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yang 求真务实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4.21.204.*   [173]檀成龙   2015-12-23 22:18
水汽数量大、相对湿度高,会加重霾污染。但从全国各地气候的空间变化趋势来看,水汽数量大、相对湿度高的地方,雨日多一些,降水量大一些,降水驱霾的作用也要大一些。那么,综合来看,水汽数量大、相对湿度高有利于防霾还是不利于防霾?请审查博客及其预印本论文,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45780.html
我的回复(2015-12-23 23:01):好
IP: 137.189.150.*   [172]王毅翔   2015-12-10 19:31
推荐了
我的回复(2015-12-10 20:48):感谢!
IP: 137.189.150.*   [171]王毅翔   2015-12-8 10:43
给我新帖加个评论,增加一下气氛。这次是最后一次了
我的回复(2015-12-10 16:21):美女(超级漂亮 + 超级有才,天津大学)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07667-942240.html

给推荐一下吧!
IP: 222.219.184.*   [170]biofans   2015-11-23 18:27
>>[1]杨正瓴  2015-11-23 17:37
一天贴10文,什么意思?
~~~~~~~~~~~~~~~~~~~~
一天贴10文,起码能拿到1000次点击。
我的回复(2015-11-23 19:01):是的。
各搜索引擎的贡献!
IP: 222.219.184.*   [169]biofans   2015-11-21 00:30
》》[2]杨正瓴  2015-11-20 20:05
李学宽,2010-09-16,无形的眼睛  精选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54303-363620.html
  
为什么不一样?
~~~~~~~~~~~~~~~~~~~~~~~~
毛白杨和杨树不是一个种。
我的回复(2015-11-21 13:26):感谢范老师!
IP: 218.205.147.*   [168]朱林   2015-11-9 17:49
杨老师您好!我读了您在科学网上的许多文章,很受启发。也承蒙您以往的关切,我终于系统地完成了一些物理理论研究。今天在科学网发了文章,欢迎你提出宝贵意见和进行交流。这里有关于宇宙膨胀论、波粒二像性、引力与惯性等的讨论。
我的回复(2015-11-9 17:53):  
IP: 171.12.80.*   [167]gaoyz123   2015-10-26 09:22
引力波不存在的证据!
   高要子
摘要:天体运动力学引力根源之谜至今还困惑着我们,各国学者费尽心力还没找到答案,该学者经过实验和对天体运行规律的综合分析得出结论!恒星系运行与行星系运行的动力源本质上是不同的。恒星只是向外空间辐射动能的天体,行星的运行力源由旋进动力与力差运动力组成,逆强力源进动是行星向恒星系中心运动的原因,而行星系内物体间的引力是介质力差产生的,前人所定义的引力波是不存在的!
关键词:介质力差;逆力源进动;引力波;背景辐射。
0        引言
小时候牛顿苹果落在身上,悟出万有引力的故事影响我三十多年的求解.之路,博学多问,终于有所见的!2005年以来此文中内容我在多家论坛上上过帖子,但没有写出标准格式的论文!
前些日子在科学网群组里几位职深学者提醒我整篇论文试试,今天试写一些内容。有此,我们找到了万有引力的真解!有不足之处,请读者多提出!
1地球自转与绕日公转的动力
我们人类的美好家园——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了昼夜、四季、五带的区分。下面我将对一日里地球接受来自太阳和宇宙背景辐射能量的变化与地球对外空环境辐射能量的变化对地球运动的影响给以简述和分析。
      把地球一日里的球面简单地分为4个弧面、每个弧面包括常用的6小时即四分之一地球日。把面向太阳的弧面(一)、早晨9点到下午15点定为聚能弧面;(二)、下午15点到前夜21点定为反冲弧面;(三)、21点到后夜3点定为平衡弧面;(四)3点到9点定为需能弧面。参看图一﹕
图中箭头所指分别是地球自转和绕日公 转的方向。(1)聚能弧面便是地球吸聚来自太阳方向辐射过来的各种粒子的运动能的一面,这个面此时聚集的能量为当此面运动为次级面时所需耗用的能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2)反冲弧面便是地球绕日公转做反冲运动的施力面,在一级吸聚的能量在此二级面上地球由吸聚转为向外环境辐射能量,由对外辐射而来的反冲力变成了地球绕日公转的动力;(3)平衡弧面便是维持地球运动状态相对稳定的一面,在这个三级面上地球继续向外环境辐射能量同时也不断的吸收来自宇宙背景辐射而来的能量,由地球向外环境辐射能量所来的反冲力和背景辐射而得的动能恰好等消了地球绕日公转的离心力和来自太阳能量对地球的部分能量动能压;(4)需能弧面便是在一个完整的地球日里地表热量最少、温度最低、最需要补充能量的一面,四级面上地球对外环境的辐射能力已基本没有,这个弧面及弧面所面对的前方都是相对冰冷的环境如同聚能弧面需要运动过渡到反冲弧面的热力学道理一样、地球自转起来,这个自转也等消了来自太阳辐射能量的部分能量压,一个新的地球日开始了。 参看图二:地球和太阳之间的万有引力那里去了?引力波在哪里?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jg4NzM2fDBmYmVkZDE3fDE0NDU4MjEyNTR8MjM3MzU1OQ%3D%3D&noupdate=yes图一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attachment&aid=MzIxMzI3fDZhNmY1OTBkfDE0NDU4MjA2Mjd8MjM3MzU1OQ%3D%3D&noupdate=yes
图二
强动力与弱动力合抱陀螺进动实验
    用陀螺进动实验可进一步考证上面讲述的内容。参看图三:用两个可调速的电机带动皮带转动,把陀螺夹在皮带之间给力转动,我们可发现陀螺有逆力源进动和力差方向偏动现象!那么参看图四:把动力源看是天体介质(如太阳光质能流或宇宙外空环境背景辐射[1]质能流等),把地球与其它行星看是陀螺! 很明显地球是在太阳光与背景辐射二力的互抱中运行的!地球的自转动力是外因给的! 引力波[2]在哪里?图三图四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138019095/1.html
3介质力差是引力的根源
恒星是炽热的天体,它们不停地外界辐射能量粒子,行星是受辐射获得动能,前人在定义万有引力时怎能同样看待?普通质体都处在次级介质粒子环境中,二体力学体系,介质力差是它们相吸的根本,网络与个别著作上早有议论的作品,这里不多说了!
1        结论
本文给出了天体(包括各种粒子)旋体逆力源进动的正确性,由它人类可知天体引力的根源是旋进动与介质背景力差引起的,可知微观量子力学粒子旋聚的实质和核力出自粒子旋动力的根本!否定了引力波的存在性,确定了电场磁场及引力场的本质是介质梯度力差等!………

