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m939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sm9393

博文

奇怪 科学会生病!

已有 2275 次阅读 2018-11-9 11:49 |个人分类:博客|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生病, 《环球科学》, 光明网

 

奇怪 科学会生病

Strange  science gets sick!

都世民(Du Shimin

《环球科学》最新一期封面文章是由执行主编诸波先生所写。文章的题目是:“科学之病”。这个文题令人奇怪,科学怎么会生病呢?关于科学这个名词的解释,有人找到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关于科学的名词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科学到底是什么?说科学生病是拟人的写法,照此写法,如何解释以下问题?科学生的什么病?病因是什么?病的特征是什么?谁来治病?该怎么治?[1]

科学生的什么病?

按文中的说法有以下几点:

1)科学经费的分配问题重重,资金集中在少数科学家手里,而这些人不一定是科研能力最强的人,是那些最会运作的人,而最具创造力的科学家,他们往往缺少资助,这种情况国内外都有,甚至有的人手中有大量的资金,反而转包给其他人。这就造成了科研经费的低效,妨碍了科学创新,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柳叶刀》杂志有文章指出,从事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经费有85%都浪费掉。这种倾向令人咂舌。

2)大量的科研成果,数据无法重复,而重复性是评价一项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如果数据不重复,就意味着可能有造假和研究结果的错误。特别是对那些肉眼不可见的研究对象,其测试数据,不可重复现象在很多领域都存在,甚至只有少数研究可以重复。其原因也是复杂的,因此从计量学角度,对测试方法应该有标准和规范,事先对设备要进行校准,对测试数据要进行误差分析,在电磁学相关领域都是这么做的,可是在生物学领域却没有这么做,它们没有误差分析,却一味的追求数据重复。

在我们国家发生的韩春雨论文事件,一些业内专家通过联名的方式,在媒体上穷追不舍,其原因就是论文的数据不重复,一些人做了重复性的实验。然而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大牛科学家Piero Anversa发了31篇论文,最终被彻查是造假,该校建议撤回,Piero Anversa31篇论文,便清理门户。这一问题被广泛报道后,国内的反应显然不同,为什么对一个小人物论文穷追不舍?我们对大牛科学家的论文造假,却反应冷漠。有人认为国内心脏干细胞研究者陷入“造假大地震”疑云。《中国科学报》记者经深入调查发现,国内心脏干细胞研究集中在讨论各类干细胞治疗心脏病的临床前研究,与涉嫌造假的c-kit阳性心脏干细胞分化无关。尽管如此,该领域实验的可重复性也应得到足够重视,警惕“假阳性”结果贸然发布。很明显,每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数以100万篇,而其结果能够重复的占极少数。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研究者对自己的论文数据,应该反复验证,对可能产生的不重复,应该进行误差分析,作为整个学科,应该制定标准和测试规范。不能将科学问题,在社交媒体上广泛炒作。

3) 青年科学家群体面临诸多困难,他们难以获取科研经费,偏低的收入,不稳定的生活,…….

4) 科学界普遍存在的性骚扰。在科学网不时的有报道,通常都是指有地位的教师对其学生的性骚扰。

5) 科学界存在的论文造假、抄袭相当严重,论文的撤稿是批量进行。发生这种事情,并不完全是学生,甚至有大牛科学家,这种现象怎能不令人担忧啊!

6) 不同学科之间缺少分享机制。无论科研经费和申请奖励,总是论资排位。连一篇论文的署名,老师和学生还有争议,不同学科之间,论文排名就更成问题。

7)“科学”骗局为何得逞?人们为什么得癌症,因为是酸性体质;如果常吃碱性食物,就会健康长寿,远离疾病。这一说法在一段时间内,流传甚广,很多人信以为真,因为他是打着科学的愰子,人们难以辨别据媒体报道,这个所谓人体酸碱理论的创始人罗伯特欧阳近日因为自己的这一理论被美国圣地亚哥法庭判决赔付给一癌症患者1.05亿美元。巨额赔付后面意味着惊天骗局,原来这个神奇的酸碱体质理论不过是一个漂亮的肥皂泡。

最近光明网评论员郑山海认为[2]:因为人们对健康的广泛关注和需求,严谨的科学养生知识,常常很难使人明白,实施起来也不大容易而那些简便易行,或者一劳永逸的科学养生忽悠特别容易占领市场。类似于吃碱性食物这样的所谓治疗办法,因为可以手到擒来,所以接受度颇高。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其实并非如此,为什么这个世界上,3/4的癌症研究论文都无法重复?诸多论文都认为能治癌症,到头来却不灵光。为什么这些严谨的论文,都不能治好癌症呢?为什么从事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经费有85%都浪费掉?这里面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如上所述,科学到底生的是什么病啊?按照拟人的说法,科学是患了近视症呢?还是患癌症呢?不知其详。

科学生病带来的危机是什么?

1)科学的发展会不会停滞不前?科学的发展有峰值吗?如果说科学是发动机,那么发动机的运转是有寿命的,他会有停止运转的时候。而科学研究对某一个范围,它是逐渐探索的过程,她总会有突破性进展,但是这个周期长短是不同的。

2)社会对科学有依赖症吗?社会的经济发展,GTP的增速,与科学发展有关系,但是科学发展和突破,是无法预料的。

3)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明的新技术为谁所用?它具有两面性,可以有利于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这个问题又与国家利益有关。一旦某些新技术用于杀人武器,必然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就会涉及到法律层面和社会伦理,又将如何去衡量?

科学生病 病因在哪里?

如果说科学生病,其病因是在于科学本身,还是在科学以外呢?《环球科学》杂志做了全球性的调查。是谁诊断出科学生病呢?文中提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约翰·P ·A ·约安尼季斯、佛罗里达大学格雷厄姆 ·A ·J ·沃西、切里·L ·叶斯特列布斯基等科学家提出的几个病症。他们没有提出病因在哪里?也没有说出如何治疗?也没有给出治疗的处方?试图通过全球调查,征求答案,这种方法是否可行呢?调查对象,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人员,还是对科学研究的投资方,或者是企业家,媒体人士,政府官员?答案来自哪里?即使调查有一些答案,又该如何实施呢?最让人困惑!有的问题,有人提交联合国讨论可行吗?转基因的种植问题,一直是争论不休,现在有很多国家禁止种植转基因的作物,问题到底在哪里?

总之,科学生病的问题是一个新的问题,该如何思考?如何解决?是令人关心的问题,也是科学网经常讨论的问题之一。

 

参考资料

[1] 诸波,科学生病,《环球科学》2018年第11期。

[2] 郑山海养生骗局何以屡试不爽来源:光明网,时评文章,2018-11-08 16:39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39385-1145333.html

上一篇:癌症是吃出来的吗?
下一篇:父爱点亮盲女心中的明灯
收藏 IP: 116.136.19.*| 热度|

3 钟振余 晏成和 孙志鸿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0: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