺一尺)从唐尺由来。平安时代以后开始普及。

  • 又四郎尺、鉄尺约30.258厘米日本永正年间,由京都的指物师又四郎所制定,主要由木匠使用。

  • 享保尺、竹尺约30.363厘米

  • 鲸尺约37.88厘米(曲尺一尺二寸五分)明治度量衡法将其定为25/66米。主要用于吴服。

  • 吴服尺约36.4厘米(曲尺一尺二寸)主要用于吴服。为鲸尺的一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77273-669498.html

上一篇:关于末日
下一篇:频繁地开会
收藏 IP: 58.241.131.*| 热度|

3 迟菲 喻海良 吉宗祥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3 1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