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雷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ewniu

博文

从宏观角度分析经济框架

已有 14845 次阅读 2020-11-24 20:5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打开各类媒体,大多介绍财经新闻、科技发展、经济政策、经济预测等等事项,对于经济发展多着眼于微观、中观的经济世界。对于大宏观,多是金融数据、经济增长率等等,缺少对宏观框架性内容的剖析。

       经济的宏观框架是什么样子的?高层建筑物有框架结构,大型生物体也有框架(脊椎、昆虫外骨骼)。通过类比,很自然认为经济体系也应存在相应的框架。

       如何理解认识框架?各有各的想法,甚至有人也会认为不存在一个框架。我们不做详细讨论,只是说一说理论上的东西——可能的框架。下面的介绍并不新鲜,只是从旧内容中挖掘出新东西。

      本文认为市场经济是大而复杂的系统,为了使系统高效运行,则需要一些框架性的东西来支撑,比如经济方面的大量法律法规。框架突破了一些障碍,比如全国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则改变了一些成本和收益。

      通过“框架”概念,把经济领域中的一些内容与系统理论中的内容建立对应,有利于理解和体会经济现象。

      在讨论之前,还需要从基本事实说起。无论怎么讨论,市场中总存在一个基本的事实——生产和消费的平衡。而随着技术发展,生产能力扩大,而人作为个体,消费能力却不会无限扩大。一个人一天24小时,吃3顿饭,每天消耗的能量基本固定。就算加上车子和房子,消耗同样会渐渐固定。一些发达国家经济停滞、发展很慢,想必就是如此原因。当人口不增长,消费也无法增长,经济自然难以增长。

       如何维持生产与消费的平衡?有两个办法,一个是量的增加,另一个是质的提升。过去吃一个馒头,现在吃两个;过去吃一两肉,现在吃一斤祸害一斤;过去一年旅游一次,现在旅游两次;过去家里一台车,现在两台车。质的提升也很容易理解,比如说自行车换轿车;国内旅行改为国外旅游;普通食品改为高档食品;普通货物变成高档货物。

       量的变化还好处理,看得到、摸得着。如何“增量”?人一天只有24小时,一顿也只能吃那么多饭。当然还是有一些可以提升。高铁让人们更加方便旅游,原来一年两次,现在就可以实现一年三次、四次。房子过去面积小,现在面积变大。面积变大就需要大量家具、家电等等。这同样增加了消费能力。增量往往比较困难。

       在国力的比较中,人口数量和国土面积常常被拿来做比较,“量”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设施(铁公基)有助于“量”方面的增加。基础设施破除大量障碍,且带来一系列优势,“要想富先修路”应该是一个正确做法。基础设施突破了一些障碍,“量”无形中增加了。

       基础设施可认为是一类经济发展的框架和支撑。虽然基础设施也属于经济的一部分,但不可否认基础设施的作用。

       量的变化很容易觉察到,而质的变化往往会有一些麻烦。“品质”涉及的因素太多,也不易被发现。人们希望买高质量的东西,但又担心被厂家欺骗,又担心被假冒伪劣欺骗。欺骗涉及到知识产权问题,涉及到质量是否合格问题,涉及到广告欺诈问题。如果人们无法通过简单手段购买到高质量的产品,或者购买到的高质量产品有一些障碍。这必然阻碍人们的消费欲望,不利于经济运行。因此,对造假者、违规违法者严格执法、严厉惩罚是必须的。

       经济框架之一是“保证‘市场信息’”能够正确释放和使用。

       最近几年,关于滥用市场地位的讨论多了起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一些大公司利用掌握的数据和流量入口,开始收过路费、收集客户数据或者做一些非市场的行为。人们不得不考虑一些问题。

       经济框架之一是“保证市场竞争机制”能够发挥有效作用。

       肯定还有其它经济框架,比如保证技术发展的法律,金融系统等等。当市场中出现问题,常常有两种观点。一些人认为全靠市场不行,经济发展还是要靠非市场因素;另一些人认为“不是市场不行,而是因为一直没有好好按市场规律办事”。

     比如,市场竞争就保证了企业创新,可是假冒伪劣导致“创新成本”太大,一些企业承受不起;一些企业滥用垄断地位,实际也是破坏市场环境。

      市场是一个平台,必须有人维护这个平台。市场不能简单等同于某个具体的市场,比如蔬菜批发市场、金融市场、大商场等等。市场是一个平台,一个有着规则的平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346-1259719.html

上一篇:人的本质是一切关系的总和
下一篇:金融与科技的角力
收藏 IP: 123.123.25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2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