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析当前席卷中国社会的争论

已有 9100 次阅读 2017-3-22 08:50 |个人分类:社会评论|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权力, 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 资本, 计划经济

吕乃基

所谓“当前席卷中国社会的争论”,笔者暂不确切描述其内涵与外延,相信都清楚其所指,乃至都或多或少参与其间。

近代以降,除了战争年代,中国社会从未有过如今日这般左右分野,范围上如此之大,程度上对立如此之深。

1949年后在大鸣大放中曾有对立,但双方的人数、影响和具有的“势”完全不成比例,一方在权力的淫威下迅速溃败。文革期间有对立,更像是一团乱麻,所谓“乱了敌人”。1978年后有过对立,表现为“歌德”还是“缺德”,反精神污染,反资产阶级自由化。遗憾的是,在事态的演进中,争论的双方失去了彼此妥协的时机。1989年后,左右之间的钟摆明显左摆。南方讲话之后,双方不再纠缠意识形态争论,埋头于各自的致富之路。

然而,由于争论只是被搁置,并没有从深层得到阐明而走向一致,从而为在条件适宜时的再次发作埋下了伏笔。

时钟已指向21世纪10’年代,时代的变化为双方的争论和对峙加入了新的内容和影响因素。新的内容是加上了限定词“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最大的影响因素是全球化。

关于眼下争论的实质,大多认为是往日中西文化之争的延续,实际上大多与此无关。

有人把这样的争论归结为“毛邓之争”,在某种程度上看是有道理的。由此着手,或许有助于揭示眼下争论的真相。此处把范围缩小一些,不论毛邓二人之是非功过,仅分析二者的差异。

一、

毛自己认为一生所做的两件事,把蒋赶下海,以及发动“文化大革命”。

这两件事可以这样理解,其一,把蒋赶下海,旨在建立政权,由计划经济、合作化和公私合营取消市场经济和资本;其二,发起一次次运动,狠抓阶级斗争,以铲除来自社会与个人对新政权哪怕最细微的挑战。文革只是其中的一次,是对先前的运动都不满意而发起的最大规模,也是毛在世时的最后一次运动,其核心是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闹革命。

毛自己说的“两件事”,貌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彼此结合,环环相扣;前者是经济基础,后者是上层建筑。两件事同步施行,缺一不可。

计划经济在实践上已经失败,在理论上不可行的论证也已经足够充分。此处要强调的是,计划经济的要害不止于经济,还有更深的层面:计划人生,以及计划人心。

计划经济,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功能都在计划之中,所计划的不仅是现在炙手可热的“供给侧”,而且是“需求侧”。在需求侧,不仅是凭票供应,而且国民的所有需求,衣食住行饮食男女,以及人生道路也都在计划之中。

计划经济,必然,以及必须同时计划人生。人从生出来的第一天起就沐浴在组织的温暖之中,“光辉”照我心,组织上安排好了个人的一生,个人只是螺丝钉,可以由组织拧到这里或那里,统一规格,标准化,可替代。由此可见,计划经济所“计划”的何止是经济,而且是整个人生!正因为此,大学生和青年人的“自我设计”才会引起“组织上”的不满。

计划人生,必须进而“计划”人心,由此方能顺畅地计划人生,这就是毛发动一次次运动的原因,其极端是“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闹革命”。

其实道理很简单,要是让人人各行其是,安排自己的人生,心不往一处想,力不往一处使,又如何“计划”经济?

然而在计划经济的岁月,在组织的“温暖”之中,个人也就失去了自主行为的能力。没有怀疑,也不可怀疑,一切都是这么确定。那么创造力的基础呢?还有没有生命的力?不禁想起那只在温水中的青蛙。由于人的本性之使然,计划越是强大,被压抑在“灵魂深处”的人心往往就越是猥琐变态。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兹有一句名言:在怀疑和不确定中生活的能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无独有偶,鲁迅也有类似的一番话:危险?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察到自己生命的力。在危险中漫游,是很好的。在对人生与人心的计划中,个体也就失去了创造力,进而失去自己生命的力。

计划人生的另一个特点是,极少数最高决策层“计划”,全国99.99%以上的人实质上“被计划”,亿万人的心向着红太阳,芸芸众生的人格收敛到奇里斯玛。虽然人与人依然有差别,但差别不大,尤其是经济收入。显然今日之贫富差距已经“当惊世界殊”,然而解决的药方不是回到计划经济年代。

