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atuof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evinatuofc

博文

如何高效地工作——读Aaron Swartz博文有感 精选

已有 11195 次阅读 2013-5-25 06:3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工作, 高效, productivity

昨晚看某位教授的blog里提到了 Aaron Swartz, 于是就google了一下,原来真是一位大牛。RSS的1.0 版本就是他有份参与订制的。只可惜后来在MIT的非法下载大量的JSTOR论文(在中国人看来这就是屁大点儿事),Aaron面临多项指控,包括违反著名的CFAA ( Computer Fraud and Abuse Act)法案。在2013年1月13日,他在纽约布鲁克林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26岁的生命,让人唏嘘不已。详情可google之。


当然,本文不是为了给 Aaron Swartz 写传记,而是就他写过的一篇关于Productivity 的博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博文的链接在这里:http://www.aaronsw.com/weblog/productivity


文章读完后,我第一感觉就是:原来AS牛人也有过跟我类似的烦恼!


以下是一些文章句子的摘抄,以及我的个人理解。(注:以下讨论的前提是,你具备英文阅读能力,并已认真通读一遍原文。)


1. writing a novel is undoubtedly a better use of time than watching TV — but what about the hidden assumption? Such comments imply that time is “fungible” — that time spent watching TV can just as easily be spent writing a novel. And sadly, that’s just not the case.

大意是:时间的质感并非每时每刻都恒等,有时可以被充份利用,有时则是无法利用的垃圾时间。意识到这一点后,作者利用时间的思路是(1)利用好那些有质感的时间,如果早上思维快就把重要工作安排到早上;如果深夜精神不错,那就在晚上来做工作;(2)做好工具准备(例如随身携带纸笔),以便很快进入状态,不必为身边没有工具而苦恼。

2. Having a lot of different projects gives you work for different qualities of time. (此观点我不太赞同)
此句大概说的是,安排几件不同的任务放在to-do list里,轮流着做,这样能(1)让时间能有不同的质感 (2)不同事情可能给你不同的思路,或能让你找到创新的灵感。


这让我想到从小学到高中,课程都是轮流着上的,语文上完了就数学,然后是英语,然后是地理生物化学什么的,那时候感觉自己的脑袋转得很快,很有活力。而现在,整天窝在家里写论文,感觉自己的视野和思路都比以前变得狭窄了。经常会卡壳,偶尔会呆滞,然后烦闷,继尔什么都不想干,仅想好好地睡一觉了事。

必须澄清一点,我认为作者建议的是给一个时间段(例如一天,一个上午,两个小时)安排几个不同的任务,并不提倡在某个时刻同时做几件事,说白了,就是最好不要一边跟好友聊Q,一边写需要高度集中的代码。专注集中,才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重要的任务。至于原理嘛,我想到一个很geeky的表述:一般人的脑袋都没有双核CPU,很难并行处理好两个以上的任务。


就笔者个人经历而言,为了高效地做事,我们都要学会在一段时间内心无旁骛,高度集中精力去做事。我记得以前读过的心理学入门书籍说,正常人都有一个注意力集中时间段,或是一个小时,或是两个小时。只是现在的人们易受到各种干扰,例如某女孩在图书馆自习时,一会儿上个校网看好友的更新,没写10分钟又想去Tim Hortons 买个甜品回来吃……这些不必要的干扰都造成了注意力时常被打断,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因此,个人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提高工作效率的第一课就是如何保持自己能持续专注地工作两小时,不受任何干扰。对此,笔者试过用番茄工作法 (http://www.pomodorotechnique.com/)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效果不错。


3.  Most people have tons of stuff they want to get done. But if you try to keep it all in your head it quickly gets overwhelming. The psychic pressure of having to remember all of it can make you crazy. The solution is again simple: write it down.

常人想做的事尤其多,像我这样的俗人,今天想发一篇惊世骇俗的博文,明天想开发一个同样惊世骇俗的软件,后天又只想做点什么让女友高兴一下…… 如果任由这样想法在脑海里转悠,你就会感觉信息过量(Geek按:大脑内存溢出 ),造成心理压力,这些欲念就会变成阴魂不散的魔障,极易让人精神失常。


心理压力的缘由在于大脑要处理的信息太多,而大脑本身就是单核的,同时想多件事情,一边在踌躇做哪一件事好,另一边又在为如今什么事都没有做好而感到沮丧,两者一结合,就产生了负面情绪。情绪一坏,自然会产生心理排斥感,就更加不想做眼前的事了,这时又可能自责自己什么都没做好,继而陷入这个死循环:感到什么做不成=>产生负面情绪=>更加什么不想做 => 产生负面情绪……


解决办法就三个字:写下来。


这个我深有体会。把想法写下来看似很简单,实则威力无穷。写在纸上(或者敲进电脑里)相当于把数据从内存移到了硬盘里,这时大脑内存被释放了(这里可能需要自我心理暗示一下,告诉大脑:"我要想的东西的都已写在纸上了,它们不会跑,先集中精力完成眼前重要的任务,将来的事,以后再做定夺吧! "),这能极大地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消除所有的负面情绪,还你一个低负荷运行的大脑!


