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带盐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gu66666 为寂静的土壤代言

博文

土博党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见闻 精选

已有 18686 次阅读 2017-7-16 14:59 |个人分类:科研杂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土博党第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见闻

习惯上,国人喜欢将在国外深造并取得博士学位的人称作洋博士,反之,国内的博士则被称为土博士。关于洋博士土博士水平高低之分的争论已多如牛毛,这里且按下不表。在国内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这里要讲的是一个国内博士研究生(姑且也划入土博党)第一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一些感受和见闻。

上个月,在导师和课题组老师的支持下,有幸去世界农业重镇荷兰瓦赫宁根参加了计量土壤学领域的重要会议Pedometrics2017。恰逢国际土壤学会下设组织——Pedometrics工作组举行25周年庆,会议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国共200余名参会人员到场,很多平常只能在文献中见到的“大牛”或者“小牛”走马灯似地在眼前出现,那些平常只能在文献中了解到的研究内容在眼前逐帧播放,让人大饱眼福与耳福,始有此见闻。

1)以“学术屌丝”(空杯、谦卑)的心态去学习和长见识。本次会议,我有幸得到了一个oral presentation的机会。虽然深知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但是这毕竟是在国际场合,你的研究内容、你的PPT、你的英语、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世界各国同行的关注,如果报告做砸了,岂不是会受到众人耻笑,以后还怎么在这个圈子里混?准备的初期,我的内心常常受到这样一种心态的侵袭。后来我越来越发现这是一种不必要的心里包袱,要坚决甩掉。师兄跟我说,作为一个初涉该领域的博士生,实在没必要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因为即使讲砸了你也没什么可失去的,况且你还有这么长的准备时间,肯定不会差。倘若是一个已经功成名就的超级大牛,做了一个不像样的报告,自然少不了背地里被人议论,这种人一般也比较爱惜羽毛,但是你一个学术界的小牛犊、小屌丝,实在不必背负这种压力,把自己看得过重了。果然,换成这样一种心态之后,准备起来轻松多了。于是,邻近会议前的那两个星期,每天早上都会到玄武湖边上,对着一池碧荷苦练口语,而当晨跑的路人投来好奇的眼光时,心中默念一句“我是屌丝我怕谁”,心里竟然舒服多了,管他呢,继续练习!

玄武湖的碧荷

玄武湖边,静坐的思考者

2)用“求知若渴”的姿态去用英语交流。调整好心态之后,真正轮到我上台演讲的时候真的没有那么紧张了。仅在最初的那几分钟里有过一点小小的心理波澜后,内心便平静下来了。这之后,自己也串场听了不少别人的oral presentation,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害怕自己的英语蹩脚,因为我发现比你英语还蹩脚的人真的不在少数,毕竟大家都是来自世界各地,别人真正感兴趣的还是你的演讲内容,并且由于是同行,即使不能完全听懂你的英语,也能够通过PPT大致看懂你的研究内容,科研人员对演讲者的口语还是相对比较宽容的。不过,即使是这样,我们仍要做充足的准备,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大家,这是自己工作的尊重,也是对下面听报告人的尊重,毕竟那么多场并行的session,别人肯花时间选择听你的报告,肯定是想从你的报告中学到点什么的,“Thanksfor your attention”真不是随便写的。

专家keynote speak

在会场作报告

3)像“上街买菜”一样去逛海报角。早在2月份时,我就向组委会提交了论文摘要,竟没想到会被邀请做oralpresentation,我觉得这评阅人对自己工作的一种肯定,这较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但是这绝对不能说没被选为oralpresentation就是不好的工作,反之亦然。实际上,有时候一些poster能够引起参会人员极大的兴趣与讨论。以我的感受来讲,oralpresentation就像是商人要用一个精美的制作优良的广告向顾客推销自己的产品,要等到广告播完之后顾客才能对商品的功能、价格等进行发问,而poster展示更像是在菜市场里推销,各种人员在你的poster面前川流不息,你要做的就是向路过的人员极力讲解你的“卖点”在哪里,从而引发别人的兴趣,毕竟“有卖点”就是一个很大的成功。初次来到海报墙会场,感觉像进了一个菜市场:几十张白板在大厅里分数排一字儿排开,每张白板上都张贴着对应的海报,作者们站在海报前,随时准备着为前来观摩的人进行卖力的解说。这样的场面像极了菜市场里的讨价还价,心中有数的客人会直奔目标摊位跟老板议价、成交;那些还没想好晚上吃什么的客人则会在在不同摊位前来回穿梭、不断询问,这种人也许会在现场找到自己心中的那种菜,也许又找不到,但这都不会影响他跟各个老板交流,至少在回去的路上他已经知道了目前菜市场都卖着些什么菜,都是些什么价位,哪些菜卖得比较火······

像菜市场一样的海报角

4)拿“谈天说地”的方式建立你的学术网络。除了提供oralpresentationpostersession这两个绝对交流环节之外,主办方还创造了很多供学者们交流的机会,比如会议中途的coffeebreakguided tour,甚至是吃饭时间都是很好的交流机会,所以,千万不要什么时候都跟自己的同伴together,要留心自己希望去交流的人,主动去交流,也许你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经过他们的启发,也许你又有新的思路了。有时候你会发现,原先你认为的某个非常严肃刻板的人现实生活中竟然十分搞笑,甚至还特别搞怪,这就一点都不奇怪了。这些交流绝对不应该局限于专找外国人,遇到国内的同行那更是十分亲切的,一定要多加交流,毕竟在异国他乡,因为同一个目标来到同一个地方,那种他乡相见的经历肯定会让你在以后的人生中回忆起来倍感亲切。学者也是人,也有学术之外的正常交流,而这些交流正是我们建立自己学术网络的绝佳机会。


共进午餐

参会人员合影

学术研究崇尚交流,而参加(高质量/档次/规格)国际学术会议则是直接参与到这种交流中去的绝佳方式。在这种场合,你不用担心找不到交流的对象,因为参会的人都是你的同行,至少是大同行;你也不必担心自己的身份不“够格”而谈不上直接跟某些大牛直接交流,因为这里的交流都是自由、开放而包容的。

参观瓦赫宁根大学

参观瓦赫宁根大学

第一次出国,也是第一次出国参加学术会议,当下的感受还是以勇敢尝鲜和尝试为主,也许等到某一天这一切都已经习以为常(但愿),又或者经过时间的沉淀,抹去表面的浮云,徒留杯底的结晶,一切才能那样自然而然吧。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25565-1066628.html

上一篇:世界土壤博物馆,你听说过么?
下一篇:科普文章入选小学生读物
收藏 IP: 159.226.121.*| 热度|

30 尤明庆 周健 吕振超 郭娟 宋春林 高峡 吕洪波 任胜利 刘乐乐 马省伟 皮江 雷洋 秦承志 杨帆 董岳 周浙昆 王凯 王银平 陈敬朴 张晓良 黄永义 郑有坤 李帮建 张海宝 张鹰 xlsd shenlu jlx1969 htli neilcha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