有些人留恋往日,其一是留恋这种乌托邦式的平均主义,其二,恐怕在相当程度上是已经失去了生命的力而留恋往日计划的“温暖”。

并不否定,即使在那样高度一致铁板一块的岁月,在个人的欲求与计划高度一致的领域,譬如两弹一星,可以有创新;即使在其他领域,也还有划破夜空的流星。然而从整体上看,在一次次的运动中,计划人心的结果必然是,削弱甚至根除创造力,削弱乃至根除生命的力。那“划破夜空的流星”,多半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计划经济是经济,计划人生是政治,计划人心则是文化,三位一体,也就是通常说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相互耦合。由于计划经济从根本上违背经济规律,计划人生与计划人心则违背社会规律,违背人性,因而这样的“耦合”一直处于混乱之中,不得不一次次搞“群众运动”,“7、8年再来一次”。在这样无休止的折腾中,实际上计划经济名存实亡,人生之路上山下乡,千万颗红心向着太阳。

此外,计划经济年代的一大特点是自我封闭,与世隔绝,这可以理解。因为一旦打开国门,资本、商品、人员和思想就会蜂拥而至,经济、人生与人心的“计划”就将受到严重冲击,甚至化为泡影。

二、

在某种意义上,改革开放可以说就是在反其道而用之,唤回市场经济和资本,以及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人生与人性的“计划”,尽管这两点未必是发起者的初衷

或许令人难以置信,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是回归文革前17年对经济的“计划”,排除毛浪漫主义和乌托邦的干扰,其标志是《乔厂长上任记》;其时,在意识形态上关于市场经济还有颇多争论。

与此同时,伤痕文学的泪水,痞子文学的解构,引进西方学术著作,类似于数百年前文艺复兴运动第一阶段的“大翻译运动”,构成了中国现代史上辉煌的一页,被称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其核心是启蒙,“人的解放”,破除对人生与人心的“计划”,也是为市场经济的到来做好准备。

刚走出文革的国人,痛定思痛,基于历史事实的教训和说理,步步推进。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思想解放运动在89年戛然而止。此时遥想当年,如同隔世。

第二阶段转向市场经济,资本重出江湖。如果说第一阶段的开放主要是引进思想,那么第二阶段主要是引进资本。然而在这一条由邓开拓的道路上存在以及发生了一系列问题。

其一,先看市场。1992年转向市场经济,并非社会内在和自发的过程,可以说几乎就是一个人的一声令下,各方面的条件并不充分。西欧在走向市场经济前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历经3、4个世纪;中国虽非必然要经历这些阶段,实际上仅继承了工业的成果,并且中断了启蒙,关键是并没有确立基于个人本位的市场经济的规则,而限定词“社会主义”则为权力的话语权和权力对市场的干预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从08年的救市到2015年的股灾,太多的事例显示权力的僭越与错位

再看资本。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是如皮凯蒂所揭示的资本获得了更多利益,而且在权力的怂恿进而调动之下,整个社会过度资本化,一切都折合成资本,标价出售。重灾区是教育、医疗和房地产等直接关系到民生的领域,“新三座大山”。由于内需乏力,经济增长过多依赖投资拉动,这就给资本套利以更多机会与空间。

不仅是钱的多少,而且关系到个人的价值判断。国家层面的GDP主义,在社会和个人就是金钱至上,高校甚至以校友的身家几何为荣和排位,社会风气堕落。社会发展不能没有资本,不能任由资本。

权力方没有做好准备如何与资本相处。转向市场经济后,“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中有相当比例靠权钱交易,靠双轨制之间的穿梭往来。由权钱交易、权钱勾结到权钱合一,利益集团已经形成并固化。民生则边缘化。权钱合一换一种说法,就是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中的普罗大众,在那些本来受计划经济年代教育影响较深者,那些因思想解放戛然而止而不知所措处于懵懂状态时,一些有权力者和先知先觉者率先开始设计自己的人生。在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中,既有靠勤劳、创新和敢冒风险者,也有以权谋私和假冒伪劣致富。后两种人在没有规则的市场中游刃有余。各色人等所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以及投入产出比不一样,贫富悬殊,社会不公逐步积累、蔓延、加深和固化。

其二,计划经济需要同时计划人生,计划人心;在转向市场经济之时,需要破解的也不仅是经济层面,而且要破解多年来对人生和人心的“计划”。社会在自由、民主、平等、公正、法治和契约关系之上的自组织,依法治国,负面清单,法无禁止皆可行;从而恢复社会生活所固有的不确定性,以提供个人创造力的土壤,以及培育和倡导个人的生命的力。

在开放的道路上,1992年后以招商引资取代80年代引进学术思想,然而在引进资本、项目和先进技术的同时,必然同时引进经济学理论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其中包含有科学精神、科学理性、技术理性,在由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科技到文化由下而上的推进中,在“杜拉拉”升职的阶梯上,不可避免会遇到普适价值。

