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25.123.68.*   [88]金镇   2009-10-1 13:49
风清云淡望月好,E网情深送祝愿;
国庆中秋双节到,家好人好事事圆。
博主回复:多谢。
IP: 116.232.65.*   [87]叶剑   2009-9-21 02:44
05年底就离开了,晃了两三年,如今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做科普,请武老师继续指教
IP: 116.232.65.*   [86]叶剑   2009-9-20 21:23
武老师,是否还记得当年《科学》杂志的小叶?向您报到!
博主回复:仍在《科学》杂志吗?还是另谋高就了?几个月前见到了来京的段韬老师和潘友星老师。
IP: 58.50.33.*   [85]cai76231035   2009-8-12 23:15
武老师,谢谢您的指点。看来我得赶紧去学校多找些资料阅读学习。惭愧的是,您说的张小平先生我在百度上搜索后发现与情报学有关的有四位,相关信息以及著作论文极少,想问下您说的张先生可是上海情报所的?打扰您了。
博主回复:对不起,我笔误了,是张世平,链接是对他的采访http://www.cioworld.net/cio/iwar/2009/01/1233227954.html
IP: 58.50.33.*   [84]cai76231035   2009-8-11 21:47
尊敬的武老师:您好!最近拜读了您很多文章,收获不少,冒昧的留下了一些无知的评论,望见谅。我是一名马上开始研一生活的情报学专业的学生,我所在学校的方向是竞争情报为主。最近,看了许多相关文章,个人觉得竞争情报好像如果不按您所说的“战术”上进行研究的话,似乎就脱离了“情报学”,而让我感觉是一门把统计学和经济管理类学科综合的用于战略决策的学科,看到得多是定性的分析描述,现在感觉思维很混乱,对竞争情报有些茫然,还没开始学就已经发现越来越找不到方向了,希望您能指点。希望您能推荐一下阅读和关注哪些书籍或信息。谢谢您!


博主回复:请关注一下张世平先生,他是搞竞争情报实战的,再思考他的实践与所谓的“理论”如何结合。
上海科技情报所编的《竞争情报》(内部发行)是本很好的杂志。它也介绍了不少文献。
IP: 124.115.220.*   [83]张文庆   2009-8-1 16:34
谢谢武老师的回答。
我所指的逻辑性主要是从科学体系上来说的,撇开了科学家如何创造科学的层次。如从牛顿力学到相对论力学在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而爱因斯坦在发明他的理论时也许靠的更多的是舞动的灵感。我也承认,从个人角度讲,循规蹈矩者很难在科学上做出重大创造性发现。而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讲和西方文化的匹配度是不是更高些?
博主回复:"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讲和西方文化的匹配度是不是更高些?"一定的,科学是从西方文化的土壤中诞生的,这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是一样的。但科学并不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境界,仍需要突破,这就需要非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帮助,靠他们自己是很难突破的。
IP: 124.115.220.*   [82]张文庆   2009-7-31 22:42
武老师,您好:
通过您的博文知道您是一个知识渊博见解深刻的人,在此想向您请教一个我一直困惑的问题:
学习英语后再对比汉语发现西方的拉丁语系在逻辑性上要远强于我们的汉语,比如说“中国队大胜美国队”与“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仔细琢磨都有中国队胜利的意思,而这种基于语言自身的矛盾在西方语言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个人见解,如有请举例)。中国春秋时曾出现队逻辑的研究但终究没有成为一个学科,而逻辑学至今在美国所有大学里都是必修课(相对于国内的政治课)。我认为西方近代科学的母体都是逻辑学,都是由欧几里德所开创的演绎体系而来的。对比于东西方两种文化模式,可以说西方文化比东方文化更具有逻辑性,或逻辑在西方文化中占的成分更大。我想请教您,这种文化模式的差别是不是基于语言内在结构的差别?如果是的话,为什么当初东方人选择了这种逻辑性差一些的语言或是西方人选择了他们的语言?这是一种偶然事件还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如果李约瑟问题的答案要在文化模式中寻找的话,并且假定我们的文化模式短期内不会变,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在科学领域就不会超越西方?
以上这些问题纯粹是我胡乱思考的,还希望武老师能够指教一二。
谢谢。
博主回复:我不是这方面专家,也只能瞎回答。
我不知道语言的逻辑“偏好”与文化的逻辑“偏好”是否因果关系,但是,二者有相关性是肯定的。
不过,逻辑强未必科学强。我们看看具体科学发现的案例就知道:严格的逻辑与灵动的直觉都不可少,而中国人更强于后者。
简单化地说(为了记忆):胡适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前者更靠直觉,后者才讲逻辑。
更不用说,当前这种科学范式会改变的,东方人会后来居上。
IP: 58.244.58.*   [81]lijuan119   2009-7-21 22:17
武老师:您好!
我是《现代情报》杂志的一名编辑,偶然看到了您的博客,很高兴。以后有问题要请教您,可以在这里留言吗?
博主回复:可以,欢迎讨论。
IP: 192.168.7.*   [80]lxyixy   2009-6-28 21:02
武老师好,知道您接触的外文比较多,而且也翻译了不少外国文章,想向您咨询下下文中主人翁“雅各布·博尔”以及他的研究成果“碎花瓶规律”的标准英语名字或描述(没有翻译成汉语前)。确实在网上找不到,不得不请教您。