[1],背景辐射:http://baike.sogou.com/Search.e?sp=S背景辐射&sp=0
[2],引力波:http://baike.sogou.com/v684028.htm
致谢(可选)
特别感谢下面各位好友的对我的鼓励!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孝良
中国科学院电子所 宋文淼博士
西北工大 杨新铁教授
华中师大 王方汉教授
宝鸡文理学院(老校区)学报编辑部  诸平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徐令予
[参考文献] ////////////////////////////////
我的回复(2015-10-26 14:50):  
IP: 117.146.17.*   [166]冯兆东   2015-10-24 17:24
没有啊!我是在说:华盛顿能自如地放弃“谁打天下,谁坐江山”,由于当时美国的文化和政治氛围已经在那儿的。

我也在说:直至今日,中国人仍然没有认识到”谁打天下,谁做江山“是一个封建死结!!!
IP: 106.39.90.*   [165]单治超   2015-10-21 22:13
杨老师,没有看到啊。
我的回复(2015-10-21 22:15)http://blog.tech110.net/index.php?uid-11851-action-viewspace-itemid-75716
  
网速慢,您再试试?
IP: 1.199.11.*   [164]gaoyz123   2015-10-15 09:50
您好?!

一证醒全球, 旧作皆为灰!

科学网博主多是博学智高位重的学者, 为学子见证,耀子已在新华网科坛上言 明,一月之内献出实证,足可验证逆力 源进动理论的正误!

