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gdrea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ingdreaming

博文

archives of virology投稿经历分享

已有 12700 次阅读 2013-12-4 15:20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经历了近一年的努力,文章终于被接收了,也为我五年的硕博连读生活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虽然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只有两点,在很多人看来都不屑一顾。但它仍然凝聚了我的心血,这篇文章中的每一个单词,每一张图片都饱含了各种心酸与无奈。下面就对文章的准备和投稿过程做一个经验总结,供大家分享。

我的博士攻读专业是微生物学,本科毕业后直接五年硕博连读。刚入研究生阶段的时候做了很多机理调控方面的实验,整个过程完全不清楚,因此作出过很多尝试,也做了许多完全不能用在论文里的试探性数据。一直到了第三年快结束的时候,整个课题完全没有思路,连几个能用在文章里的数据都拿不出来。为了能让自己毕业,又另外选了一个思路清晰,做起来比较快的方向,马不停蹄的做实验。第五年十月份的时候才开始写文章,中间还补了两个月的实验。文章写到一半的时候,感觉有一张图片可以用某种更好的方式呈现出来,但是只是脑中的一个雏形,自己完全不会做,也没有在某些杂志上看到过类似的图片。后来就想干脆就用一个比较简单的图片来代表吧。直到有一天和师妹聊天,聊到这个数据和想法的时候,她说她见过有文章做过类似的图片,还把那几篇文章(nucleic acids researchjournal of virology)拿给我看。顿时我眼前一亮,感觉图片处理上有了希望。可是图片要如何做,完全没有头绪。我们还给文章作者写信,询问他们做图片的工具。作者回信说用的是一个叫corel draw的绘图工具。这个工具一般只有学美术设计的人才经常使用。为了做这张图,我联系了周围所有学美术的同学。可是后来又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生物与美术的结合。学美术的同学即使能作图,但是生物上的数据又如何转换,打个比方,生物上每个ORF都有特定的长度,一些生物软件可以根据ORF的氨基酸数量来划出具有相应比例长度的线条来表示。但是学美术的又要如何将这些生物学数据融入到美术软件中。这个时候刚好赶上寒假放假的时候,我在家里整个人精神非常紧张。因为有一种使不上劲的感觉。面对自己脑中的雏形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入手。但是又不想让父母看到我难受。每天晚上躺到被窝里的时候,都会默默的流泪。这个寒假,我每天都在跟不同的同学打电话,跟他们商量,讨论。知道有一天,一个师弟跟我说他设计了一个程序,可以做出我想要的图片。我欣喜若狂,终于有了进展。但是,新的烦恼又来了,图片里的数据不知道要用什么软件计算。我又开始不停地打电话。大年三十的时候都还在给国外的师兄打电话。问了一圈,毫无进展。这个寒假,对于我而言充满了阴霾,十几天里几乎没有过笑脸,不能跟父母讲太多话,讲多了就怕自己忍不住掉眼泪。转眼间,春节过去了,又开学了。送我上火车的时候,爸爸跟我说,不用担心,不管遇到什么事,爸爸妈妈永远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我再也忍不住了,上了火车后,泪如泉涌

到了学校一段时间后,事情依然没有进展,再一次陷入了僵局。直到有一天,我翻看文献时,发现材料与方法中提到了处理该数据使用的软件,我几乎都要尖叫起来了。之后的几天,就是在不停地处理数据,并把处理好的数据交给师弟让他作图。一个礼拜之后,只是呈现在脑海中的那张图片终于真实地呈现在了自己的电脑屏幕上。而文章也随着这张图片,完成了初稿。之后就是交给老板修改。那段时间,老板真的也很给力。我每次交给他文章,最多两天的时间他就会把我叫过去告诉我哪里不合适,哪里要修改。我也会在大概两天的时间内再把修改好的文章发给他。就这样来来回回也数不清多少次了,加上中间补了一个小实验的时间,总共修改了两个多月。之后拿到国外一个公司修改了语言,修改语言的间歇又赶紧写了cover letter并在要投的杂志上完成了注册并填了相关信息。

先说一下我投的第一个杂志。我的文章本身内容新意不是特别大。一开始老板建议我先投plos one。虽然这个杂志备受争议,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学微生物的来讲,四点几已经算是很高的点数了,而且plos one被中科院划在了2区。微生物领域里最权威,极难中的杂志MM也只有5点,也是属于2区。因此我也同意先投plos one。这个杂志号称接收各个研究领域的文章,而且他接收的文章也是褒贬不一。我当时其实心里也很忐忑,感觉被plos one拒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不得不承认,内心还是有一分侥幸的心里。4.22日投稿,4.23日通过技术审查,4.24日给号,之后状态一直是editor invited; 5.9日状态变成with editor5.29日,经历了40天,文章华丽丽地直接从编辑手上拒掉了。这个号称审稿速度很快的杂志,投稿40天,编辑拒搞。也许,现在投plos one的人太多了,速度远不如以前传说的那样快了。

虽然是在意料之内的,但免不了内心仍有一些伤感和无奈。但是也不得不说,编辑给的拒搞理由也很牵强。从拒搞理由上来看,编辑基本上没有特别仔细的看我的文章。只是大概看了一眼。说是文章做的太初级了,电泳图带型不清楚,电镜图片也不清楚。但他并没有看我在文章中提到的电泳带型不清楚的原因分析。不过我们还是按照编辑的意见又重新补了电镜照片,同时,我又根据文章整体思路补充了一些数据。之间跟老板之间也有过一些意见分歧。最后,7.7日,文章改投到了archives of virology.

