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SciHum(教育、科技与人文)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nfq

博文

从学术资本主义观点看象牙塔内的贫富教师

已有 4757 次阅读 2008-12-7 11:45 |个人分类:高等教育|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资本主义, 大学教师, 收入差别

      本文原载光明观察 2006-9-26 

    近来,因一北大副教授哭穷,引发一些媒体对不同行业收入差距的关注,更进一步,《中国青年报》发文,开始关注大学教师内部的贫富差距问题。对这一问题我也比较关注,近几年在从事比较高等教育研究时接触到西方一些学者提出的“学术资本主义”趋势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其中自然涉及到学科差异和教师的收入差异。我们虽然不能像以前一样动不动拿大帽子(如“学术资本主义”之类)来吓唬人,但其伴随的问题我们又不能视而不见,即当大学及其教师被推向市场的时候,会出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大学发展、对大学师生、对学术本身会有怎样的影响? 

一、学术资本主义背景下西方院校教师收入的差距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等国家出于全球竞争的需要,开始改变高等教育政策,通过建立市场竞争机制,迫使院校和教师走向市场,大学在运作中表现出一种学术资本主义趋向。所谓学术资本主义”(academic capitalism日本学者把它翻译为“大学资本主义”),就是指院校或教师为确保外来资金所表现出的市场行为或类似市场的行为。其中学术”(academic一词指学院和大学的作为专业人员或准专业人员的雇员包括全体教授professorate、学术支持性职员和管理人员。类似市场的行为指院校和教师为资金而竞争,不管这些资金是来自外部拨款和合同、捐款、大学-工业伙伴关系、院校对教授的衍生公司的投资、学生学费或其他一些其它的创收活动。市场行为指,院校方面的营利活动,诸如申请专利以及随之而来的版权税和许可协议、衍生公司、涉及营利成分的大学-工业伙伴关系,等等。市场活动也包括更多的世俗运作,诸如出售来自教育的产品和服务,从饮食服务和书店中分享利润,等等。

这里要对“资本主义”一词作灵活的理解。“资本主义”一词意味着生产因素——土地、劳动和资本——的私人拥有,公立研究型大学的雇员作为资本家,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的说法。然而,“资本主义”也被界定为分配决策受市场力量驱动的经济制度。所以,通过使用“学术资本主义”这一核心概念,可说明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新生环境的现实,即一个充满了自相矛盾的环境,在其中大学教师和专业职员日益在具有竞争性的情形下支出他们的人力资本储存。学者拥有作为特殊商品的学术资本。学者支出的学术资本包括教育、研究、咨询技能以及其他一些学术成果的运用。当大学教师通过参与生产使用其学术资本的时候,他们就正在从事学术资本主义。

当大学和大学教师被推向市场的时候,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老师所面对的市场机会大不一样,收入也大相径庭。由于全球知识经济引发的各国竞争重点在经济和技术领域,所以与此相关的技术科学(technoscience)、经济和法律等与市场相近的学科,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传统的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教育和一些社会福利学科则要失去相应的份额。与此相应,技术大学或理工大学的日子要好过一些。从全球来看,同一学科在不同国家的机会也不一样。例如,从事英语语言教学的教师在美国的市场价就不如在中国的市场机会多。马克思主义学科在中国的高校比在西方的高校更有市场,甚至还有许多独立设置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美国,教师的收入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还部分地取决于教授在市场上的生存能力,以及教授和行政人员的个人谈判能力。这又意味着重新分配院校资源给技术科学,使这些领域教师的工资显著地增长,他们对学生也更有吸引力。1983-1993年美国不同领域的大学教师工资的变化分析表明,最高工资和增长百分比最高的(70%及其以上)大学教师在技术(工程和计算机)、生产者服务(商务和管理、法律)以及卫生科学领域,集中于知识作为商品和知识产权战略的所有领域。收益最大的是工程学、适合于研发的应用科学、商务、健康科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法律,所有这些领域也是同竞争性政策密切相联的领域。物理学和数学,作为“纯粹科学”的老前辈,几乎没有获得这样引人注目的收入。即使考虑到工资水平而不是增长百分比,物理科学和数学实质上在较高层次以下,每年薪水和较高层级之间的差别在10,000-23,000美元之间。最低的薪水和最低的百分比增长处于第三层级,离市场最远的领域,这些领域更接近于政府的社会福利功能。在第三层级中最低的六个领域(哲学和宗教的、外语、家政学、文学、教育和表演艺术)以及最高层级的五个领域之间的工资增长的百分比的差别在22-30%之间变化。同其他国家(如英国)一样,工资水平趋于分化,资源集中于而且会进一步集中于技术科学课程之上,这些领域的学额也比较富足。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学术资本主义已把学术专业分裂为“富有和匮乏两个群体”,可以预期二者之间的关系会日益紧张,甚至达到阶级冲突的水平。学术专业的不同领域、性别和院校存在着“马太效应”,等级序列之间的鸿沟日益加大。