敬请关注!
我的回复(2015-10-15 09:56):  
网址?博文标题?
IP: 159.226.162.*   [163]柳林涛   2015-9-28 07:30
佳节快乐!
我的回复(2015-9-28 08:59):祝您健康快乐!事业发达!
IP: 159.226.162.*   [162]柳林涛   2015-9-10 15:13
节日快乐!
我的回复(2015-9-10 15:21):祝您节日快乐!
IP: 84.251.28.*   [161]金耀初   2015-9-6 17:49
杨老师:FYI:
Zadeh 的文章发表于:
Zadeh, L. A. (1965). "Fuzzy sets".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8 (3): 338.
在他的自述中,他是这么写的:“... Knowing how the real world functions, I submitted my paper to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because I was a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There was just one review-which was very lukewarm. I believe that my paper would have been rejected if i were not on the Editorial Board ..."。
详细参加:http://www.cs.berkeley.edu/~zadeh/papers/Preface%20ACM-My%20Life%20and%20Work--A%20Retrospective%20View.pdf
我的回复(2015-9-6 18:12):感谢金老师的资料!

窦振中,“美国模糊逻辑控制技术研究历史和发展”,《电气自动化》 1997年01期
里说:
   
扎德自己认为,如果他当时不是这个杂志的编委,这篇论文就不可能刊登。扎德的这个猜想在27 年后他与这杂志的前编辑 Murray Eden 交谈时得到证实。扎德当时之所以会产生这个猜想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在投送前,他曾把这篇论文给柏克莱加州大学大约20 名教授去看过,当时竟没有人赞同他的观点,尽管他们都是他的好朋友。
     
我一直没有找到对应的英文,因为 google 不能用,查找较为困难。
IP: 222.219.184.*   [160]biofans   2015-9-4 12:01
科学家们经过进一步研究,在植物顶端找到了一种能够刺激细胞生长的激素,叫做生长素。由此也初步揭开了向日葵向阳之谜。 原来,生长素主要在茎尖形成,并向基部运输。生长素的分布受到光的影响:向光的一侧生长素浓度低,背光的一侧浓度高。这样,向光的一侧生长区生长较慢,背光的一侧生长区生长较快,由此茎就产生了向光性弯曲。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学家对向日葵向阳现象的解释做了新的补充。他们从向日葵的茎的生长区内发现了较高浓度的叶黄氧化素。这种物质与生长素相反,会抑制细胞伸长。

科学实验表明:当光由一侧照射30分钟后,在向日葵幼苗生长区的两侧,其叶黄氧化素的浓度分布为:向光的一侧浓度高,背光的一侧浓度低。这正好与生长素的浓度分布规律相反。那么说来,向日葵的向阳性与叶黄氧化素也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向日葵的向阳是生长素与叶黄氧化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的来说,“光照•生长素”假说更适用于向日葵转头这一现象。不管怎样,植物的运动都不止是娱乐活动,其中还有很多生存奥秘,等待我们去破解。

本篇文章来源于 「学习啦」www.xuexila.com 原文链接地址:http://www.xuexila.com/swgwsm/216986.html
我的回复(2015-9-4 16:03):有阴天不摇头的报道吗?
IP: 222.219.184.*   [159]biofans   2015-9-4 11:54
只有向日葵的幼嫩花盘才会向光,成熟花盘是不向阳的,因为细胞的生长(chang)没这么快。
IP: 222.219.184.*   [158]biofans   2015-9-4 11:49
阴天也有弱光,非完全无光、完全黑暗。
IP: 222.219.184.*   [157]biofans   2015-9-4 11:29
》》[2]杨正瓴  2015-9-4 08:55
漂亮。
向日葵白天转头,能不能改成晚上?
~~~~~~~~~~~~~~~~~~~
向日葵转头跟生长素的向光性有关。
没有光就转不了头。
我的回复(2015-9-4 11:42):貌似有人说是生物钟:
阴天时向日葵也转头?
IP: 183.185.132.*   [156]张檀琴   2015-9-2 14:50
问好。
我的回复(2015-9-2 14:52):感谢张老师!
IP: 218.57.145.*   [155]张玉福   2015-8-23 19:51
我的世界大项目没打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张玉福1975571898@qq.com
我的回复(2015-8-23 19:55):感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2: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