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扬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yang1971

博文

姬扬 金辉宇:你会怎样对待新理论?

已有 5780 次阅读 2021-8-18 19:19 |个人分类:个人看法|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你会怎样对待新理论?

——关于《坤舆万国全图》研究的一次阅读实验

姬扬1  金辉宇2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2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总是表现为旧学说被扬弃、新学说被接受的过程。关于这一过程,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提出了“范式转移”理论,认为科学的发展是通过变革,而不是知识的线性积累。范式转移的常用例子有16世纪的“日心说”和“地心说”的竞争,以及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在科学史专著和科普书籍里,上述范式转移被描述为短暂的、只有少数学科精英参与的革命。但另一方面,量子力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亲身经历者马克斯·普朗克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新的科学真理获得承认,并不是通过说服反对者并让他们接受。它的反对者最终都将死去,而熟悉它的新一代将会茁壮成长。”这表明,在更小的时间尺度和更微观的社会尺度,范式转移会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对上述面貌的研究和把握,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范式转移过程和科技传播的一般规律,以及新学说逐步完善的过程。

 

范式转移可遇不可求。当人们意识到时,它常常已经完成。幸运地是,在科学史和中外交流史研究领域,一场可能的范式转移正在发生,这就是李兆良博士的《坤舆万国全图》研究。基于上述认识,两位作者组织了了一个小规模的讨论,并记录了讨论的过程和结果。这一微观实证研究表明,科学范式的转移不仅发生在学科精英之间,也发生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间;在日常生活之中,科学范式的转移会表现为与常识相悖的事情、理论,并引起研究、思索和讨论;相比之下,没有利害关系、专业不相关同时又受过正规科学训练的普通人更容易接受新理论。

 

一、李兆良和他《坤舆万国全图》研究

李兆良本是一位生物学家。1943年生于香港,1974年在美国普度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曾经在耶鲁大学做研究员、在德州大学当副教授,1989-1993年任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副院长,发表科学论文40余篇。

李兆良退休以后,兴趣转向了历史,研究起了《坤舆万国全图》(以下简称《坤图》)等古地图。《坤图》是一份全中文的世界地图,制作于1602年(明万历三十年),南京博物院现在藏有一份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宫廷中的彩色摹绘本。世界上还有其他几个地方收藏有该图。《坤图》长380cm,宽192cm,上面有一千多个地名,还有一些说明文字。一直以来,这幅地图都被认为是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时与李之藻等合作的结果,是“西学东渐”的代表性成果。

通过对《坤图》的研究,尤其是和同时代西方地图的比对,李兆良得到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坤图》的主要地理测绘数据并非来自利玛窦或欧洲航海家、地理学家,而是来自明朝郑和时代的中国人。明代中国人先于欧洲人达美洲,进行了实地测绘,并进而测绘了第一份世界地图,这就是《坤图》的母本。但由于某种原因,该母本只能秘密存在。利玛窦来华后,李之藻等抓住机会,以利玛窦的名义将该母本修改后公开,这就是《坤图》。《坤图》的地理信息后来传回欧洲,引发了后来的地理大发现。因此,利玛窦来华这一时期,不仅发生着几何学等知识的“西学东渐”,也发生着地理学知识的“东学西渐”。

为了论证和传播自己的观点,李兆良出版了《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1]和《宣德金牌启示录:明代开拓美洲》[2]两部专著,在《海交史研究》、《测绘科学》等期刊发表了六篇论文[3-8],并以博客和学术报告的方式介绍自己的发现。他的观点已经逐渐被国际学术界接受。日前,澳门利玛窦学社(Macau Ricci Institute) 不再把《坤图》列为利玛窦的著作,藏有《坤图》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在修改了介绍《坤图》的网页,不再提利玛窦根据欧洲人的世界地图绘制了《坤图》,改为《坤图》是李之藻与利玛窦共同合作的项目,张文涛印刷(过纸)[9]

但另一方面,持传统观点的学者仍然坚持“利玛窦依据欧洲资料绘制《坤图》”的观点。国内利玛窦地图研究权威、宁波大学教授龚缨晏[10],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李敬敏、骆遥[11]先后撰文争鸣。

从目前的发展看,李兆良的《坤图》研究,具有“范式转移”的显著特征。他采用了新的研究思路,从《坤图》所包含的地理信息着手,“以图证史”,获得了足以颠覆旧说的证据和结论。如果他的观点被学术界普遍接受,那就是一场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范式转移”。

 

、实验的缘起、经过和结果

在专业学术圈之外,李兆良的《坤图》研究也不断获得读者和支持。2014年,本文作者之一姬扬就在李兆良科学网博客读到了他的观点。由于与传统观点相差太远,姬扬一开始认为李兆良只是又一个民科。但在全面阅读李兆良的博文和著作以后,姬扬改变了观点,转而相信他的结论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2021年2月下旬,由于偶然的原因,微信群“风云学会科技群”里讨论起了李兆良的工作。此后讨论迅速升温。在一两天的时间里,有十来个人就此问题发言五六百次,主要参与者是姬扬和网红大V“陈经”,金辉宇也参与了讨论。因为讨论过于热烈,后来他们还专门建了十来个人的小群“《坤舆万国全图》讨论组”继续讨论。

