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pe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ckypeng

博文

物联网观察 之 厌倦了各种“呈现”,看不到真正的智能

已有 1837 次阅读 2019-4-27 14:07 |个人分类:科技|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物联网

如副标题所述,发现当前的市面上的物联网解决方案都在花大力气对数据进行花样呈现,UI做的一个比一个炫酷,产品卖点也大多切合着领导喜欢,数据直观,有面子,科技感强等话术。在这一片花样炫酷的大屏后面,是否有真正的技术呈现,是否真正值得我们欢呼赞叹?我看未必!

    我们先来谈一点其他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信息技术在高速发展,每个IT人都了解摩尔定律,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差不多每10年,会有一次大的变革:

1980-1990,硬件为主时代,代表IBM;

1990-2000,操作系统为主时代,代表:微软;

2000-2010,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互联网公司,国内代表BAT;

2010-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家还记得iPhone4吗?其实也可以叫智能手机时代;

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我们都可以统称为互联网时代,主要解决了以人为本的信号互通互享,而现在,在“后互联网“时代,我们已经开始谈AI,区块链,物联网、边缘计算,已经开始提前进入下一个十年:智能时代。

既然智能时代要来了,那么支撑起这个时代的关键是什么?人类的进化史的一大特征就是脑容量不断变大,这是人体智慧的精华,同样,IT行业发展至今,工程师一直在追逐着算法的强大,我们可以把算法类比成人的脑容量,这是智能时代的关键,当然光有算法还不够,还需要算力和数据才足以支撑起智能时代。

不同阶段人的脑容量

而物联网的一部分职责就是解决数据问题。数据从何而来?简单来说就是传感器采集后通过网络上传至云平台,这就完成了我们的数据获取,现阶段根据各类参与者所提供的服务类型,物联网平台可分为连接管理平台CMP、设备管理平台DMP、应用使能平台AEP和业务分析平台BAP。

理解每一层主要用途的最简单方式就是看这几个关键字,连接管理,设备管理、应用使能和业务分析。

为什么说现在大部分的物联网解决方案都是发力在各种数据呈现(其实也就是在AEP上大做文章)?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五:

1、因为终端设计偏硬件设计,而且技术成熟,要想在传感器的精度上有所突破,难!

2、CMP无非就是用别人定义好的传输技术,如NB-IoT,Lora等,就好像别人修好了路,你沿着路走就得了,要想修路,难!;

3、设备管理层可以做点文章,如优化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效率等,这些确实可以给生产型企业带来效益,所以很多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这一层是必须要投入精力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的物联网还处在政府政策驱动阶段,物联网市场集中在生产型建设(偏国有)和智慧城市型建设(偏国有),在这种场景下,管理设备的基本不会是能决定做不做项目的领导,然而企业要生存,需要资金运作。当然,对于那些资本雄厚,大布局的企业,是可以在这一层有所为的,比如把边缘计算做起来。

4、接下来到AEP了,这一层就扎堆了很多企业,他们把底层数据传到平台,然后把一个二进制的数字,多样化的渲染出来,简单理解就像用美图秀秀处理一下镜头拍到的照片一样,处理照片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滤镜;再打个比方,就好像孔乙己写茴香豆的茴字一样,有多种写法。这些企业研究着怎么把滤镜做的更好,研究着“茴“字的写法,这项工作做好了,可以直接拿出去晒,还可以参加选美,有掌声,还有最关键的 有钱挣。

5、还有最后一层BAP,个人认为,这才是真正体现一个物联网公司技术实力的地方,这里的呈现不再是像美图秀秀的滤镜,BAP需要研发人员深刻理解客户的业务,用智能强大的算法对各种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给出一系列科学的判断和建议,辅助管理者更好的决策;这一层的核心其实就是算法,多数企业并不具备这项能力,要想再这里发光发热,难!但是,对于那些资本雄厚,大布局的企业,是可以在这一层大有所为的。

       至此,我个人心态相比起笔时,没有那么亢奋了,觉得目前这种“马屎皮面光“的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内心里还是有股淡淡的失落,不知何时,才能接触到真正以业务驱动而创新出来的解决方案。

<全文完>

 

附:作者在物联网行业从事研发3年,从事市场1年,斗胆发表点行业见解,欢迎各位业界同仁交流讨论,指正批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99604-1175793.html

上一篇:艰难的抉择
收藏 IP: 47.74.18.*|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