这次投稿,我已经比较淡定了,整个人也没有之前那么焦躁了。7.13日,我登陆投稿系统的时候,发现文章已经under review了。悬着的心也终于暂时的安定了下来。我大概预计了一个多月的审稿时间。结果,7.31日的早晨,我以外的收到了老板发来的邮件。文章审稿意见回来。修回。投稿系统上显示大修,但是老板认为算是小修,不需要补什么实验。我仔细看了文章的审稿意见。共两个审稿,一个意见很好,直接说是well written,只提了几个格式上的问题,有要求加几篇参考文献。而另一个审稿人提的问题则比较多,他针对我们文章的内容问道为什么没有做某个实验,又提了大概五六个问题。看到这些审稿意见,其实我无从下手,看了很多论坛,搜集了很多意见。针对审稿的意见,我们认真解释了为什么不做相应实验的理由。并逐条回答了各个问题。总体上来看,就是要有礼貌。我觉得论坛里有个人说的很好,他说,审稿都是没有任何酬劳的,纯属义务。这些审稿人能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中抽出时间看我们的文章,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要对他们说一句感谢。因此,在准备response letter时,一定要先感谢审稿,然后认真逐条回答每一个问题。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不卑不亢,既要尊重审稿的意见,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准备了大概十天。大概是在8.10号的时候,再次上传了文章修改稿。说实话,这次投稿后,我以为过不了几天文章就能有接收的消息。结果,一直到了8.23号,文章审稿意见回来,还要进行修改,只不过这次从大修变成了小修。这次,先前的那个审稿人又提出文章里的几个概念使用上混淆不清,要求我认真核查文章中所有涉及这些概念的地方,同时又提出了他自己的一些意见和见解。说实话,这次我和老板都觉得审稿有一点苛刻了。但是我还是翻看了很多文献,注意对这些概念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同时又在文章中对这些概念使用的语境进行了更加详细的区分。与此同时,还针对审稿提出的个人见解进行了回应。9.1号左右,再次上传了文章。心想,这回应该快了吧。结果,又等了两个礼拜,9.12号。文章回来消息,编辑又要求根据审稿意见修改。还是上次那个审稿,说是摘要写的不好,要求重写摘要。有意思的是,审稿还给了个for example,几乎帮我写了一遍摘要。我根据审稿写的摘要,做了一些语法以及别的修改后,9.13号晚上就把修改稿上传了。9.14号,查看投稿状态,decision in process。说明文章这次没有再次送审,编辑已经在做决定了。9.15号,我和师妹去逛街,在商场接到了老板的电话,说是文章接收了。此时的我,已经没有之前预想的那么兴奋,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太好了。也许,之前的兴奋已经被长时间的拒搞和修改磨平了。

第二天,我回到实验室,打开投稿系统,发现状态并没有变成accepted,而是with editor。我当时很担心老板是不是看错了。后来老板给我转发了邮件,确实是接收了。with editor的状态一直从9.15号持续到10.16号。10.16号,老板又收到一封文章接收的邮件,同时投稿系统中的状态也变成了accepted。次日,就陆续收到了编辑部发来的关于版权确认的邮件,以及清样的邮件。具体时间记不清,10月底查看的时候,就发现文章已经online了。也很奇怪,总是要到了自己没什么期待,不抱太大希望的时候,文章才接收。为了这篇文章,我付出了很多,也放弃了很多。到最后,文章接收的时候,其实自己已经没什么感觉了。

一篇文章,连续改了三次。我用一波三折来形容。跟师兄聊天的时候,他们说很多编辑只允许修改两次,如果审稿还要求第三次修改的时候,一般编辑会直接拒搞。听到这些,我难免有些后怕。感谢编辑,不嫌麻烦,给我三次修改的机会。

从第一次投稿,到最终接收,经历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有的时候也会想,如果不投plos one,直接投archives of virology,会不会文章接收的更快一些。回想起来,plos one拒搞后,我们还是补充了更清晰的图片,又完善了很多内容。因此,我很感谢老板让我先投plos one,感谢plos one拒我稿件的编辑提出的意见。如果没有这些,或许archives of virology也不会接收。再次,我也想告诉各位师弟师妹们。千万不要抱怨老板挑选比自己文章水平高的杂志去投稿。这并不是浪费时间,不管文章能否被接受,审稿意见都是及其宝贵的。高水平杂志的审稿意见会保证下一个杂志的快速顺利接收。但是如果最开始就投一个一般的杂志,如果被拒了怎么办呢,再往低投恐怕连学校的毕业要求都很难达到了吧?

前几天跟一个学校人事处的人聊天,说现在最不缺的就是生物学博士。不论是以五六篇高水平SCI光荣毕业,还是只发表了一篇刚刚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博士,回想起来都是一部血泪史。其间的心酸只有自己知道。其实文章接收就是一瞬间的事,关键就在于做实验和写文章、投文章的过程。所以,那些还在无论如何,既然踏上了这条路。则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分内的事情。别的行业再好、再轻松、再赚钱。那也是别人的事,和我们自己不相关。我们能做的,唯有做好眼前的事,守护好属于自己的这篇小天地。同样也会收到幸福的果实。写这些话,也是为了给还在实验室辛苦劳作的同行们分享一点经验。也给你们一点动力。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收获成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17341-747004.html


收藏 IP: 118.75.142.*| 热度|

5 张亮生 张鹏举 刘进平 曹禺 xuqingz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