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旅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wang11 将公益创业创新坚持到底!

博文

湖南大学以公益创业教育为重要抓手 努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门户网

已有 3340 次阅读 2008-12-17 14:54 |个人分类:未分类

湖南大学以公益创业教育为重要抓手 努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部门户网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19/info1223888493319419.htm

 




       湖南大学以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发展目标,提出了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新创业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学生各类公益创业活动成绩显著,实现了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双重提高。





  一是加强公益创业教育研究工作的探索和努力,为公益创业事业奠定理论基础。成立国内首家公益创业研究机构“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慈善基金组织等非赢利组织、“行动研究”理论与产学研、公益慈善一体化以及创业及其集群研究。逐步建立以滴水恩集群项目为依托,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公益助学+就业+创业”基于集群的产学研与公益一体化的创业教育新模式。




  二是积极组织并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促进校内外对公益创业的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学校设立40多个滴水恩SIT(StudentsInnovationTraining)项目,数十名院长、处长和博士生导师参与了滴水恩公益创业项目集群。学校组织召开湖南大学首届公益创业论坛,定期举办公益创业大讲堂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和企业家为广大学生宣讲公益创业的理念;研究中心受邀请参加民政部专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颁奖典礼以及在人民大学举行的民政部“慈善大讲堂”活动启动仪式暨首场活动;受邀参加由福特基金会和中国人民大学等举行的2008年度民间组织问责国际会议等。



  三是积极发动学生志愿者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类活动,增进学生对公益创业,奉献爱心的参与意识。学校积极组织学生投身暑期教育、贫困、环境、残障、医疗卫生、妇女儿童、文化、社会道德等众多领域的公益类社会实践活动;先后参加团中央中国光华基金会主办的“诺基亚青年创意?创业计划大赛”、联想公益创投大赛、“益暖中华”——谷歌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等活动。2008年5月,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学校部分师生以志愿者的形式,迅速反应,17小时开通“四川地震寻亲友网”,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开展信息救灾,得到教育部李卫红副部长以及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的高度评价。



  四是建立健全公益创业集群,形成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公益创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内首家公益类创业孵化公司宣告成立,相应的学生公益创业扶持基金逐步落实到位;学生自觉创建滴水恩大学生公益创业社团、滴水恩慈善公益论坛(
http://bbs.pcworld.com.cn)及中国公益创业网(http://www.sociale.com.cn)等非营利性公益组织,创办销售电脑的滴水恩科技、滴水恩信息服务中心等服务学生的盈利型创业项目,和湖南公共频道的“千名义工善行善为”活动等志愿公益活动等。




  近年来,由于学校公益创业教育的稳步推进,学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类活动积极,各项成绩斐然:由中国青年联合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等联合举办的首届“YESPLAN—诺基亚青年创意?创业大赛”的决赛中,湖南大学“滴水恩公益基金会项目”获得金奖,湖南大学参赛学生作为唯一学生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发言。学校也同获团中央和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授予的“创业教育示范高校”称号;2008年5月,google公司公布了“益暖中华——谷歌杯第一届中国大学生公益创意大赛”决赛优胜项目名单,学校共有2个公益创业项目获得资助;其中“爱心棉被”活动为地震灾民送去了大批的棉被。2008年6月,“滴水恩大学公益创业孵化有限公司”创业项目在第三届湖南省“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从129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并于2008年7月入围第六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复赛。2008年8月,长沙滴水恩创业孵化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学校设立众悦?滴水恩创业基金(100万)。




转自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19/info1223888493319419.ht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262-206771.html

上一篇:湖南大学滴水恩爱心寄卖店简介--BY 沈同学
下一篇:胡适与金钱:资助学子是“获利最多的一种投资”--文摘周报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