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水.熵.复杂性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w 张学文的文章,涉及气象、水分、熵、统计、复杂性、一般科学等

博文

地州气象机构--新疆气象手册(55)第3篇第11章第4-7节

已有 2053 次阅读 2020-4-7 10:25 |个人分类:新疆气象手册|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州气象机构--新疆气象手册(55)第3篇第11章第4-7节

 2020 04 07

《新疆气象手册》一书(2006,气象出版社)的序,前言 ,提要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08089.html  

此手册的总目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08203.html

11 各地、州、市的气象局

4 昌吉气象

41 昌吉回族自治州概况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东北与蒙古国交界,总面积9.39×104km2

昌吉州是以回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全州有回、汉、维吾尔、哈萨克等36个民族,总人口160.08×104。全州辖53市。境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的24个团场,以及乌鲁木齐石化总厂、准东石油基地、玛纳斯电厂等一批中央、自治区所属企事业单位。

昌吉州集山地草原森林平原大漠为一体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南部山区雪山巍峨,森林茂密;中部平原棉海千里;北部大漠粗犷神奇,雅丹地貌奇形怪状。

昌吉州北庭大都护遗址、回鹘寺、康家石门子岩画、四道沟原始村落遗址,都是闻名全国的文物保护单位。昌吉州北部的将军戈壁,素有化石宝库之称,这里分布着世界罕见的硅化木群和恐龙遗址。昌吉岩画数量之多,内容之丰,技法之精都为全国之最。

42 气候概况

昌吉州属中温带区,为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由于地形影响,东冷西热、南冷北热,由南向北气候差异较大,南部具有明显的山区气候特征,夏季降水充沛;北部呈现沙漠性气候特征。昌吉市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700h,太阳年辐射总量为5489 MJ/m2;热量条件也较为充足,年≥10℃积温为3450·d,其中年平均气温6.8℃,1月份平均气温为−15.6℃,7月份平均气温为24.5℃;年平均降水量为190mm,夏季降水量明显多于冬季;年无霜期为160190d

43 昌吉州气象局

昌吉曾于1938年设立农业测侯所,1953年建立昌吉气象站。

气象局始终坚持把公益服务决策服务放在首位,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在监测预报大风、寒潮、高温等灾害性天气及人工影响天气等服务领域中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1年荣获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气象局面向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环境评价、气候评价、12121电话气象服务、手机气象短信服务、气象资料服务、雷电灾害防御、气象器材及鉴定服务、电视声像气象服务、气球广告、布标制作等项目。天池气象站依托位于天池风景区的优势,开展旅游气象服务。

2001年昌吉州气象局荣获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002年昌吉州气象系统荣获自治区级文明行业称号。

随着大气监测自动站、新一代天气雷达标校站等项目建设,昌吉州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取得新的进展。

 

昌吉回族自治州气象局台站迁移一览表

台站名

站址迁移

蔡家湖气象站

迁站1次。1966111日从米泉县北沙窝芦苇湖东岸迁往米泉县蔡家湖气象站。

米泉市气象局

迁站1次。1966111日,站址迁至县城西郊。

吉木萨尔县气象局

迁站1次。1965812日,迁移后观测场在原场址的SE25m

奇台县气象局

迁站2次。195710月从原机场向南迁移183m197210月又向西北偏北迁移295m

木垒县气象局

迁站1次。1984920日,将观测场向北搬迁27m,其高度不变

 

5 石河子气象

51 石河子市概况

石河子垦区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全垦区面积7529km2,地形由南向北依次为天山山区、山前丘陵区、山前倾斜平原、洪水冲积平原、风成沙漠区。石河子市位于垦区中部,行政区域460km2

垦区平均海拔300500m左右,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炎热,年平均气温7.5℃~8.2℃,日照23182732h,无霜期147191d,年降雨量180270mm。境内有玛纳斯河、宁家河、金沟河、大南沟河、巴音沟河等五条河流,河水年径流量15.3×108m3,建有大中小型水库11座,蓄水总量4.33×108m3

垦区水草丰美,林网密布,野生动植物繁多:飞禽有鹰、雁、野鸭、天鹅、喜鹊等20多种。野生牧草有62314567种,其中可药用者有麻黄、地黄、黄芪、益母草、仙鹤草、薄荷、荆芥、防风、甘草、枸杞、柴胡等140种。北部沙漠区蕴藏有石油,南山有煤矿。