雅各布·博尔碎片规律:一个丹麦大学生叫雅各布·博尔。有一天,他在实验室做实验,快下课时,不小心打烂了一只玻璃瓶子。在清扫玻璃碎片的时候,雅各布·博尔突发奇想,将那些碎片分为大的、次大的、次小的和最小的4类,接着拿去称重量。结果他发现,这几类碎片,大的与次大的重量比为16比1,次大的与次小的也是16比1,次小的与最小的也是16比1。他对这同样的规律很感兴趣,于是又做了大量实验,结果发现几种碎片的重量比都接近16比1!于1942年推出了著名的雅各布·博尔碎片规律。
博主回复:我试图查了一下,没有任何线索。关于这一事实,是谁最早介绍的?是在正规期刊上介绍的吗?我怀疑是以讹传讹了。
IP: 124.115.220.*   [79]张文庆   2009-6-15 18:13
武老师,
您好!
自从登录科学网以来,一直关注着您的博客。从您的博文中知晓您是个学识渊博,喜好思考,思考独到,且对中国教育科研体制及其改革一直关注的人。
我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发展。私以为国家之发展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在乎教育。高校作为教育科研的主体,承载着其他单位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作用。
“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也。”梅校长的话很多人都知道。在当今的国内高校,能称为优秀学者的有很多,至少在科学网就比比皆是,呵呵。可是,真正的公认的大师并不多。我想询问您,一般学者和大师最主要的差别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别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又分别是什么?希望得到武老师对这个问题的独到见解。
谢谢!
博主回复:我没有系统思考过这个问题。姑妄言之。
首先取决于大师的定义,我们用一个简单定义:大师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独领风骚、同行服膺的人。如果同意这个定义,则大师区别于一般学者之处在于:
1 大师做学问做通了。做通了之后,与其他领域的大师也能对话。我读过Structure in Science and Art,我发现此书中的科学大师与艺术大师能无障碍交流,工程师与其他大师的交流差些,大概尚未达到大师境界。怎样才能做通学问?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2 大师不会只关心本专业那么狭窄的领域。陈景润是优秀学者,但估计他难以成为大师。大师们关心整个知识体系,从而也关心整个人类的发展。
3 大师一定在本领域有一个别人难以企及的重大贡献,而这些贡献的取得,往往是长期钻研、心无旁骛的结果。他们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功利心较淡薄,但其实最终收获丰硕。
4 以上是内因。最重要的外因是:由于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允许不同文化、不同观念相互碰撞,如20世纪初期的布达佩斯;或是由于游学、留学,接触了不同文化,例如钱钟书与钱学森。
IP: 222.66.175.*   [78]刘玉仙   2009-6-12 19:47
武老师:今天怎么没有写博客?很难得的,但愿你只是偶尔小憩一下:-)
博主回复:外出开会了,昨晚会议结束。
IP: 116.228.229.*   [77]冯新港   2009-6-5 15:39
武老师:您好!
罗素《赞闲》这本书还有其他版本可以买到吗?谢谢!
冯新港
博主回复:似乎没出过其他版本。我当年在中科院图书馆社科分部(位置在王府井大街,后来这块地皮卖给外商了)借来看的。
IP: 219.140.194.*   [76]albaphika   2009-5-31 11:48
非常感谢武老师的回复,“生物情报学”是上海生科院生命科学信息中心10年的新设专业,属于交叉学科,专业代码071024。我电话咨询的结果是7月份才出招生简章。我向武老师请教是因为我本人生物学背景较扎实但没有情报学基础,心里有些胆怯和犹豫。
博主回复:你可以问问他们,到底指的是Bioinformatics(那你的背景没问题),还是指情报学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那就是情报学为主了)。
IP: 219.140.194.*   [75]albaphika   2009-5-30 16:36
尊敬的武老师:
你好
我是一名准备2010年报考中科院“生物情报学”专业研究生的考生,但几乎没有找到什么相关资料来了解这个专业的更多信息。所以我想向您咨询两个“生物情报学”的问题。

1 “生物情报学”应该翻译成“bioinfomatics”么?那怎么严格的区分“生物情报学”和“生物信息学”呢?我个人认为“生物信息学”更倾向于与计算机科学向结合。而“生物情报学”应该侧重生物行业的情报收集、分析、预测。但我还是不能给“生物情报学”下一个准确点的定义以及如何在英文上区别这两门学科。

3 我在网上用“生物情报”做关键词搜索了一些招聘信息,得到的基本结论是不同的公司对“生物情报”人才的学历要求完全不一样,从专科到硕士、博士不一而足。这是不是说明我国国内对“生物情报”人才的定位还很混乱,您能告诉我您对这方面的国内外信息的了解么?