同时,市场经济生来与个人本位捆绑在一起。利益,最终追溯到个人。当然现代依然还有家庭企业,家族集团,但必须在血缘之上设置契约的牢笼。君不见,有多少家庭因利益而各奔东西,家族集团最终诉诸公堂。至于集体利益、公众利益,公共草地,如果没有相应的契约安排,必然被有权有势者窃取。

然而实际情况是,权力机构在相当程度上依然保留了对人生与人性的计划与控制,近年来尤甚。一方面,“不得”、“不可”,乃至“绝不”的清单越来越大,越来越声色俱厉。经济领域的相对自由,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严格管控不协调。由上而下管控,再加上设置防火墙,收紧甚至切断国际上的横向交流,画地为牢自我封闭,由此限定随机涨落的范围,直接影响科技与经济领域的创新和创业。

另一方面是强有力的目标导向。国家拥有几乎所有的资源,可以经由从资金、项目、职称、课题指南,政策及其无所不能的“解释权”等,由上而下精准给予,既不利于随机涨落,同时也为寻租大开方便之门。

市场的一大特点是自组织,科技发展在相当程度上是发散的。然而上述这两方面的共同影响是,社会在相当程度上失去随机涨落和自组织能力,国家实际上也就失去由上而下的选择余地。

对于这样的现状,有些人不是走守法维权之路,以此推进改革,而是或以“丝”自居,或想方设法跻身于权力体系,“死也要死在体制内”,或投身于资本,“宁可在宝马车上哭”,甚至寄希望于回到毛时代,把当前问题的根源都算在坚持改革者的身上,把怨气都发泄到改革者头上。这样的心态不仅无济于事,而且造成社会和人心的分裂。

由上分析可知,毛与邓只是在市场和资本这一条线索上分道扬镳,而在权力对人生和人性的控制上并没有根本的差异。正是“一脉相承”的一侧与“分道扬镳”的一侧,这两侧之间发生了上述种种不正常与不耦合的状况,既要扛毛的旗,又要走市场的路,这才是当下现状的根源。

根源的核心是,计划经济年代的权力,在相当程度上未经改造而延伸至今。行文至此,当可以理解“两个不能互相否定”的内涵

其实,毛邓的区别或许更多的是在性格与气质上。毛是诗人,浪漫主义,浮想联翩,随时任性打破计划;是革命家,理想主义,以乌托邦改造现实,运动群众,乃至以群众运动制约、打倒官僚,打破自己构建的平台。

邓是实干家,实用主义,“猫论”,不是打破计划,而是没有计划,摸着石头过河;现实主义,重要的是小康,翻两番,相信官僚,平台必须坚守,这就是“四个坚持”。

与80年代的争论相比较,当下的争论还有以下不同点。

其一,利益因素。80年代的争论主要在意识形态层面,集中在中西之争,争论的双方较少利益上的纠纷,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尚未从整体上分化出来。当下的争论在涉及意识形态的同时,一个重大变化是,争论的双方在财富的拥有上有了较为明显的分野。

毛时代的公平与平等,根本原因是吞噬了资本和消灭了市场;既然邓转向市场,重新引入资本,以及“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乌托邦的公平与平等自然被打破,贫富差别显现,其中兼有不合理与在目前阶段合理的部分。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虽然存在例外,在财富多寡与立场左右之间存在某种高度相关性。一旦关系到利益,意识形态上的立场就会坚定几分,不理会事实,听不进逻辑

利益相关的争论,仅在观念层面争论,不仅无济于事,而且会加深矛盾与对立,一旦在利益层面得到缓解甚至化解,在观念上的说理可以事半功倍,对立往往迎刃而解。

其二,非理性。既然当下的分歧主要不是在意识形态层面,因而理性在争论中的作用下降,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上升。理性在相当程度上甚至被情感所淹没。

争论中的非理性在当前具有普遍性,涉及到所谓“后事实”世界与“后真相(post truth)时代”。在价值判断的主导下,传播者选择性传播,受众选择性接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事实以价值观站队。即使某种事实真的占了上风,那也一定是对手精心制造阴谋的结果。

    “阴谋论”的标签具有奇特的效果。只要不达目的,不合我心,就是阴谋。一旦归结为“阴谋”,对方的任何论据都被打包到“阴谋”的口袋里而无须辩驳,己方也可以在阴谋论的迷魂药中安然入睡。