二、中国高校内的资源差别和教师收入差距分析

中国正在建设具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涉及市场,就不可避免地在改革中出现市场本身所带来的问题。市场引起的不确定性和注重短期利益对所有的单位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引发的资源和收入差距也很显著。看看卫生行业,近几年在像同仁医院这样的北京三级甲等医院,总是人满为患,你会发现排队挂号的艰难,卫生资源在向重点医院聚集,导致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再看教育行业,在北京有孩子上中小学的许多家长,同样饱尝了择校的甘苦。跑关系,交高额的赞助费,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以图加分减免赞助,等等。结果是一样的,教育资源逐步向重点学校积聚,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这种两极分化,除了市场竞争等制度因素外,人们的心理因素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它进而影响社会的公平、导致一些医院、学校资源的浪费,自然也影响到行业内收入的差别。

国内高校的发展更有自己特殊的情况,院校和学科资源的差异不仅取决于外在的市场,高校内部市场的竞争,使得一些要大干快上的学校,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要上的新专业,投入到要争上硕士博士点的学科。自然,这些重点学科的教师也要辛苦一些,争上项目,多搞研究。另外,国家拨款的重点投入,使一些院校的资源比另一些院校要富足得多。重点院校本来面对的市场机遇就好,加上国家的额外扶持,院校的鸿沟就拉大了。还有一些院校,抛开其教育质量不说,如果能靠自己的“创业精神”,多办几个培训班,也能拉大院校和学科的收入差距。

大学教师收入的差别,与其从事的学科所面对的市场机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摘取《中国青年报》(2006年09月25日)的报道《大学教师薪酬成为焦点:象牙塔里的贫富教师》中列举的一些现象来说明。在高校,多数青年教师和学历低的讲师助教,每月只靠一两千元的基本工资生活。到了教授这个级别,教师的工资的确可以达到很高,但校外兼职赚取的钱财又有所不同,那自然是跟市场接近的学科兼职的机会较多,赚钱的机会也多。看看那些高收入者往往是来自经济学、法学、外语、技术学科的学者:

……参与这场论坛的一位法学界的顶尖级专家获得的报酬高达7000元。……

  北京一流经济学家年收入过百万元,二流也挣60万元,这些经济学家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是在上市公司中担任独立董事,在这个名单中,有仍在高校任教的萧灼基、卫杰、张维迎、吴晓求等教授。……

相对于靠兼职挣外快的高校教师来说,象牙塔里真正的富豪族,多是靠在培训班教课和课题组的技术入股办公司起家的。

……由于连年来的“考研热”、“考证热”,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外语学院的很多教授以名师的身份加入考研政治或英语培训班的讲学,而法学院的一些教授则通过举办司法资格考试、法律硕士考试的培训班获得大笔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离市场远的学科的教师就要感叹了。北大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认为,“跟社会联系更多的专业可能更能赚到钱,但是社会总资源是有限的。到底有多少富豪教师,占比例多少,都没有统计。我感觉学校大部分老师是贫穷的,如搞古代汉语、宗教学科的,这样的老师是大多数。”

