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fei 民间科学家@中国 scientist@world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82.32.95.*   [61]姜道奎   2011-11-9 22:31
老师您好,打扰您一些时间请您给填下这个问卷好么,问卷地址,谢谢你。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0824&do=blog&id=506030
IP: 72.93.83.*   [60]何毓琦   2011-11-3 01:26
Many thanks for your well wishes. Next time please do let me know if you visit east coast again. Best. YCH
IP: 130.235.191.*   [59]孙志伟   2011-9-22 18:22
给大家说一个故事。前几天去美国开会,有个做跟界面光谱(SHF?)的人做了一个邀请报告。其实,这个研究内容跟我们领域有点遥远,也不是圈子的人。不过吃饭的时候我问报告人:“ 原来在北京也有一个人做这个研究,...”, 还没等我说完,人家就说:“ Hongfei Wang,.....”, 然后一顿赞扬。。。。
看来王老师真不是盖得!
我的回复(2011-10-11 11:30):我们最近的结果还没发表。
IP: 173.48.139.*   [58]何毓琦   2011-8-16 21:26
Delioghted to hear from you.How are you? The reply mechanism on my blog pages is not working. Hence I am replying to your comment here. Hope we can get together sometime and exchange our view on the future of the US and China.
IP: 210.192.101.*   [57]宋敦江   2011-7-21 09:53
交通网络对城市群经济的影响研究
http://bbs.sciencenet.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15258&page=1#pid1236507
请多批评指正。
IP: 218.192.162.*   [56]houdongman   2011-7-5 11:03
科学家的言论跟普通人真的不一样,你们要给我们后辈做足榜样哦,嘻嘻……
IP: 111.175.208.*   [55]付世海   2011-4-30 08:06
打假的事情,不可能由一个人说了算的。你看,刘菊花,身为方舟子老婆。为什么方不吭声了。
现在是学术被政治所钳制,正如法律、司法不能独立。所以,尽管方舟子不承认,别个把他归为何柞X、司马X等,是、一种类型。他自个儿还以为感觉不错。  中国的学术高低,并没有与产业进步直接挂钩。基础研究则更受政治影响了。你看,老人家不也是要在李政道面前班门弄斧谈宇宙粒子,以显示秦始皇傲视群儒的气概。
所以,这样历史时期里,真有学问的,该埋头埋名做实事才不至于枉来世上走一遭。
IP: 61.190.85.*   [54]罗渝然   2011-4-29 05:35
Please see new blog.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3948
Thanks for your help.
IP: 61.190.85.*   [53]罗渝然   2011-4-28 15:51
学弟, 今天读你新博文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76&do=blog&id=438289), 更感到应早提交我的短文. 我还有一问题, 请告诉, 那年获得Ph.D.
谢谢你的支持.
后附件我的短文. 你可修改他.

调查报告:名博王鸿飞的学术影响力
罗渝然 (Yu-Ran Luo), luo971@ustc.edu.cn

王鸿飞博士是《科学网》的名博之一。我有兴趣了解,他的学术影响力在国际同行中,是高还是低。

目前,国内盛行按SCI论文篇数的多少评价学术水平。这类参数太粗糙。我改用研究性论文被引用次数,以及H-Index来了解王鸿飞。

在美国做完Post-Doc的青年科学家,当应聘研究型大学助理教授时,必须提交详细材料,证明自己水平与助理教授这岗位如何“MATCH”。但是,招聘小组还要查看你的H-Index。通常,你的H-Index在5以上,胜出的可能性会增加。

在做助理教授的5-6年之后,你想晋升被聘为付教授,你的H-Index超过10,成功的可能性将增加。如果你想晋升聘为正教授,你的H-Index在15以上,这对你再晋升大有帮助。
这几年,还有一说法,在你获得Ph.D.的20年后, 如果你的H-Index达20或以上, 恭贺你,进入了“学术同行中的成功人士”之一。换句话说,你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同行中,有比较明显的学术影响力。
我用这一方法,调查王鸿飞博士(Hongfei Wang,WANG HF)在国际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力。

他获得Ph.D.以有XX年
他发表了52篇科学论文。
他的论文被引用近1,300次。
他的H-Index上升到20。
从这参数看,王鸿飞博士已达到美国研究型大学正教授要求的学术水平。

