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ing18771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bing187717

博文

查尔斯·佩罗(Charles Perrow)的安全观点

已有 8675 次阅读 2018-5-30 15:2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查尔斯·佩罗(Charles Perrow)的安全观点

 

王秉|文

(中南大学 安全理论创新与促进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3

 

查尔斯·佩罗(Charles Perrow)之前是一位耶鲁大学的组织社会学家,因其对正常事故的看法而闻名于世。早在1984年,他就发表了一本很有影响的专著《高风险技术与“正常事故”(Normal Accidents: Living With High-Risk Technologies)》。2007年,他又推出一本专著《下一场灾难:如何减轻自然灾害、工业事故与恐怖袭击的影响(The Next Catastrophe: Reducing Our Vulnerabilities to Natural, Industrial, and Terrorist Disaste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该书被美国图书馆学会《选择》杂志列为“2007年杰出学术著作”之一。他的这2本书都非常经典,影响力极大。例如,Amherst CollegeJan E. Dizard教授这样有趣地评论他的第二本书“这不是一本在漫长的一天结束时要读的书:你将睡不好觉(This is not a book to read at the end of a long day: you won’t sleep well)”。

这里,根据他的这2本著作,仅收集罗列一些查尔斯·佩罗(Charles Perrow)的核心安全观点(备注:以下罗列的理论,特别是理论的名称是笔者自己命名与总结归纳的,不妥之处请指正),供大家参阅。

1“正常事故”理论:高技术系统内,有些事故是无法避免的,这类事故将是“正常事故”。由于高技术系统各个组元之间的互作用极其复杂,且设计来保障安全的东西其自身也会出现故障(例如:。和乘客的人身安全,但气囊猛地崩出来也打死过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技术复杂系统出事故的概率会比人们原先估计的要高得多,有些事故是无法避免的,这类事故将是“正常事故”,而不是什么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的事故。因此,要学会与高风险技术系统共存。

2事故灾难的脆弱性致因理论:在事故灾难面前的脆弱性根源于3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即“能量集中”、“人口集中”与“经济政治力量的集中”。他分析说,美国在事故灾难面前的脆弱性根源于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一是“能量集中”,比如大坝里储存的水,易燃、易爆、有毒物质的集中仓储;二是“人口集中”,尤其是在能量集中场所的附近聚集着大量人口是很危险的;三是“经济政治力量的集中”,关键基础设施(如电信)往往掌握在几家大公司手里,集聚在一些相互密切联系的节点上(例如航空枢纽城市)。此外,笔者本人认为,“经济政治力量的集中”的另一个安全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安全保障资源分配不均衡,这也是导致事故灾难或使事故灾难后果严重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3“缩小目标”安全方案论:不应只强调保护“目标”,有效的安全方案之一应是“缩小目标”。我们不应只强调“保护目标”,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缩小目标”,让目标分散化、多元化,并建设后备设施(如减少处于风险中的人口密度与数量,同时降低给我们造成威胁的那些设施的密集程度),否则,几乎不可避免的灾害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不可设想。例如,减小“目标”的规模,可减少对恐怖分子的“吸引力”,从而减小恐怖事故的严重性。

4事故灾难的主要原因包括自然的(主要指自然灾害)、组织的(主要指工业事故)和蓄意的(主要指恐怖事故)3方面,防控事故灾难的关键在于分散或转移“安全风险”。他关注3个事故灾难的原因——自然的、组织的和蓄意的——并表明我们最大的希望在于对高危人群、公司权力和关键基础设施(如电能、计算机系统、化学和食品工业)的分散。

5防灾减灾的指导思想要从“抗击所有风险源”转变到减低“所有对象(指灾害、事故、袭击的受损对象)”的酿灾潜势上来。简言之,将以前针对“所有危险”所作的安全计划与准备工作调整为针对“所有目标”。笔者认为,该观点的深层内涵是:我们应以维持系统安全为终极目标,针对受保护系统设计面向系统整体安全的系统化安全管理方案,并非是针对“所有危险”,这样会造成安全措施重复或相互矛盾等问题。

6就总体危险性而言,自然灾害、工业事故与恐怖袭击三者的危险性依次降低。他认为,美国联邦政府夸大了恐怖袭击的危险性,客观地说,第一位的威胁是自然灾害,其次是工业事故,最后才是恐怖袭击。


主要参考资料:武夷山书评:灾害难以避免,如何减灾,发表于《科学时报》2008515日。也可阅读武夷山老师的科学网相关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1116498.html

上一篇:给安全科学思辨研究设置障碍就是阻碍安全科学的未来发展
下一篇:向实践界推介“循证安全管理(EBS)方法”的一点努力
收藏 IP: 110.53.160.*| 热度|

1 陈蕴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