学科在社会适用性上存在的差异,决定了此学科教师收入之间的差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说,经济学、管理学的教师收入很高。他们除了完成系里的教学任务以外,还给企业加班,一些人还会给非正式注册的学生上课挣钱。“我知道有的学科教师收入一年可以接近百万元。其实很多院系都很重视挣钱,只是某些学科接触社会的程度多一点,能够多捞一笔。其他院系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北京理工大学的吴教授说:“目前,名校与非名校,老师的工资收入有很大差距,而同一学校的不同学院,老师的工资收入同样差距很大。”如中国人民大学作为偏文科类高校,与理工科院校相比,教师的工资和岗位津贴等收入要低一些。“科研项目多的理工科院校,教师的收入中,课题项目经费占很大比重。北京理工大学的科研经费数额在北京高校中位列前三,有时一个课题的科研经费就高达几千万元。“近年来,理工类院校教师的平均收入水涨船高,很多教授年收入不止30万元,相比之下,文科院校的教授年收入不足10万元的占多数。”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许多高校教授都积极找课题、跑项目、要经费。由于某些项目经费中可以比较自由地支配,许多教师对此忙得不亦乐乎,甚至不愿再从事教学。另外,不少理工院系的教师在一些公司里做兼职工程师,或搞专利发明、开公司推广技术等,收入也很可观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王处辉教授对高校教师的收入进行过详细的调查研究。他指出,社会和市场直接需求较大的学科,办班就较容易,所以办班多,招生数量也大,相应地创收额也大。……校内各院系创收能力的不同,使各院系之间发放的奖金数额有较大差距。创收多的院系,每年可发给本单位教职工的奖金可达人均三四万元,而有的院系则没有能力给本单位教职工发奖金。也有些没有办法创收的院系领导为了安抚民心,年底东拼西凑才能给每位教职工发几百元奖金。总之,各院系教职工之间的奖金收入的差别是较大的,这最终造成了同在一校工作的教职工之间经济收入的差距。

 

自然,这类问题跟我们国家眼前的宏观改革中所出现的分配公平问题有一致之处。把目前的一个问题还原成简单的对话就是:

A:“难道还要回到大锅饭不成?”

B:“难道从事传统文科(如古汉语、历史、哲学)的教师都是无能之辈?恐怕是市场机会不一样吧。”

三、学科个案分析:在市场面前衰落的教育学

按照市场逻辑,我处在市场看好的高校类型——理工大学,又属于媒体统计中的高收入行业的高校教师,应该是收入颇丰了,而且在我所处的城市,好像人们也觉得我校教师的收入不错。于是,当我上街购买商品,或面对上门维修电器或马桶的人员,我就应该大方一些,因为人家特意强调“你们理工大学的老师收入蛮高的吗!”

可是,收入背后的差异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刚好我从事的教育学,属于市场不太看好的学科,又属于本校边缘弱势学科,加上我们学校实行的是学生入校一年后自选专业,自然有落选的危险,而行政干预更加速了教育学专业的灭亡。许多理工大学把教育学置于人文学院,可我的学校在合并院系时,把教育学合并到职业技术学院(如今又改为工程技术学院)名下,如今是连一个学生也招不起来。

我曾跟他校的一位教授谈起这事,他的观点是,教育学科(教师)本来就是一个职业,合并到职业技术学院是对的。这观点是不错,学生上大学无论学习哪一门学科将来都免不了要从事某一职业。但是,我要问的是,为什么在教育学院名下尚能招生,合并到职业技术学院就招不起学生了?我们说职业技术教育重要,为什么好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不愿报考呢?为什么如今许多大学的职业技术学院要改名为工程技术学院或应用技术学院,许多职业学院要改名为科技学院或科技大学呢?职业技术能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学院也在研究经济发展,那么,把学校看重的经济学院也合并到职业技术学院试一试,看是否会影响它的招生?看来孔老夫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放到中国院校改名上面,颇为合适。殊不知,这个国家的一些人他就鄙薄职业,非要通过上大学谋得轻松而又高尚的行政岗位,你不适应那你的“学”有可能“办”不下去。另外,同一学科的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学科文化,把教育学科合并到工程技术类学院中去,教师也有点不适应。

按照学术资本化的趋势,教育学在市场机制面前衰落是很正常的。教育学的就业前景就是不太看好,如果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应该取消此类学科。在如此衰落的背景下我能拿到一份工资应该感到欣慰才是。

问题是,没有学生,没有适合自己的专业课上,没有国家级课题,单靠基本工资,跟别的学科教师收入的差别就大了。与此相反,在师范大学,由于近年来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学还是有一定市场的。于是想到流动,然流动谈何容易,“要走留下买路钱”,那惩罚措施非让你掉一层皮不可,许多榜样在那里摆着。学校自身发生了变化,而控制人的政策还是那么残酷。另外,即使到新的地方,多挣的一点儿也要花到买房上面。何去何从,须仔细思量。

相关文献

1.Slaughter, S. and Leslie, L. (1997) Academic Capitalism,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2. 邢佰英 陈怡.大学教师薪酬成为焦点:象牙塔里的贫富教师.中国青年报.2006-9-25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6-09/25/content_5130290.htm

其他转载台湾中央研究院史学连线1  2  三农中国  中国改革论坛



思考中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8262-50066.html

上一篇:SCI: Stupid Chinese Idea
下一篇:英才教育 大众教育 素质教育
收藏 IP: 202.110.20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8: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