     在相对来说偏于非理性的国人中,阴谋论有了更加肥沃的土壤。有人揭示上世纪60年代初的灾害,被认为是丑化,揭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则是抹黑,甚至不可抹黑某个邻国,如此等等。在这样的心态环境中,再多再真实的事实,再严谨的逻辑推理恐怕也只能是“零”。

在世界各国中,或许中国人最多愁善感,君不见,外交部发言人的常用语就是,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一个人的理性与情感之和或许处于某种守恒状态,感情丰富,往往理性退避三舍,反之亦然。情感的对立致使理性的对话收效甚微。

其三,准宗教情怀。一个明显的迹象是,对立双方在情感上再进一步集中到毛的身上,或憎或爱,爱憎分明。这是有人把当下的争论归结为“毛邓之争”的另一个理由。争论的一方在崇敬、感恩、怀念、敬仰等心情下已经上升到某种宗教情怀,容不得对所信仰之人之事有半点质疑,质疑,就是不敬,就是大逆不道。而另一方本来握有事实和逻辑的优势,不幸的是或多或少也被卷入于情感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双方都或多或少陷入这样一种状况,互相指责甚至谩骂,以期在感情上伤害对方,图一时之快,不利于解决纷争。

记得李泽厚曾在80年代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是否愿意,毛的巨大身影,将影响中国100年。短了。看看秦始皇吧,两千年过去了,依然阴魂不散。

此外,争论的环境不同。上世纪80年代的争论,当时中国弱小,发达国家对中国相对宽容,或者说还没把中国当回事。今非昔比,而今中国已强大如斯,前有阻击,后有追兵。特朗普当选貌似倒退,也是以退为进,退一步进两步。面对陷入无谓争论的国人,留下的窗口期有限,时不待我。

吊诡的是,在这样紧迫的时局下,不时还有节外生枝,不是找出问题的症结,以化解对立,一致向前,反而火上加油,煽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把本已偏离正途的争论,进一步推向极端。

四、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争论的双方实际上找错了争论的对象,或者说,争论的双方,其实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设想一下双方竭尽全力驳倒对方的场景。

先看站在毛的一方。要是这一方驳倒了另一方,然后一起手挽手,高歌一曲“大海航行靠舵手”,取消市场和资本,一切凭票供应,人人平等。想想是否愿意,实际上是否可能?答案自明。

既然如此,可见,问题并非是由另一方所造成,把矛头对准另一方有何意义?问题在于,权力没有厘清其与资本的关系,没有在社会与资本二者之间摆准自己的位置,权钱勾结,甚至权钱合一,形成利益集团,且意在代代相传。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再看站在邓的一方的情景。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方无论如何也驳不倒对方。前文已经说明,利益的问题,由利益的途径解决,正如那句话: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情感因素期待在历史的长河中淡化。对于一个失恋者,时间是最好的医生,虽然或许要等待千年。至于宗教情怀,更不属于说理的范畴。何况背后还有各种因素不时的挑逗,煽风点火。

社会发展,人的解放,无关中西,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怎么可能离得开市场和资本?国可以一天或更长时间无君,却不可一天无市。世界各国,无论中西,概莫能外,在全球化的今日更是如此。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上,回到毛时代已绝无可能。

然而,继续沿着邓的路径,也难以继续前行。

摆在国人面前的唯一道路是——厘清权力、资本与社会三者的关系。

资本与社会共同把权力关进牢笼,让市场经济发挥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的自组织;

资本也要关进牢笼,把资本关进牢笼的是权力与社会;

社会自律坚守底线,自信自强维权,这是把权力与资本关进牢笼的基础,更是是一切发展的源泉和最终目的。

在利益介入,情感主导,乃至宗教情怀的渗入中,在狭隘爱国主义的鼓动下,与其争论,不如启蒙。

历史的车轮必然沿着经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规律碾压一切绊脚石。历史终将澄明毛与邓的是非功过,浊水终将澄清,但不是现在。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看,已经走出目前的僵局,发展的成果将说明一切,争斗已经化解。

     最终,决定中国命运的不是权力,也不是资本,而是包括争论双方在内的所有中国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1040896.html

上一篇:第十章 三 后现代科学和高技术对文化的挑战
下一篇:河流与大树—— ​“阴阳五行”是科学素质吗?
收藏 IP: 121.237.98.*| 热度|

27 丛远新 周健 武夷山 姚伯元 李永丹 陈永金 王代平 蒋永华 朱豫才 金拓 汪晓军 逄焕东 韦玉程 彭美勋 晏成和 陈楷翰 孙华 汤茂林 牛凤岐 易波 金寅淳 伍光良 苏德辰 平果 yunmu aliala ShowAttitude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