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qhwy1234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qhwy12345

博文

是评价体系还是科研土壤出了问题?

已有 3292 次阅读 2019-3-23 09:4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是评价体系还是科研土壤出了问题?       

     我国五十年代出了汤非凡的沙眼衣原体,六十年代出了陈中伟的断肢再植,七十年代出了屠呦呦的青蒿素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八十年代出了王振义的全反式维甲酸。可是八十年代后期至今30多年过去了,这种重大科学成果一个也出不来的。是科研人员少了吗?不是。科研人员极大地增长了。是科研经费不足了吗?不是。科研经费极大地提高了。是科研仪器缺乏了吗?不是,科研仪器非常先进了。是什么造成了科研的倒退?科研机制变了,以前的科研土壤不存在了。

      五十到八十年代早期,我国没有国家自然基金申报,做科研不是为了申报课题。汤非凡早期研究过沙眼衣原体但没有成果,后来有了idea,就转而研究,结果成功了。陈中伟看到了杂志报道动物实验,临床中出现断肢病人。袁隆平看到了稻田中鹤立鸡群的水稻想到杂交水稻。王振义看到杂志报道维甲酸治疗白血病。他们做科研都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科研成功都是单枪匹马的自发科研行为。只有屠呦呦是单个人的主要发现,但是大科研促成的。而与屠呦呦同时代哮喘病治疗的药物研究却没有成功,人工合成胰岛素耗资巨大却只与外国单个人的研究成果相当(见拙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079093.html),因此,巨额资金主导的集体大科研也不是很好的。

     科研基金申报制度促成了小科研的快速发展,但对重大科研却没有作用。如何促进大成果的出现,需要另外一套机制,但这种机制目前根本没有!袁隆平的出现是由于赵石英的无私支持,如果没有赵石英可能没有袁隆平了(见拙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127999.html),而这种方法不可复制。

    重大科研具有以下特点:1.偶然发现而受到启发:如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冷提取,袁隆平看到鹤立鸡群水稻。2.结果不确定,甚至根本不知道有没有结果,具有未知性、尝试性和探索性。例如从哪种植物找到治疗疟疾药物?起初根本不知道,需要尝试。3. 结果影响重大,例如水稻增产,给国家荣誉和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

    另外,研究基础,这项课题申报制度下的关键,在重大研究中却不是关键。王振义在发现全反式维甲酸之前已经发表10多篇论文,基础非常好。但汤非凡在发现沙眼衣原体之前只有一篇论文《生物制品的制造、应用和保管》。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之前只有一篇论文《中药鉴别经验的学习心得》,且与研究项目完全无关。袁隆平只有发表1篇论文。陈中伟在断肢再植成功之前没有论文。按现在课题申报制度,他们的研究基础都不够格。可见重大研究无论有无基础都不重要,有idea才是关键!

 为什么五十年代条件那么差还出现重大科学成果,而现在条件这么好却出现不了了?原因是存在“重大科研陷阱”。在课题申报制度之下,一个突发奇想完全不是申报课题的基础和理由,这样的课题完全无法申报。这样的突发奇想的机会本来就不多,即使偶尔出现也因为无法申报而白白地胎死腹中了。这是一种“重大科研陷阱”。对国家而言,必须有一种制度,促使重大idea有机会申报,并且能够获得优先支持,这样就不至于胎死腹中。

    目前的科研土壤似乎很适合小树林生长,而不适合参天大树的发芽和生存。在科研项目申报制度之外应该再添加一种制度,专门针对“个人偶然发现的不确定的探索性的重大科研”。这种科学研究制度应该很适合我国国情,从而不断做出影响世界的重大科研成果,这才是目前最迫切的。  

    好的制度使重大科研idea脱颖而出并茁壮成长,差的制度使重大科研idea胎死腹中。科学研究是大国重器,需要的是好的制度予以保驾护航。对国家而言,单有课题申报制度是不够的,毕竟单腿走路走不稳。目前缺少了一种针对重大科研的制度。我们期待这项制度早日出台,对国家对人类都有极大好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84431-1169161.html

上一篇:[转载]额叶切除术,诺贝尔奖的"黑历史"?
下一篇:原创,原创,源头而创
收藏 IP: 118.28.79.*| 热度|

24 许培扬 鲁学星 孙颉 陈楷翰 马志超 季丹 胡文兵 姬扬 彭振华 梁洪泽 王立新 徐耀 尤明庆 晏成和 王从彦 苏保霞 檀成龙 范会勇 华春雷 郑永军 王安良 胡业生 姚远 李文靖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