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ilfromlak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nailfromlake

博文

蜡炬成灰纳米碳--一篇文献的读后感 精选

已有 4810 次阅读 2018-2-3 22:45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今晚读到一篇文章,眼前一亮,分享给大家。

 该文发表在《Electrochimica Acta》,该杂志是一本历史悠久的腐国办的半月刊杂志,主要报道电化学方面的研究进展。IF因子最近几年稳步上升,即将破5;2017年在我朝的中科院分区中稳坐一区的交椅。既然是一区的好汉,拒稿率还是不低的,博主个人有过几次投稿经历,至今未中;该杂志在Elsvier官网贴出的录用率为30%,(⊙o⊙)…还是很傲娇的。

 我要说的文章名字是《candle soot-derived carbon nanoparticles: an inexpensive and efficient eletrode for microbial fuel cell》,学术化的翻译为“由蜡烛灰制备的碳纳米颗粒:廉价且高效的微生物燃料电池电极”。

 乍一看,感觉很高大上,又是纳米又是电极的。但是细读起来,这个所谓电极的制备过程却会让人“大失所望”。“ Next, candle (diameter = 20 mm) was lighted and the treated stainless steel disk was held exactly over the tip of the flame. Soot were deposited from the tip of the flame on the disks for 30 min.”翻译成一句大白话就是将不锈钢网在蜡烛的火焰上部烧半小时。下方示意图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这个制作过程。


Singh S, Bairagi P K, Verma N. Candle soot derived carbon nanoparticles: An inexpensive and efficient electrode for microbial fuel cells [J]. Electrochimica Acta, 2018, 264: 119-127.

 文章的核心是对MFC的电极进行修饰以提高其性能;平心而论,这个思路的研究文章已经很多,不算新奇。但是,作者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蜡烛上灼烧不锈钢网会在其表面留下一层黑色物质,这是由于石蜡的不完全燃烧造成的。这一现象,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小时候,由于经常停电,还是会经常用到蜡烛。蜡烛熏烧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黑灰的印记。我们对这一现象习以为常,也就不会去想这些黑灰是什么物质,有什么结构,可以做什么用。然而,作者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观察力和好奇心的人。留心身边的细微现象,刨根问底,并结合到可能的科学应用中。我想,这也是我们保持科学研究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热爱科研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这篇文章也告诉我们科研并不高大上,科研可以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发现问题,并发现问题后面的科学意义,科研活动会更有意思也更有意义。

题外笑话:文章作者是印度人,由这篇文章,我们是否可以间接推断印度供电系统不很稳定呢?

附该文章连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346861830157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95990-1098331.html

上一篇:2017
收藏 IP: 183.224.7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