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身兼牧师与研究人员的Jonathan Jong谈信仰与死亡恐惧

已有 2170 次阅读 2018-8-11 06:28 |个人分类:换一个角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身兼牧师与研究人员的Jonathan Jong谈信仰与死亡恐惧

武夷山

 

Jonathan Jong出生于马来西亚,他是英国圣公会的牧师,也是英国考文垂大学大脑、信仰与行为实验室的研究员与副主任,还是牛津大学认知与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副研究员。2016年,他与Jamin Halberstadt合著的著作Death Anxiety and Religious Belief: An Existential Psychology of Religion(死亡焦虑与宗教信仰:宗教之存在主义心理学)在Bloomsbury出版社出版。

他在2018年春季号的The New Atlantis杂志上发表文章,Faith and the Fear of Death:Confronting our mortality from the lab and the altar(信仰与死亡恐惧:从实验室和圣坛两个角度直面死亡),原文见https://www.thenewatlantis.com/publications/faith-and-the-fear-of-death

我觉得此文的思考很深刻,下面摘译文章最后一个小节的部分内容。

 

新生命、新知识

 

     作为牧师,按照教规我有义务每天念祈祷词,早一遍晚一遍。晚上,我最喜欢吟唱晚祷词(Compline),其开头是:“愿万能的主赐予我们一个宁静的夜晚和完美的结局”,睡眠与死亡之间的模糊关联性是贯穿于晚祷词全篇的。......

    没有任何人类行为可以还原为一个单一原因,即使这个原因像恐惧死亡一样具有存在主义意义。而科学在意向性上就是短视的,也必须是短视的。我们将复杂的世界分解为诸元素,每次考察一种元素----一种恐惧,一个脑区,一个基因,一个分子。进步就是这样取得的,通过迈开一个又一个不确定的步子。我们难得有机会停下来,佩服我们自己已经走了多远。现在我比以往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基督教信仰和实践中死亡是多么重要,有多少事物在轻声对我们说“你终有一死”。墓地经常就在家的附近,教堂里的匾额和纪念碑在不断提醒我们记住那些比我们先走的逝者,基督教的中心象征----十字----其实是一个处死工具,这些都绝非偶然。

    在我比较愤世嫉俗的日子里,我会将教堂提醒人们“人终有一死”的做法看成一种手法,一种向信徒推销其精神鸦片的手段。但是,这与我对基督教的亲身体验是矛盾的。《圣经》对于我们死后会发生什么其实兴趣不大,它感兴趣的是,基督挫败死亡对于此时此地的人们意味着什么。例如,洗礼----我们的受洗仪式----显然意指一种死亡:象征性的溺亡。其含义并非有朝一日我们将死去,而是我们已经死了,男男女女不顾生活陷阱之羁绊,在往往是残酷而邪恶的世界里前行,在自我保护的自我毁灭中遍体鳞伤。《圣经》的一些著名伦理告诫----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就把右脸也伸过去;卖光家产去赈济穷人;爱自己的敌人----都是从这样一个基本前提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我们不再属于自己,我们已经献身于一个迫切渴求爱的世界。

    ......

    正如多数圣人都有不足一样,多数科学理论都终将被证明是错误的----从地心说到燃素说到牛顿的引力理论,没有理由相信我们现有的理论会比前述几种理论更具有绝对真理性。我们相信这些理论----自然选择的进化论,宇宙膨胀模型,爱因斯坦对引力和相对论的解释,甚至关于人类为什么产生宗教的心理学理论,但我们也相信,这些理论最终仍有改进余地(如果不说是被完全推翻),而这个知识追求过程永无止境。所有这些都不应该引导我们放弃尝试,放弃学习更多东西的努力,放弃提升爱的能力。科学和宗教都是堂.吉诃德式的事业,表现为不同的方式而已,二者都召唤我们与自己的本性与局限之大风车搏斗一番。或许这才能解释我为什么觉得两种人生----基督教的人生和科学人生----都值得好好地过。二者都探测出我们的无知有多深。二者都涉及种种循环:挫败与宽宥;猜想与反驳;改革,不断地改革。我们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更多的恩宠,世界永无尽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1128603.html

上一篇:[转载]“铁钩”与“豆腐”的辩证
下一篇:专利不反映创新,那么怎么测度创新?
收藏 IP: 1.202.69.*| 热度|

1 刘炜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