王鸿飞是华人,华人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上涨,大多数华人都会高兴。
王鸿飞博士正值中年,能取得这样成绩,可喜可贺。我愿说:“王鸿飞,加油”。

也预祝更多青年科学家,关心自己的H-Index,提升华人科学家,在国际同行中的学术影响力。古人云:众人拾柴火焰高。高人辈出云集,科学复兴有望。

P.S. 有关H-Index 的详细信息, 请参阅“将H指数用于科学基金评价是可行的”。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15552.html).
我的回复(2011-4-28 21:10):老罗,是1996年。请见:http://mrdlab.iccas.ac.cn/zwb/yjry/whf.html
IP: 61.190.85.*   [52]罗渝然   2011-4-26 12:52
贤弟, 我写了一初稿. 拜托你检查其中关于你的数值. 谢谢你的合作.
==========
哪种考核评审方式更科学:论文篇数或H-Index?
罗渝然 (Yu-Ran Luo), luo971@ustc.edu.cn

知识界人士定期被考核评审, 在西方和东方都是平常事,除非你是大老板。

目前,国内盛行按SCI论文篇数的多少考核评审。你可举出N个理由,说明这参数太粗糙。

在美国做完Post-Doc的青年科学家,当应聘研究型大学助理教授时,必须提交详细材料,证明自己水平与助理教授这岗位如何“match”。但是,招聘小组还要查看你的H-Index。通常,你的H-Index在5以上,你胜出的可能性会增加。

在做助理教授的5-6年之后,你想晋升被聘为付教授,你的H-Index超过10,你成功的可能性将增加。如果你想晋升聘为正教授,你的H-Index在15以上,这对你再晋升大有帮助。
这几年,还有一说法,在你获得Ph.D.的20年后, 如果你的H-Index达20或以上, 恭贺你,你进入了“科学界成功人士”之一。这表明,你在某一学科领域,有比较明显的学术影响力。
举一具体例子。王鸿飞是《科学网》的名博之一。我主动调查了王鸿飞博士的学术影响力。他发表了50篇科学论文(篇数远比许多国内教授要低!),但被引用大约1,300次,他的H-Index刚上升到20。这标志,王鸿飞博士已达到美国研究型大学正教授要求的学术水平。王鸿飞是华人,华人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上涨,大多数华人都会高兴。

预祝更多青年科学家,关心自己的H-Index,提升华人科学家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P.S. 有关H-Index 的详细信息, 请参阅“将H指数用于科学基金评价是可行的”。
(http://www.sciencenet.cn/htmlnews/2009/1/215552.html).
IP: 61.190.85.*   [51]罗渝然   2011-4-26 09:38
贤弟, 有一件事想与你协商。
我拟写一短文, 强调采用2005年出现的H-Index, 评价某人的学术影响力, 远比用论文篇数更科学。
昨天你告诉, 你的H-Index刚超20. 恭喜你, 你提前近入“科学界成功人士”之列。美国科学界流传,在Ph.D. 之后, 他的H-Index达20或以上, 才获此荣誉。
故,我想把你当具体事例,说明王鸿飞博士的论文仅XX篇,就被引用XXX次(> 800,你言过), 而H-Index达20+.
从这些参数, 我们判定, 现年XX岁的王鸿飞博士, 已属国际科学界的成功人士之一, 已达美国研究型大学正教授的学术水平。
如果你支持我的构想, 盼用e-mail送一简历, 以及list of publications. 因为,我查阅Web of Science. 科大的Lib 仅买了1990年后的阅读权. 在Web of Science中,有N个“WANG HF”。我无法区分那个WANG HF才是你。 在百度上, 也有N个“王鸿飞”。 你姓名三个字,广受人喜爱,引起我混淆。
谢谢你的理解。提前感谢你的支持。
罗渝然 (011-86-551-360-3857)
luo971@ustc.edu.cn
我的回复(2011-4-26 09:55):老罗,算了吧。现在H-index也注水很厉害,早过时了。国内不少人合作和发表了了很多文章,H-index也嗖嗖往上涨。人家300篇文章的人,引用次数2500,H-index是28;俺50篇文章引用差不多1300次,H-index是20,怎么比?最近那几个科大的5个世界排名前100的材料学家,有两个还是没有终生职的助理教授,是另外两个的研究生,一起发表了很多文章而已。我还有一个中学校友,80年代末时候做超导,很多第一作者文章高引用,现在引用总数超过15000次,结果连助理教授位子都没有找到。
IP: 60.18.77.*   [50]a418361169   2011-3-4 13:22
知道木炭具有吸水,易潮的特性,应用到农田与土壤混合应该有另一种效果,应对干旱,木炭也许能吸收来庄家所需要的水分
IP: 166.111.243.*   [49]高星   2011-3-1 19:07
王老师,何时能写些关于爱情方面的文章啊,作为能在学术上玩的好的过来人,在这方面应该也有深刻的体会和见解,最近碰到别人还有自己觉得这方面的问题可能真的挺难处理的,所以真想读读王老师这方面的文章,呵呵。
IP: 60.18.121.*   [48]a418361169   2011-2-23 10:11
关于地球为什么有吸引力的设想
1,:不知道原子里还有什么物质,我原来以为是地球大的磁场吸在引小的磁场,但是对于怎样形成的磁场非常疑惑,后来在想如果把铁的周围形成了磁场之后的重量会不会增加,我想是不可能的,所以也许是地球形成的磁场的物质比较全面,吸引所有的物质,而磁铁形成的磁场物质比较片面吧,觉得原子里面还是有什么别的物质,