有些问题可能非常的幼稚和无知,请您不要见笑。盼望能得您指点一二。祝您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同时送上晚了一点的端午节祝福。
此致
2009.5.30
一个热爱生物学、对交叉学科更感兴趣的人
博主回复:bioinformatics属于生命科学,不属于情报学。你说的生物情报学是哪个单位招?导师是谁?通过这些有助于判断。说真的,我没听说过生物情报学。
IP: 202.120.6.*   [74]白途思   2009-5-26 09:44
武老师,您一定很忙的,看到您的博客办得这么火热。
我想问一下你大概什么时候浏览网上的帖子,自己写帖子一般都花多少时间呢?
基本上是问您一天的时间分配,因为现在网络信息太多,谢谢。
博主回复:我目前的帖子并非都是新写的,约三分之一是将以前发表过的小文章贴出来;三分之一强是将以前的纸上读书笔记录入成电子版,只花录入时间,不费脑子;远低于三分之一的帖子是新写的。最后这一类比较花时间,但我没统计计算过。不过我的工作效率极高,比如我可能在4个小时不到的时间里浏览一本300多页的外文新书并写出粗略的评介。
时间分配,当然以工作为主,不能因为写博客影响工作。以昨天为例,上午开所务会,下午听赵忠贤院士报告会一小时,没听完,就提前退场出来看审《中国软科学》的清样,大约用了3小时时间。
我一般7点之前就到办公室,在8点上班之前,溜一眼博客,写写博文;午饭后可能再溜一眼(如果不出气开会);晚上在家溜一眼。看书看得很累时,也会溜一眼博客作为休息,比如现在,因为我刚写完一篇给报纸的投稿,自我感觉良好,就看一眼博客犒劳自己。除了博客,其他网站我不大看,除非研究课题的需要。
IP: 123.112.70.*   [73]吴中祥   2009-5-5 22:04
建议数学家带头搞起个[数学圈]!

数学家高斯说: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笛卡尔也曾说:“数学的概念和证明,能够而且必须应用于一切世俗科学”, 兰 德尔还曾说:“科学产生于用数学解释自然这一信念。”,马克思也说过:“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善的地步!”,实际上任何科学,甚至任何的日常生活,都
离不开数学。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数学”的重要性。
[科学网]有不少数学家,许多博客也都有很精彩的数学博文,和相应的数学评论和讨论。
但是至今还未建立起个[数学圈],不利于有关数学问题的科普和深入的讨论,和促进其创新与发展。
建议数学家带头搞起个[数学圈]!

IP: 121.235.138.*   [72]张星元   2009-5-2 08:55
武老师:您是否能把博文“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游走”推荐给微生物学圈子或生物科学圈子?
IP: 124.16.134.*   [71]王桂颖   2009-4-22 08:36
武老师,您好!我是中科院电子所的王桂颖。记得06年中国SCI论文7.1万有76%发表于国外,您有07SCI收录中国论文9.48万(或内地8.91万)发表于国外的%数据吗?在写一个内部报告想引用一下。非常感谢!
IP: 61.175.228.*   [70]牛振江   2009-4-13 14:15
武老师您好,
我不时到这里看您的博客,您中外、古今、文理皆通,每次都有不少的收获。最近我无意中看到了诺贝尔奖得主霍夫曼的一首诗,一点没看懂。不知这首诗有没有中译版?如果没有能不能请您翻译出来?我很想看看这位化学大师是怎么用艺术的形式来表述“为什么无序随时间增加”的。叨扰了,多谢了!

WHY DOES DISORDER INCREASE
IN THE SAME DIRECTION OF TIME
AS THAT IN WHICH THE UNIVERSE EXPANDS*

It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looking down the blouse
of the girl painting the boat, tracing
in a second the curve, wanting
to slip a hand between cotton
and her warm skin.

Or seeing a glint of sun
off the window opening across
the bay, calculating the speed
with which the reflection
skims across water.

The girl runs her hand
through her hair, the immemorial
action, this time arrested
as she spots the hummingbird
taking its hovering time
to sample each larkspur blossom.

Or the oil storage tanks
across the water, seeing
them ignite,
silently, the shrapnel
already on its way here.

*See S. Hawking, New Scientist, July 9, 1987, p. 46.
博主回复:我争取吧。
IP: 202.113.12.*   [69]杨正瓴   2009-3-17 14:10
尊敬的武老师:您好!
我有一个糟糕的问题向您请教。请看: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20722

耽误您时间了。请赐教!
愿意被您狠骂!谢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8: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