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brigh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unibright

博文

数论文也要关注技术

已有 4257 次阅读 2013-5-1 09:2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技术, 关注

数论文也要关注技术

读饶文【威的手指和家的脚趾】的一些感想

     

     改革开发后,以论文、专利及奖项为代表的科学指标稳步上升,就数量而言我国事实上已成为论文大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科技进步和人才队伍的发展。但从另一视角来看,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技术领域的差距并未得到真正缩小。管理者们热衷于数论文、算指标,却很少有人关注技术内涵的发展。技术是一个很大的题目,草民不宜谈论,但草民时常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感,下面从很有限的几个方面剖析我国技术领域的一些问题。

   

如果说大批精英人才,不能为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就如同理论上先进的社会制度使人民吃不饱饭一样不能自圆其说,充其量是纸上谈兵的东西,是贵族们愚弄和掌控百姓的手段而已,纵使你有一千条理由也十分苍白,不堪一击。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我们的记者很不满的问外国记者:为什么你们的媒体总是报道我们的阴暗面?该记者回答说:我们的媒体不知道如何报道光明面,这一点要向你们学习。同样我们的科技界一直在宣杨自己取得的成就如何辉煌,却从来不谈与国外的差距。制定科技政策、分配资源的科技精英们很少到基层一线了解实情,通常一叶障目,闭门造车,座在办公室里等秘书汇报或者通过看媒体资料来了解情况。如果这些媒体资料是真实客观的,看资料也无妨,关键是很多新闻报道都是青一色地宣扬政绩、报喜不报忧的光明面报道。

通过科学和技术的有机结合,战后日本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要知道小日本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连我们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我们建国已有64年了,再过36年就整整100年了。拿民用机来说,全是美国的波音747和法国的空客。军用机的发动机是俄罗斯的。作为一个大国,建国60多年了,造不出航空发动机真是有点说不过去。俄罗斯的远程轰炸机可以在日本关岛上空给老美秀肌肉,而我们的远程轰炸机还没有这个能力。柳传志在北京地下室开始创业,发展成为今天的联想集团,也算是一家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作为一个系统集成商能做到这一步已相当了不起了。但我们仔细看一下,联想个人电脑中的CPU、集成电路芯片,内存、硬盘等关键器件全是国外的产品。再看一下韩国那么小的一个国家,满大街跑的却是自己的现代汽车,而我们满大街跑的全是国外的品牌,而且韩国的电子技术远远领先于我们。即便是吉利、奇瑞等有点影响力的国产轿车,发动机也是国外的。我国机械行业中的大型数控设备如数控钻床、激光切割机、数控折弯机,电子行业的高速贴片机等几乎全是德国和日本的。就连传统的纺织行业,高档设备全被德、意、日、韩等国垄断。我国在自己开发的数控设备中,用一根稍好一点的导轨甚至一个轴承,也不得不选用国外的。大型石化企业的DCS(集散控制系统)几乎全是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我国一汽从1955年建厂到1985年改型,足足有30年在沿用前苏联的图纸生产解放牌汽车,一点小的改进都没有,更谈不上创新。改革开放后,我国虽然成为制造大国,但要成为制造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长期以来,我们用两弹一星过度标榜自己的科技实力,要知道搞两弹一星,全国人民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只要举全国之力,就连朝鲜那么弱小的国家也能把卫星送上天,核弹也能造出来。近来我在思考,如果朝鲜用举国之力来写论文,相信也能进入世界前列。美国早在1945年就造出了原子弹,而且还投在日本广岛、长崎,可人家从来没有以此来炫耀自己的科技实力有多强。当然用不着炫耀,别人会感受到的,至少日本感受到了,直到现在小日本还对美国佬服服帖帖的,就连购岛的始作俑者石原也公开承认日本是美国的情妇。

如果鼓励高水平的“智者”用纳税人的钱在国外期刊发表论文,从事为全人类做贡献的“高尚”工作,而让没有水平的“笨蛋”为本国的技术进步做“低下”的工作,恐怕有悖常理。如果这样长期这样下去,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78531-685550.html

上一篇:无纸记录一:过招趣闻
下一篇:不打鸣的公鸡会下蛋?
收藏 IP: 115.196.139.*| 热度|

14 彭真明 吴飞鹏 曹聪 赵美娣 汪晓军 李宇斌 李永丹 杨顺楷 jpx720 watercold ddsers guoyanghuawu bridgeneer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5: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