2:关于电与电的吸引也被自己给否决了。(但是现在有了新解释,引,两根平行导线中通以同向电流,为何会相互吸引?)现在只需要证明磁场就是电场,或者证明在原子的周围也形成磁场,那么为什么地球会有万有引力的问题就可以理解了。


3:我想是因为地球原子中的电流与周围物质中的电流同向的原因吧

请看一个实验
通同向电流两条直导线相互吸引,通反向电流两条直导线相互排斥.
    设两导线中都通以向上的同向电流,如图所示.根据安培定则,导线a中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在其右侧都垂直纸面向内.这个磁场对通电导线b的作用力Fab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可判知,在纸面内向左.
    同理,导线b中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在其左侧都垂直纸面向外,它对导线a的作用力Fba的方向在纸面内向右.结果,两导线互相吸引.
                  
    若其中b导线的电流反向(即两导线中通以反向电流),则a导线的右边垂直纸面向内的磁场对b导线的作用力Fab的方向在纸面内向右;同理b导线的左边垂直纸面向内的磁场对a导线的作用力Fba的方向在纸面内向左.结果,两导线互相排斥,如上图所示.
IP: 60.18.121.*   [47]a418361169   2011-2-23 10:09
山脉形成新证据,凝华现象。
反对书本上说山脉是挤压,地壳运动原理以前大家都认为是由地壳挤压运动而形成,但是经过我对谷歌地球的观察,我并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山脉的形成是不是凝华现象形成的,看谷歌地球的山脉很像凝华的窗花!!
如果你也有这种嗜好,大家可以一起研究,说不定会对地球的起源寻找到证据,做出一大贡献。

还有从谷歌地球上看经过我认真的观察,为何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看上去很像女人的生殖器,很奇怪??

下面给大家来两张我截图下来的图片,大家可以认真的观察,如果大家看地形会更明显的。

我认为这是一种地球起源形成的一点新证据,可能会对地球研究有新突破,能够更快解答我们的疑惑宇宙中的奥秘做到贡献。

给大家一个贴吧的我截图的图片链接大家一起研究
http://tieba.baidu.com/i/149763724/p/86160876
IP: 211.142.219.*   [46]刘璐   2011-2-18 15:50
元宵节都过去了
IP: 117.39.111.*   [45]乔浩杰   2011-2-4 19:22
新年快乐 万事如意
我的回复(2011-2-4 23:27):谢谢!新年好!
IP: 119.56.91.*   [44]huayuwujie   2011-1-30 22:48
新年快樂!
我的回复(2011-2-1 23:31):谢谢!新年快乐!
IP: 96.224.42.*   [43]曹聪   2011-1-21 08:24
太复杂了!
IP: 59.174.94.*   [42]丛远新   2011-1-19 22:08
额,我眼神太差了,四只眼都没看到已在您左下方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5 0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