与姬扬不同,陈经当时是第一次听说李兆良。陈经的逻辑是,既然李兆良的结论跟我的了解完全相背,那么他肯定是个民科,我为什么要关心一个民科?但是我今天碰巧没事干,那就批驳他一下好了。他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判断,认为李兆良的结论是荒谬的。两天后,他写了一篇文章《<坤舆万国全图>与郑和的离奇关系解析》[12];姬扬随后写了一篇文章反驳陈经的说法《研究高清地图,助力历史研究——姬扬对陈经文章的评论和陈经的答复》[13]。

这种讨论当然不可能改变当事人的看法。但是在讨论过程中,姬扬和金辉宇突然冒出来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做一个实验呢?一个“自由心证”的实验:关心这件事的人,在阅读李兆良的书并思考以后,表态自己支持还是反对他。

这是一个自愿参加的实验。每个人依靠自由心证得到自己的结论,但前提是认真读过这本书。这里并没有什么裁判,参与者就是自己的裁判。自由心证嘛,何为“认真”,何为“支持”或“反对”,都是自由心证,完全由参与者本人决定。

“风云学会科技群”的成员都是群主袁岚峰认为对科普感兴趣且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这构成了一个门槛,导致实验的参与者都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同时相互之间多少有些了解,不必担心有人胡搅蛮缠。讨论升温后,相关人员专门组织了一个小群(“《坤舆万国全图》讨论组”,共16人)继续这个实验。

在这个小群里,一些人表示愿意参加实验。参加是完全自愿的。只要愿意,就可以参加讨论,同时姬扬等人提供了自愿保证每个人都可以读到李兆良的著作——但不是必然读过,也不是必须参加讨论。参与实验和报告结果采用微信群接龙的形式,即在微信消息中加上自己的ID和观点并在群里发布。

 

小群的讨论持续了几天。有些人选择去读李兆良的著作,有些人没有读,还有些人读了一部分以后终止了。

讨论结束后3个月,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如下:

在讨论开始之前,16个人里只有姬扬和金辉宇知道李兆良的工作,读过他的书。讨论以后,他们仍然支持李。 

陈经在讨论开始以后才知道李兆良,他反对李的观点。在写了文章和转入小群之后,他认真读了李的书,但是“没有读完”,同时仍然反对。

其他人都是在讨论以后才知道李兆良的,至少是在此之后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

同意参与接龙实验的一共有7人(同意读李兆良书并给出自己的意见)。最后的结果是:

支持李的有5位。姬扬,金辉宇,A,B,C。

反对李的有1位。陈经。

弃权的有1位:D。他读了书,也做了讨论,但是最终觉得自己无法判断。

此外,还有两个人拒绝读书同时又强烈反对:E(他后来退群了),F(发言不多,但是强烈反对)。群里其他人基本上没发言。

 

结论与思考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本文得到以下结论:

1.“受过专业训练的公众”更容易接受新学说。本次实验的参与者都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大多具有博士或者硕士学位,从事过多年的科研或者工程研究工作,也热心参与科普活动,具有优良的科学素养。但对于李兆良学说所涉及的明史、世界航海史、古地图史,他们又是外行,没有任何利益纠葛,属于“公众”。这次实验,有助于了解“受过专业训练的公众”这一群体在“范式转移”过程中的表现和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这一群体容易接受新学说。A、B、C、D四位,在本实验开始的时候,都没有接触过李兆良的学说,也没有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实验中他们都认真、完整地阅读了李的作品。因而他们的选择最值得观察。最终,这四人中三人选择接受李兆良的学说,一位表示不能判断。再考虑到李兆良观点的颠覆性,这个结果表明,对于没有先入之见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公众”这一群体,李兆良获得了压倒性优势的认可。这表明,上述群体愿意在讨论和思索的基础上接受新学说,哪怕新学说起初显得多么违反“常识”。

2.先入之见难以改变。在本次实验的参与者中,姬扬、金辉宇、陈经在实验之初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在实验结束后,他们的观点都没有改变。

这一现象可以理解。因为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在建立自己观点之初就会鉴别和筛选材料,建立观点之后则会尽可能维护已有观点。特别是,姬扬和金辉宇在实验开始之初就已经成为了李兆良观点的传播者,让他们改变观点显然不那么容易。

3. 妨碍新学说传播的主要因素是“太忙”。E、F两位拒绝读书同时又强烈反对,这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具有经济合理性。在当前这个“信息充分传播”的时代,每天都有各种新的说法产生,但是其中大部分并非有价值的新学说。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本身工作很忙的人,拒绝本专业以外的一切新说法直至该说法被其专业主流接受就成为一个经济上合理的选择。这样做风险很小,即使拒绝错了,对自己也几乎没有什么损失。可以预期,“受过专业训练的公众”这个群体总体上越忙,选择这一策略的比例就会越高。于是,“太忙”就成为阻碍真正革命性新学说传播的主要因素。

