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开门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opensesame 周锋,研究员

博文

美国印象之一:便捷简单的美国办事和生活方式

已有 5149 次阅读 2015-3-29 16:31 |个人分类:个人心得|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留学, 学者, 访问, 办事

美国印象之一:便捷简单的美国办事和生活方式

2013年的12月至2014年的12月,我受国家海洋局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联合资助,在美国缅因大学访问一年。我谨把一年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在我的这个自述中,包含了一部分内容赞扬美国,是根据我自身的经历体会到的优越性。我想人家的好也不需要讳言,这可能正是我们国家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有潜力可挖之处。当然,我也发现美国有些地方也有不少缺点,我也把我的观察记录下来,希望我们的国家也能引以为戒,少走弯路。当然,这都是我在一年中的有限的观察,也许也代表不了美国的全部,管中窥豹,可能有些片面,但是这些片面都是整体的一部分,窃以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件希望写下来的事情,就是在异国办事真容易,比在自己国家容易。


在缅因大学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向缅因大学国际办公室报到,通过邮件预约,然后携带护照、DS2019表(美国合法居留的证明,相当于暂住证;而签证只是提供入境的许可)和国际办公室的一位老师面谈。她告诉在学校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在美国保持合法身份的重要性,也告诉我可以去加拿大等地,但是需要国际办公室在DS2019表中签字证明在美国的居留和工作一切正常。她也告诉我可以申请临时的社会安全号码,以便申请信用卡等。过程非常简单,听明白就跳过,反之可以提问,对方会不厌其烦的给予解释。


其次是申请社会安全号码。考虑到有一个美国本地的信用卡生活比较方便,以及未来可能的需求,我决定去申请一个社会安全号码。我必须到邻近的班戈市(缅因州的第三大城市,但实际上也很小)的一个联邦大楼去办理。公交半个多小时到达目的地,坐公交车凭缅因大学的校园卡是免费的。在联邦大楼门口,经过安检进入大厅,没多少人,取号后坐下排队。同去的两位访问学生都是一个组的同事,他们先去窗口办理,但是都被拒绝了,被告知需要学院或者负责接待的老师(host)出一份身份证明。他们很沮丧,因为来回一趟不少时间。轮到我的时候就去窗口,第一次办事的官员粗粗浏览一下,告诉我要去学校办身份证明,我不太明白这个身份证明是什么用的,因为来之前查过资料,没有提及需要类似的证明。于是,我告诉对方,我是来访问的研究学者(Research Scholar),不是学生,我申请社会安全号码是为了生活上的某些便利,譬如申请信用卡和买车。对方一听我是研究学者,又把我的资料拿过去稍微详细看了一下。然后让我等一下,去更里面的区域问政策如何处理。一会儿这个官员出来告诉我可以办理。我当然很高兴,没有白跑一趟。于是趁热打铁,又问她为什么我的两个同事不能办理。她跟我解释,我们的身份不一样,Research scholar可以直接办理,不需要学校证明;但是来美国访问的学生需要学校出具身份证明。虽然不明白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但是能体会到身份不同得到的待遇的确可以不同,但总体办事还是非常流畅的,很清楚的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可以办、什么需要增加手续。也不需要填很多表格报告父母、姐妹的信息。


对比国内,有办事比较容易的。譬如,年初,在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办理“浙江省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工作证的时候,办事官员的解释就非常清楚,虽然最好少了几分原件,但告知可以快递方式补寄。之后不到3天就受到短消息,证件就办完了。


不容易的事情就很多了,很难举得清楚,总之有种在折腾人的感觉。而另一方面,大约90%的科研方面人士都感觉平时花费了很多时间在工作上。也就是投入的时间可能很大部分由于新政效率地下也被抵消了。改变这个状况,中国科研的潜力将会被更大的发挥出来。


工作了一年的缅因大学Orono主校区的海洋学院


办理社会安全号的联邦大楼内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3657-878186.html

上一篇:不要毁了“专家”和“教授”等词语
下一篇:重要的是气质 ^_^
收藏 IP: 58.100.3.*| 热度|

4 杨正瓴 李欣海 李健 曹小晶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