4. Hard problems: (1) Break it down; (2) Simplify it.

个人感觉,西方人思维的最精妙之处就在于这三个词:Break it down (把问题分解)。如果你碰巧与我一样上过计算机算法课,你会发现算法最根本的思想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可被解决的子问题,然后逐个击破,最后解决了大问题。


好吧,扯远了。回到博文上来。常人没有动力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问题定得太难、太大、太虚无缥缈了,例如“我要开发一个让全世界人叫好的软件”,“我要写一部牛X的侦探小说”,这些愿望很宏大,可以内化为持久的动力(这点连我都没有成功过,信口说说而已,但我相有人能做得到),但不能成为具体的目标。


其实,在我把问题分成一个个可执行的小问题之后,我欣喜地发现事情好像有了眉目和转机,这时会有种豁然开朗之感。在问题分解前,问题看似大得不着边际;分解后,问题变得有头绪了。注意这里有一个质变的过程,即是从“我没有头绪,我不知如何着手”到“我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接着的问题就是怎样让自己动手去做了。


当然,我们在一开始很少明彻地了解问题应如何分解。这时,我们不应该奢望一下子就想出一个完善的计划蓝图,只要坚持不懈地执行下去,就能毫无悬念地达到目标。作者建议我们采取一种务实的态度,先确定第一步要做什么,假如我的终极目标是写一部小说,但是我又不知道如何开头写,语言功力好像还不够,那么经过问题分解,为实现此宏伟目标的我需要迈出第一步,那可能是先看小说写作教程,然后找一两篇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作品,读完后再决定下一步做什么。


5. So the secret to getting yourself to do something is not to convince yourself you have to do it, but to convince yourself that it’s fun.  

这一句是对文中一整段的总结。作者指出人的心理是很微妙的,外界动因,例如做完后可以得到多少金钱回报,亦或者做不完就会面临惩罚,这些外在动因会抑制内在动因,会转移了我们的注意力,导致我们的意识认为是为了外界因素才做事的,而不是为了自身的兴趣,这时我们会产生排斥感。
"People’s heads seem to have a deep avoidance of being told what to do. (人们打自心底就厌恶由别人来告诉他怎么做) " 作者如此解释到。


更吊诡的是,有时连我们自己告诉自己该怎么做时,潜意识也会产生排斥感。这里说的是排斥感,是一种心理感觉。例如,你跟自己说:“我一定要在明天前把事情X做好! ” 那么,说完了后,内心其实很可能是不太情愿做X的,但是由于太过匆忙,或者本来就大大咧咧,没有意识到要回顾自己内心的感受,那么这个声音可能就被忽视了,潜伏在心底。若那种排斥感得不到疏导,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结果对自己将要做或正在做的事产生极大的厌恶感,难以长久持续下去。


既然如此,那能不能用逆向思维,通过告诉自己去做事情X的反面Y, 让自己对Y产生厌恶,从而放弃Y而转做X?这种想法很好,是一种内心骗术,但是由于我们大多数人只有一个脑袋,当自己“想”实施这个骗术的时候,大脑就已经知晓了这个骗局,它已经有了那部分的记忆。你能让你的大脑一刻也不去想它已经知道的事吗?很难吧?所以,除非你能抹掉自己策划大脑骗局的记忆,否则这种方法是不可能成功的。


其实,作者追求的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只要自己的内心有一丝的排斥感,作者就认为那是不自然的。而让自己的脑袋进入最自然的自我驱动状态,那就要靠兴趣 (fun, 对,就是'兴趣')。允许我再ctrl+v一次这句话:“So the secret to getting yourself to do something is not to convince yourself you have to do it, but to convince yourself that it’s fun.  "  好了,原文说得很直白了,我就不再废话了。


这句后面还接了一句:“And if it isn’t, then you need to make it fun. ”  学问就在于如何 make it fun. 作者举了自身的例子:当年Aaron为了毕业,像世界上其他受苦受难的学生一样,他必须写完毕业论文才能毕业,可是他又很厌恶做这件事,怎么办呢?他就想办法把它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来做(这本身就是一件需要创造力的事): 为了显出他的Aaron style,他尽力模仿那些著名演讲稿的口吻来行文,我很好奇Aaron的老师们看到他的大作时脸部是一种什么表情。


拓展阅读

1. 番茄工作法 (http://www.pomodorotechnique.com/
2. Getting Things Done,  by David Allen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316569/)
3. 《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
4. 《奇特的一生》  柳比歇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934027-693250.html

上一篇:徒有其形而无其实?计算机科研与实践的距离
下一篇:移动计算最新科研成果评述
收藏 IP: 172.219.146.*| 热度|

27 郭峰 李万峰 曹聪 高召顺 万润兰 苏光松 刘波 张娟娟 李冰 任胜利 程茂辉 廖晓琳 汤玉铸 张忆文 褚昭明 梁爽 余昕 周跃明 韩涛 刘本源 刘斌 李毅伟 高绪仁 李宇斌 mssy biofans EroControl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23: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