 

在实验的过程中,本文的两位作者进一步强化了对李兆良观点的支持。在我们看来,李兆良从方法和史料两个方面都超越了现有的主流研究。在方法层面,李兆良强调地图本身所包含的地理信息,以地图证史,超越了主流观点的“以文本证史”。从史料层面,李兆良利用信息时代的便利,广泛比较了《坤图》同时代的西方古地图,这也是主流所未及的。但是,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李兆良无法通过决定性的试验来比较自己和主流学说,因而这一学术“范式转移”还正在进行中,远远没有完成。

但是,当前这个“信息充分传播”的时代,为新学术观点的传播带来的新的特点,公众的参与有可能大大加速“范式转移”。在李兆良学说这个特定的案例中,我们的实验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公众”支持李兆良的观点,在无先入之见且认真阅读的四人中,李兆良的观点更是获得了压倒性支持。至此,他已经在一个小范围里取得了一次学术传播的胜利。那么,将来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他会不会得到更多公众的赞同,并快速取得主流学术团体的认同呢?

 

姬扬注意到,自己周围打交道深的人,但凡关注了李兆良这件事的,大都认可李的说法。甚至有一个朋友,姬扬都不知道他关注过李兆良的工作。但在实验开展以后,他主动表示他读过李的著作, 因李的观点与在欧洲旅行时感悟的观点相互有印证, 读完李的书之后认可其的说法。因为发起实验的时候,他并不在群里,所以并没将他记入实验数据。但是将他的来信收录在附件1.

科学“范式转移”的过程,归根结底是新学说在全社会传播的过程。在信息时代,这个传播链将深入公众。不仅包括“受过专业训练的公众”,也包括“一般的公众”。“主流学术界”并非真理的化身,高踞于一切真理之上。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时间将证明一切。每个人都可以自行决断接受还是拒绝新理论,从而影响新学说传播的历程和速度。

亲爱的读者,你会怎样对待颠覆性的新理论呢?欢迎你阅读李兆良的著作,并给我们留言。

 

致谢:我们感谢两个微信群“风云学会科技群”和“《坤舆万国全图》讨论组”里参与本次讨论的所有群友。

 

参考文献

[1] 李兆良. :明代中国与世界[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

[2] 李兆良. 宣德金牌启示录:明代开拓美洲[M]. 台北:
2013.

[3] 李兆良.《坤舆万国全图》解密中国发现澳洲——鹦哥地、厄蟇、火鸡的启示[J].海交史研究,2012(01):60-84.

[4] 李兆良.明代中国人环球测绘《坤舆万国全图》——兼论《坤舆万国全图》的作者不是利玛窦[J].测绘科学,2016,41(07):59-66.

[5] 李兆良.黄河改道与地图断代:中国地图学西传辩证[J].测绘科学,2017,42(04):1-9+16.

[6] 李兆良.公元1430年前中国测绘美洲——《坤輿万国全图》探秘[J].测绘科学,2017,42(07):8-16.

[7] 李兆良.《坤輿万国全图》与《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外译本考疑[J].测绘科学,2017,42(05):35-43+61.

[8] 李兆良.谁先发现美洲新大陆——中国地理学西传考证[J].测绘科学,2017,42(10):5-13.

[9] 李兆良科学网博客.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674084

[10] 龚缨晏.《坤舆万国全图》与“郑和发现美洲”——驳李兆良的相关观点兼论历史研究的科学性[J].历史研究,2019(05):146-165+192.

[11] 李敬敏,骆遥.《坤舆万国全图》地图数字复原与讨论[J].测绘科学,2021,46(04):121-134.


附件1:

三位当事人了解并赞同李兆良工作的经历。与李兆良一样,他们三个人都具有多年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 

1) 姬扬 推荐《坤舆万国全图解密》和《宣德金牌启示录》

2) 金辉宇 我为什么赞同李兆良

3) Gensan 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中国与世界读后

 

附件2:

2021年2月底至3月初,相关讨论发生在“风云学会科技群”和“《坤舆万国全图》讨论组”里。与这次讨论有关的一些文章如下。

推荐《坤舆万国全图解密》和《宣德金牌启示录》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827756.html 

《坤舆万国全图》资料汇编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099179.html 

《坤舆万国全图》(高清扫描版16.7M)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128788.html 

《坤舆万国全图》与郑和的离奇关系解析 | 陈经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2565923 

研究高清地图,助力历史研究——姬扬对陈经文章的评论和陈经的答复 | 姬扬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68960&s=fwzxfbbt

李兆良:《坤舆万国全图》与郑和的关系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674084-1274035.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9915-1300371.html

上一篇:Gensan:《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中国与世界》读后
下一篇:以色列Heiblum教授招募博士后或博士生
收藏 IP: 223.71.16.*| 热度|

9 檀成龙 李兆良 王安良 郑永军 徐磊 彭真明 杨正瓴 魏焱明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