石河子已形成“以大型农牧团场为依托以自治区直辖市石河子市为中心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建商服综合经营工农结合城乡结合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经济联合体。石河子市是全国“卫生城市”、“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自治区“文明城市”、“园林城市”;是联合国“人居环境改善良好城市”;是中国“屯垦戍边”的成功典范。石河子市被誉为“戈壁明珠”,旅游景点有:周总理纪念碑、人民公园、北湖、沙漠公园、南山风景区、西城蟠桃园、王震将军雕像、军垦博物馆、军垦第一犁、军垦第一楼、军垦第一井、音乐喷泉、艾青诗歌馆等。

52 石河子气象局

石河子气象局始建于1976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和石河子市人民政府多重领导的工作部门也是石河子垦区气象工作的主管部门20003月,为发展兵团地方融合型气象事业,新成立的农八师气象局并靠石河子气象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并对农八师所属气象站履行气象行业管理职能。是一个集国家气象、地方气象、兵团气象于一体的融合型地区气象局。

石河子气象局下属四个基层站,8个团场气象站。分别在市农科院、乌兰乌苏镇、炮台镇、西古城;农八师的1411351361421441471487个团场和石河子北泉镇。

建局以来,石河子气象局广大职工发扬“准确及时、优质服务、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石河子气象精神,为垦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20023月,石河子气象局被中央文明办、国务院纠风办命名为“全国文明创建示范点”称号。

 

 石河子市气象局台站迁移一览表

台站名站址迁移炮台气象站迁站3次。分别于1957年、1965年和1978年5月30日迁移莫索湾气象站迁站2次。其中,于1972年10月12日由农八师新二农场迁至150团团部


 

6 克拉玛依气象

61 克拉玛依市概况

克拉玛依是维吾尔语“黑油”的音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缘,加依尔山东麓,东濒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克拉玛依市下设4个区,总面积9500km2,人口30.4×104

大部分地貌为荒原戈壁,海拔高度270500m之间。境内最高峰为独山子山,海拔高度为1283m。在市区东南面的综合农业开发区及共青镇、五五新镇、三平镇、乌尔禾、小拐等地已开垦为绿洲。

克拉玛依市土地资源丰富,总面积1089万亩,已利用的193万亩,可开垦荒地243万亩,规划开垦80万亩,实际开发27万亩。引水工程为大农业的开发及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境内主要有白杨河、克拉苏河、达尔布图河,均为季节性河流,年平均径流量约3.63×108m3

克拉玛依旅游资源丰富:魔鬼城(亦称“风城”)是浓缩雅丹地貌特征的典型地质奇观;黑油山山上有多处石油泉向地面溢出石油,由于油和沙土的常年重叠,凝结成了一个整体的沥青山丘;白杨河大峡谷谷底野树繁茂,并有设施齐全的度假村,有赛马、摔跤、叼羊等民族风情表演以及水上漂流等项目。

独山子旅游区素有天山旅游“桥头堡”之美誉。这里有气势恢弘的石油化工工业;地壳奇观泥火山;青山绿水环抱的乔尔玛;常年冰雪皑皑、景色秀美的冰达坂“玉西格勒”。

2004年,克拉玛依市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并成为首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克拉玛依新建机场于2005年投入使用,为国内外旅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62 气候概况

克拉玛依市位于中纬度内陆地区,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特点是:① 10℃积温(热量)在北疆最多;② 干燥少雨,积雪薄,降水量少;③ 大风多(多西北风);④ 春、秋时间短,冬、夏温差大。累年平均气温8.6℃。最热月与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之差为43.37月为最热月月平均气温为27.91月为最冷月月平均气温为−15.4;年平均降水量105.7mm;无霜期平均为190d;年平均日照时数2694.0h

63 克拉玛依市气象局

克拉玛依气象事业是在石油勘探开发建设初期为石油工业的发展而创建的1956121日建站。多年来,气象工作始终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石油生产安全作为工作重点,始终坚持把公益服务、决策服务放在首位。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防灾减灾、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克拉玛依气象局以石油专业气象台为中心、下辖8个气象观测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气象行业管理模式;建立了集石油农业林业民航等多项气象服务的保障体系;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建设,加快了业务现代化的进程。

主动积极地拓宽气象服务领域:及时把握机场迁建的机遇,将气象业务拓展到民航领域,承担起机场气象保障工作;抓住农业大开发机遇,促成农业气象实验站建设;根据克拉玛依林纸基地的建设需要,增加林业气象和林业防火的气象服务项目。

