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生活生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ntec007 友诤友直友谅

博文

关于抄袭(旧文)

已有 3591 次阅读 2011-3-26 08:46 |个人分类:研究方法|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关于抄袭
(首次发表于2010年9月,请读者朋友勿再次推荐。)
(又:考虑到博文的时效性,对原文有修改)

  关于抄袭率的讨论热潮慢慢消退下去,我们现在可以重新审视一下抄袭的根子在什么地方?我个人认为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国内缺乏科技写作方面的教育;另一个是教材中比较普遍的抄袭现象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我们的理工类大学教育,没有几个学校教如何写作,尤其是科技写作——我说的是中文科技写作。似乎只要是中国人,读了大学,都会科技写作似的。其实里头学问可大了。至少我认为,如果有这样一门课,我现在还想去听一听。国外不一样,从本科到研 究生都有,有些学校还是必修课。
   国内反复抄来抄去的大学教材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耳濡目染,慢慢的也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教材不受重视,“编”教材大 概是中国人的一个发明,尤其是把编和著视为两种不同档次的创作。结果编者自降身份,剪刀加浆糊。学生对“造假”的心理阈值在这种潜移默化之中逐渐提高,最后,学生抄了,还可以理直气壮地和导师说:“教材上都是这样抄的”,导师还有什么折?这就好比,对一个成天在二手烟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我们成天劝他不要学抽烟,他听吗?
  有人认为当今学术界过于注重论文的表述,导致了一种“价值倒挂”,并将此归结为西方首创的版权保护,我觉得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其实有时作者很无奈,一个领域的研究背景情况和进展介绍、实验描述,在不同人的笔下也不会有太多种表达形式,前面人用过了的后来者要是不想重复就得搜肠刮肚去找新的描述,难度很大,如果不幸这个领域很热门,一年有N多篇文章发表,后来者必然为此痛苦异常。”
   我觉得这样的担心根本不存在。确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对一个问题已经有过大牛做过非常经典简洁的阐述,我们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表述方法 了。但是,不要忘记,论语里就教过我们如果办:子曰!此外,我个人的观点,学术创新很多时候是对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的视角。如何寻找新的视角,很多情况下 是在寻找新的阐述方法。有时候我们的与众不同的描述方法,在自己看来不算创新,但读者也许会在这些新的描述方法中寻找到灵感,这些都是我们的学术贡献。所 以我有时会这样认为,如果你在写一篇文章时找不到新的描述方法,这篇文章在学术上的价值贡献估计就非常有限。一篇真正创新的文章,绝对是每一个字都经过了 他/她的思索的。有些朋友认为,我只是沿袭了以前的方法,在另外一个方面提供了新的结果,难道我就不能将前言、文献综述复制一点吗?可以,但是你把自己放 到一个下九流科学家的位置。自己不尊重自己,如何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抄袭几段话,也许真的没有人能拘你,但这种抄袭已经将你自己脸上贴上一个OUT 的标签。
  科学网上还有一些朋友,认为31%的抄袭率与那该死的英文有关,我认为这纯粹是借口。不说英文,中文期刊里有多少抄袭不带子曰的?我估计不会与这个31%相差太大(31%在此为虚词,如果大家不认同这个31%,就说10%好了,但中英文的抄袭率不会相差太大)。
  科学研究是一种贵族的活动。虽然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但我们都在追求精神上的高贵,追求科研的卓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3568-426420.html

上一篇:关于引用(旧文)
下一篇:容闳《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读后感 (旧文)
收藏 IP: 99.231.66.*| 热度|

5 许培扬 刘立 李津 姜宏斌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19: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