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z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zhen

博文

我眼中的考研“基地”生 精选

已有 13114 次阅读 2014-1-6 14:1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今天上了科学网就看到首页上的《书生轻议曲园事,曲园笑尔书生气|》,看完后百感交集,有愤怒,有悲哀,如是等等。

  教育资源本就不平衡,山东是全国的高考大省,我见过考了570的山东考生多只能上专科的,在北京能上什么样的学校,大家心知肚明,一个211至少是跑不了了!曲师大是山东的高校,其学生大多来自山东,凭什么同样的努力,山东的学子需如此。他们没有抱怨,继续努力。谁之过!

   再说曲师大,可能是全国唯一一个位于县级市的高校,面临着各种资源的不足,这是谁之过!

   考研有错吗?改变自己的命运有错吗?又不是坑蒙拐骗,又不是罪大恶极。如果曲师大有那么多的保研率,考研率自然会低。CCTV作为一家媒体,把一个国家的错误让一个高校来买单,而且还是一群努力改变命运的可爱的人,这是混淆视听。作为一家国家媒体,一点人文关怀没有,不提出一些合理性建议,分析其本源,而要生生毁了数千学子的梦想吗?你我从小羡慕那些多才多艺的孩子,可是我出身农村,哪里有机会去接触那些啊!寒门学子的路,何其艰难!谁之过!

    我眼中的曲师大绝非如此,特此我把《求学考研》杂志的一系列文章附于此,让大家评判。

我眼中的“考研基地”生

名校同窗如是说

我是一名名校保送的硕士生,没有经历过求职的奔波,也没有体会到考研的艰辛。宿舍里的其他三个哥儿们都是从其他院校考取的。其中,顾航鹏来自某有名的“考研基地”学校。之前,虽对这样的学校有所耳闻,但是对于这些院校的考生的状况也只是停留在普遍流传的印象中。在他身上,我认识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考研基地”学校考生。

在本科毕业的时候,我享受了一次悠闲的旅行。这使我在研究生开学之后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还没有从安逸状态中调整过来。而顾航鹏不同,似乎处于考研状态的延续,抑或是出于“相形见绌”所产生的动力,他从报到的第一天,就保持一种高昂,甚至亢奋的状态。

他上课很认真,遇到讨论课也会积极发言;课后,他基本上在泡图书馆,阅读各种相关专业的书籍。他的努力让我在佩服之余,也产生了些许疑虑。都说“考研基地”学校的考生是“应试王”,读研之后,或者因为自认为达到了追求目标而松懈下来,或者由于自身研究能力的不足而在科研战线上败下阵来。这在以前也发生过。我有点替这个哥儿们担忧。

后来,顾航鹏的表现让我完全打消了这些疑虑。科研首先就需要学生具备踏实严谨的素质,顾航鹏自本科阶段培养出了这样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也许这也算作“考研基地”学校考生的一个优势。

我与顾航鹏现在所就读的学校是全国重点,每年硕士招生中保送生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大。这加大了外校考生成功考取的难度。在这些考生中,有的来自一类院校,有的是本校未取得保送名额而努力考上的,也有不少是像顾航鹏这样的二三类院校考生。这些来自二三类院校,尤其是“基地”学校的考生,往往非常擅长应试,顾航鹏的入学成绩是我们这个专业最高的,比来自一类院校的同学高了不少,所以大家普遍对顾航鹏有一种钦佩。这是我和许多同学的共识。

“我们大多不太会因为他的本科‘出身’而对他另眼相看。虽然有时他也会时常羡慕我们出身一类院校,尤其是名校的学生,但是我们常常鼓励他,现在大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无所谓出身的差距。”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同学自恃出身名校,处处显示出高人一等的姿态,认为自己具备比二三类院校学生更加优秀的素质,但等到硕士毕业的时候,大家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谁更优秀,还是看读研期间的努力。”

顾航鹏在学术上获得了导师的认可,在生活中也得到了同学们的尊重。我渐渐喜欢上了和这个哥儿们一起泡图书馆,为某个学术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在相互的监督与激励中,我们都变得更加优秀。

 

人大导师如是说

首先,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考研基地”学校的考生,尤其是高分考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扰。

根据国家规定,同时为保证所谓的考试公平,分数高的学生是应该被录取的。但是从实际培养的标准与效果来看,这些只会考试的学生往往基础稍差,学养欠缺,无法承担研究任务。

虽然有些考生态度十分积极上进,但是由于这些“先天不足”,可能直接导致他们不适合做学术研究工作。此时,作为导师,我们就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读书做研究,因为学生的兴趣可能本不在此。如果硬是如此的话,无异于将学生“引入歧途”。

同时,这些考生获得研究生资格也就意味着学校培养的本科阶段综合能力较高的学生失去了深造的机会。因为他们在应试能力方面可能没有这些“考研基地”学校考生能力强,但他们却由于本科受到了相对较好的学术训练,而具备更加优秀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相对于只会应试的高分生,我们显然更加青睐这些有潜力的学生。

从理论上讲,我们担负了指导学生读书研究、帮助学生规划研究生生活以至未来就业方向的任务。因此,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身情况实事求是地规划读研期间的生活。

如果真的对学术具有比较浓厚的兴趣,那么就必须“狂补”一番了。基础不牢固,建立在上面的只能是空中楼阁。

首先需要广泛涉猎,“专”与“博”兼具,因为每一个学术领域都不是孤立的,总是会与其他领域有交叉点,或者需要其他学科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只阅读本专业的书籍是不够的。

然后,深入研究本专业文献与当代研究成果,发现所学领域的研究点,并多和导师沟通,也可以常与同学以及师兄师姐交流。要想在学术领域有所建树,“考研基地”学校的考生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决心与努力。

如果发现自己不是特别适合进行学术研究的话,那么就更加需要找准方向,明确自身定位。这类考生读研多是为了获得硕士文凭,为找工作增加筹码,而非欲致力于学术,因此,他们要多寻找机会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自身能力。

名校的优势即在于此:它为学生在每个方向中都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无论是学术界有相当建树的名师,还是就业中更加有市场竞争力的用人单位。所以,他们也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自身发展开拓一条更加宽广的路。

既然是选择考研,无论是哪一类学校的考生,定是抱着积极进取、锦上添花的姿态付出努力。因此,对于这种“考研基地”学校考生报考名校热也无可厚非。作为老师,我们不能够只是出于自身研究的需要狭隘地要求考生怎样,亦不能够将他们拒之门外。我们只是希望考生明确自身定位,在了解自己为什么考研的基础上,再做出理智的选择,而不是一味地迎合当今的“考研热”,或者被学校的政策所硬性引导。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26697-756430.html

上一篇:不走学术的道路,绝不能成为硕士不做科研的理由
收藏 IP: 118.195.65.*| 热度|

57 吕喆 孙志方 刘小琴 王春阳 王春艳 刘洋 马红孺 王峻晔 王金龙 徐耀 赵序茅 李宇斌 范会勇 文克玲 张海霞 蔡小宁 王跃生 刘淼 徐磊磊 于彦伟 朱志敏 徐世文 王浩 郝国庆 张忆文 刘启振 杨洋 朱艳芳 刘守胜 王健玲 徐英祺 罗德海 梁建华 胡金朵 陈立松 苏金亚 石磊 陈理 张庆 韦玉程 张红光 徐绍辉 王明明 李学宽 王德华 刘光银 曹须 王秋云 戎可 徐锡明 张传领 赵美娣 biofans wangqinling louiexp whh1235068 ilovelife36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7: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