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有哪些?

已有 16189 次阅读 2020-6-2 10:42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信息素养教育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韩丽风, 秦小燕, 杨志刚等. 新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宏观规划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20, 64(7): 39-45.

全文获取地址:http://lis.ac.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23456

   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素养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要环节,信息素养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的必备基本能力,能够促进问题解决、知识创新和终身学习等能力的形成。按照信息获取与利用的一般逻辑流程,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包括5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则充分体现新环境下信息素养的特征和新的发展需要。

    (1)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是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对信息的认识、观念和需求,要求学生具备信息敏感性、信息应用意识和信息保健意识。学生应善于发现和挖掘信息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潜在价值;具备在学习与生活中积极利用信息及信息工具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于个人发展的始终;具有信息保健意识与自控能力,避免不良信息和沉溺于网络等情况对生理与心理产生的不利影响。在互联网社交媒体时代,网络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在方便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一定负面效应,包括信息超载、信息焦虑,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混杂其中,使得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尤其需要具备正确对待信息及信息技术“双刃剑”的意识。

    (2)信息源的认知与选取。在当前信息生态和学术环境下,信息来源日趋多元化,学生需要了解各类信息(如图书、期刊、会议、科技报告、社交媒体信息、科学数据等)的产生途径、呈现形式(如数字、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和交流方式(如开放获取、社交网络平台等),并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源和途径来获取信息。由于信息源的多样化,使得对其可靠性和权威性的评价更加复杂,甚至评价标准也不绝对唯一,这要求学生以批判性思维理解信息源的评估过程,根据具体问题,结合学习目标和应用情境合理选择信息源,避免诸如魏则西事件等类似悲剧的发生。

    (3)信息的查询与获取。信息的查询与获取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贯穿于问题的发现、研究和解决的各个环节,包括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检索需求、制订检索策略、分析检索结果,并根据需求不断改进检索策略,掌握信息内容的各种获取途径,以及反思信息查询过程,从而养成有效的信息检索与获取思维习惯。 新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更强调对学生认知和思维层面的态度与能力培养。我国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较多局限于文献数据库检索技能训练,偏重于工具性和实用性;对有关批判性思维、反思性学习、独立思考等“元认知”层面的培养存在欠缺。不少学者认为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目前普遍未能超越“技”的层面、上升到元素养“道”的高度,不能满足新的技术和媒体环境下综合素养和能力的需求。应强调检索过程的探索性,要求学生根据需要分析检索结果,调整检索策略,反思检索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即“元认知”。相对技能而言,思维与认知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长远,更有利于学生思维习惯、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4)信息的管理与利用。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的各类信息,学生应能够以有效的方式进行组织与管理。在参与式信息环境下,每位学生不仅是信息的使用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应将获得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分析、整合,形成新的成果,与同学同行分享、交流,并融入到不同层次的学术对话中,促进科学研究进步。信息管理与利用包括 3个层面:合理使用信息管理工具,将查询与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和保存;能够批判性评价信息内容,进行阅读理解、归纳综合、提炼重组、融合信息内容,并结合不同学习情境,创造性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实际成果,再提出新的研究问题等;通过各种方式在不同场合或环境中分享和交流成果,参与学习社区。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需要出发,新时期本科生层面的信息素养教育更强调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本科生科研训练、创业训练过程,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课堂学习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提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长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是现有信息素养教育最具潜力、且应大力加强的环节。研究生层面的信息素养内容则强调专业的信息资源获取能力以及科学研究必备的思维和习惯。在新型的学术交流环境下,学术研究的伦理和规范、学术成果的开放共享均应成为研究生掌握的重点。随着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的形成,对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利用以及保护能力是科研人员必须具备的素养,因此科研数据成为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内容,应充分重视。

    (5)信息的伦理与安全。信息具有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学术价值。信息的误用、滥用会引发信息污染、信息犯罪等问题,影响信息价值的发挥,损害各方利益。学生应该了解信息查询、获取、传播与利用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政策,约束和规范信息行为,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在学术研究与交流中,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杜绝学术不端;加强信息安全意识,防止涉密信息和个人隐私泄露;掌握信息安全技能,防止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等攻击,保护个人和集体权益,防范不良侵害。

    综上考虑,通过信息素养教育的科学规划,促进全新审视信息生态和学术交流环境,全面拓宽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从技能、方法的训练上升到融合意识、思维、习惯的培养,使得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更为完善,也更能适应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体机构,在信息素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本科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应保持发展的前沿地位,给予重点支持与保障;而研究生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更强调学生高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嵌入研究生学术训练的全周期。图书馆应积极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加强与学校管理部门、学科院系、教师科研人员多方沟通合作,全方位、可持续地推进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深化与提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36067.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316期 20200529)
下一篇: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泛信息素养教育
收藏 IP: 122.194.216.*| 热度|

1 杜占池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