积极开展电视天气预报、“121”电话、气象资料、气象短信、气球广告等形式多样的气象科技专项服务。

2000年获自治区级文明单位服务示范窗口称号,2001年获中国气象局重大气象服务先进集体。

 

克拉玛依市气象局台站迁移一览表

台站名

站址迁移

克拉玛依市气象站

迁站4次。其中,1956121日建站于克拉玛依市天山103幢,1957121日迁往克拉玛依市北郊现电大,196961日迁往克拉玛依市老防风林现塔河路117号,199311日迁往克拉玛依区银河路77

 

7 塔城气象

71 塔城地区概况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中部。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

塔城是一个边境地区,辖52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属的奎屯市位于地区东部,区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八、九、十师所属的36个农垦团场。

塔城地区总面积10.45×104km2。地区西北部是西准噶尔山地和塔额盆地,南部为北天山山地,中东部是准噶尔盆地。

塔城地区具有独特的草原与绿洲相融合的复合文化,旅游景观极为丰富。景点有:裕民县的巴尔达库古岩画群、塔斯提风景区、野巴旦杏自然保护区、小白杨哨所等;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蒙王府、松树沟、绿坪、阿尔格勒特气泉等;乌苏市的泥火山群、甘家湖梭梭林自然保护区、南山温泉、九莲泉等;沙湾县的热水泉子(温泉山庄)、鹿角湾、瀚海柳浪、千泉湖等;额敏县的玛依塔斯、阿克苏水库等;托里县的苏拉夏山谷、老风口果子沟、沙孜草原旅游风景区、野玫瑰谷、白杨河森林公园、孔繁森纪念碑等;塔城市的伟人山观景点、快活林风景旅游区、垂钓公园、巴克图口岸等。

72 气候概况

塔城地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气候特点是:① 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冬暖夏凉,热量不足;② 平原地区乌苏、沙湾热量较丰富;③ 全疆闻名的托里老风口,多大风,一次大风最长持续时间可达14d,最大风速超过40m/s

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降水量地区间分布不均匀,年季变率大。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643℃,极端最低气温为−35℃~−43℃。塔城盆地年均降水量为250300mm,乌苏、沙湾、和布克赛尔3县(市)所处的准噶尔盆地及和布克谷地年均降水量为130190mm。全地区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5652MJ/m2,日照时数28003000h,无霜期130190d

73 塔城地区气象局

最早的塔城农场测侯所于19395月设立。塔城建气象站是1953年,19743月成立塔城地区行署气象局。2004年,塔城地区气象局下辖五县二市气象局,2个基准站、2个基本站、3个一般站和1个生态监测站(地方站)。塔城局坚持把气象服务放在首位,重大灾害性天气、关键性、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能力显著提高。2004年塔城市举办伊犁州第14届阿肯弹唱会,由于气象服务准确及时,得到地、市政府及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和表彰;同年主动调用卫星遥感监测火情图,为消防、灭火工作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气象保障;2004年人工增雨使当地旱情得到缓解;围绕地区“畜牧粮食棉花红花区域特色经济”五大支柱产业加强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全区气象部门开展了畜牧小麦棉花甜菜红花打瓜番茄等系列化气象服务工作;紧密结合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专项气象服务工作,2000年建成“老风口生态环境监测站”、2003年底建成老风口风电场70m梯度测风项目,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利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保证了基础业务稳定、可靠运转。19982004年,全地区连续七年消灭了各类业务重大差错2004年,全地区共通过53个百班无错、1250班无错。2004年,塔城地区气象局自筹资金3万元,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投入力度,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为业务现代化建设和地区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动力。

2004年塔城地区气象部门建成自治区级文明行业和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

 

塔城地区气象局台站迁移一览表

台站名

站址迁移

塔城地区气象局

未迁站。1980111日观测场向东迁移27m

裕民县气象局

裕民站于1960年9月1日由原址察汉托海牧场迁移到现址:裕民县哈拉布拉路337号。

托里县气象局

迁站1次。于1980年1月1日由原址托里县西南两公里处迁移到现址:托里县文化路西郊。

乌苏县气象局

乌苏站于1956年10月31日迁入现址:乌苏市友好路035号。(原址不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4-1227220.html

上一篇:地州气象机构--新疆气象手册(54)第3篇第11章第1-3节
下一篇:点子:为智能门另外加个智能口
收藏 IP: 110.152.220.*| 热度|

1 檀成龙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