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w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wg 我的所有判断都有可能是错的,随时准备向真理投降;欢迎批评砥砺、不吝赐教。

博文

一种预测构造地震的新技术构想

已有 2645 次阅读 2020-5-13 22:24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地震, 预测, 预报, 地震勘探, 传递函数

一种预测构造地震的新技术构想

  

构造地震,从原理讲,是地壳岩石受力、发生弹性形变蓄能基础上,当受力超过岩石受力极限导致岩石断裂破坏、并沿断裂面迅速将长期蓄积之弹性势能在短时间内集中以地震波形式释放出来的物理过程。相当于一个弹簧被压断(或拉断)的过程。

预测地震的核心,在于预测最后那个关键环节“断裂”发生的时刻、地点和能量释放量级(即“震级”)。

关于地震发生的地点,往往局限在原有断裂带、岩石抗压(或抗拉)强度较脆弱处,可以根据地质调查勘探,预判划定“地震带”,大大降低了关于地震发生地点之判断的难度,且使有关的监测可以主要沿“地震带”布设,提高监测的有效性;

关于地震震级,可以根据精密的大地测量数据,从弹性形变的测量数据,推算特定断裂带两侧地壳岩石蓄积的弹性势能量级,预测该断裂带发生地震时可能释放的能量量级“震级”;

关于某个断裂带正在蓄积弹性势能、孕育中的地震“究竟何时爆发?”,是目前地震预测的主要难点所在!

断裂力学实验证明:在宏观断裂发生前,材料中先有微观的裂纹产生,然后才有微观裂纹的扩大、合并,爆发宏观断裂!由于地壳岩石的力学性质并不均匀,一次宏观的地震断裂,必定是大量微观断裂持续发生一段时间后,才有的结果!因此,着力捕获地震带对应“断层面附近是否正在发生大量微观断裂?”,是突破地震预测难点的关键!

临震前的跨断层面物质体系,是一个存在大量微观失稳包块、极其典型的“时变系统”,可通过比较平时与临震前自断层面穿过的(人工)地震波在穿过断层面前后之波谱关系(即,反映系统性质之“传递函数”)的时间变化,捕获系统明显的“时变”信号,预测地震发生的时刻。这意味着,我们可以转用现成的“地震勘探”技术装备于地震带的监测、及时发现可靠的临震前“传递函数”异常。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52526-1233058.html

上一篇:关于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三点小建议
下一篇:“孕震系统”是“灰箱”,不是“黑箱”
收藏 IP: 112.115.70.*| 热度|

2 苏保霞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