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追索法”产生的著作 精选

已有 5668 次阅读 2017-12-10 07:11 |个人分类:书评书介|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追索法”产生的著作



 

■武夷山

2017年10月,美国Cider Mill Press出版了Jake Grogan(杰克·格罗根)的处女作——ORIGINS OF A STORY:202 True Inspirations Behind the World's Greatest Literature(《故事的起源:世界最伟大文学作品之后的202桩真实的灵感启示》)。

格罗根记得,有人给过他一个研究选题的建议:“你准备一份对你有激励鼓舞作用的人物的名单,然后去追索谁曾经激励鼓舞过这些人”。笔者把这个方法称为“追索法”。这是我们科学计量学界常用的方法之一,例如,整理一份高被引作者的名单,再分析一下他们在其高被引论文中引用过哪些学者的论文。格罗根也采用追索法完成了本书——他确定了对自己有启示作用的202部世界著名文学作品的名单,然后追索每部作品的灵感来源。

他一般用一页纸左右的篇幅概述一下每部作品的情节,然后集中追索每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比如,作者是如何确定全书的总体思路的,如何确定一个关键人物的面貌,作者为什么会被自己突如其来的想象力驱使着往前走。格罗根发现,作家们最常见的灵感源是广义的个人经历或体验。例如,德国作家、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和美国杰出女诗人、自传体小说《钟形罩》的作者西尔维娅·普拉斯都是在各自特殊的痛苦状态下构思出了故事。美国女作家、1983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艾丽斯·沃克之所以能创作出《紫色》,一方面是因为她有与法西斯主义做斗争的经历,另一方面是由于她采访过很多受剥削压迫的黑人佃农。美国著名作家和插图家莫里斯·桑达克曾经五度获得美国图画书最高荣誉凯迪克大奖(Caldecott Medal),也是第一位获得国际安徒生插画大奖(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的美国人。在他居住于纽约布鲁克林期间,对一些亲戚每星期都来登门造访一次十分厌烦,于是在《野兽国》这部作品中,他就把那些亲戚画成了野兽。

专门说一说美国著名作家库尔特·冯尼格。他在大学读的是生物化学专业,这在小说家群体中是不多见的,不过未毕业他就辍学参军了。1945年,他和妻子定居芝加哥,育有三个儿女。他曾撰写了一篇关于“亡灵之舞”宗教运动的论文,以申请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被人类学系的教授们一致否决。有意思的是,25年后,芝加哥大学授予已经闻名遐迩的冯尼格人类学硕士学位,允许他用Cat’s Cradle这部1963年出版的小说代替学位论文。国内似乎较普遍地将此书译为《猫的摇篮》,是按字面翻译的。其实,Cat’s Cradle是一种儿童游戏,类似于我国的“翻绷绷”(又叫“挑花线”“解绳”等)。据介绍,该小说的题目源自一个爱斯基摩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试图用绳索诱捕阳光。有了“绳索”这个关键词,就可以断定《猫的摇篮》译法不对,《翻绷绷》是对的。格罗根说,该书的创作灵感来源,主要是冯尼格在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做宣传工作时所接触的科技人员同事们,比如书中的人物菲利克斯.霍因涅克博士的原型便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欧文·朗缪尔博士,朗缪尔在1909至1950年期间在通用电气的研究实验室工作,科研成就斐然。

格罗根为了搞清事实,下了不少功夫。例如,他大量阅读那些著名作家的采访记,在书中,他时常引用相关作家在接受采访时说的原话。他的文笔轻盈,阅读此书时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必按部就班,随便跳到哪一位作家的作品那里开始阅读都无妨。

必须指出,格罗根的某些说法并非定论。比如,他认为,世界著名的捷克小说家卡夫卡创作《变形记》,与卡夫卡和其父亲的关系不正常有关。但是,研究卡夫卡的学者们并不一定同意这一判断。

《故事的起源:世界最伟大文学作品之后的202桩真实的灵感启示》

《中国科学报》 (2017-12-08 第6版 读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088965.html

上一篇:英诗汉译:秋天
下一篇:王大鹏博主的译著很有意思
收藏 IP: 1.202.84.*| 热度|

17 刘立 李曙 郑学军 贺建辉 谢平 李毅伟 史晓雷 徐令予 王庆浩 唐凌峰 黄永义 鲍海飞 刘玉仙 刘钢 李泳 赵凤光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