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泛信息素养教育

已有 3130 次阅读 2020-6-2 15:31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信息素养教育, 泛信息素养教育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初景利, 刘敬仪, 张冬荣等. 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泛信息素养教育——中国科学院大学15年的实践探索[J]. 图书情报工作, 2020(6): 3-9.

原文全文获取地址:http://www.lis.ac.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23429


    《图书情报工作》2020年第6期刊发初景利、 刘敬仪、 张冬荣、李玲《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泛信息素养教育——中国科学院大学15年的实践探索》。该文通过分析信息、信息素养的概念与内涵及其演化过程,对比信息素养教育与泛信息素养教育两个体系,以中国科学院大学泛信息素养教育为例,剖析信息素养教育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信息素养教育一直被视为图书馆用户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变革与创新也始终伴随着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过程。只要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不断变化,图书馆服务就需要不断创新,信息素养教育也需要不断变革。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是人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以及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相应地,信息素养教育是对用户信息查询、获取、评价和使用能力的培训。

    ACRL于2016年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对信息素养做了新的界定,突破了传统意义的信息范畴,对信息素养进行延伸和拓展,并赋予了新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 4个方面的核心思想:①信息素养只有通过一套更加丰富、更加复杂的核心理念才能实现其潜能;②图书馆员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在自己的知识范畴内,确认核心理念,拓展学生的学习,设立新的具有凝聚性的信息素养课程,并应与教师开展更广泛的合作;③将有关信息、科研与学术的很多其他概念与思想融为一体,强调信息素养与科研学术过程的结合;④引入元素养的概念,元素养是催生其他素养的素养,元素养成为信息素养转型的新导向。

    《框架》以及近年来学界业界越来越重要的认知是: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局限于狭隘的“信息”范畴,而是要融入科研过程与学术环境之中,不应将自己孤立,而是拓展信息素养教育的范畴。无论我们对信息如何解释,其重要的特性是依附于情境。没有孤立存在的信息,信息总是与特定的环境、任务与需求密切关联。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没有产生应有的成效的原因在于孤立地认识信息、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未能将信息、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信息素养教育发挥的效能是有限的。《框架》中的认知及相关研究成果为将信息素养教育拓展、延伸为泛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泛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上,面向科研与创新素养能力培养,为用户提供融入一定情境的超越信息素养的新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泛信息素养教育是新时代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信息素养教育内涵与结构的变革,是包括信息素养能力在内的一套组合能力,是信息素养能力的转型与升华,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泛信息素养教育强调要突破单一的文献检索培训,突破固有信息概念框架的局限,突破单纯地培养用户查找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将信息素养能力与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有机结合,促进信息素养与特定需求、任务、场景(称之为“情境”)的契合,为用户提供基于实际情境、面向科研与创新的信息素养教育,从而提升信息素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完整性,将信息素养贯穿于科研素养与创新素养的过程之中,将信息素养能力融入专业核心能力之中,并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泛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本意义及价值所在。

    传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核心内涵是图书馆素养与文献检索,主要是由图书馆员以图书馆资源利用为目的为用户讲解图书馆资源概况、所购数据库使用、专业文献查找、信息分析软件操作等内容,提供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阅读素养、科技查新和用户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图书馆、资源、网络与数字化是该体系的重要支撑要素。而泛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的核心则是在信息素养支撑下的专业知识与学术素养能力,由图书馆员主导培养用户面向学科领域嵌入信息素养的科研与创新素养能力,强调任务、场景和需求,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解决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的实际应用之中,数据、研究、工具、思想、写作、创新、伦理等是该体系的重要支撑要素。

    泛信息素养教育强调信息素养需要与特定的学科领域、科学研究项目、教学内容等情境密切关联,当脱离这种关联时,信息素养教育便无“本体”可言,就只是空洞的理论与概念,随之也失去了教育意义。因此,图书馆在如今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应基于用户新需求,着重围绕工具和平台素养、科研与学术素养、数字与网络素养、知识产权素养以及元素养等重新设计泛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从文献检索课程到信息素养教育,再到泛信息素养教育,这不仅仅是概念的变化,而是理念的变化、教育导向的变化,更是教育目标、知识结构与内容体系的变化。驱动这一系列变化的内因主要在于用户基本信息素养和专业知识素养的提升推动了对更高的泛信息素养的新需求,泛信息素养的提升则提升了用户的科研与创新素养能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开设泛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有15年的历史,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验证、改革、探索与发展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教研室通过督导听课、教学讨论,不断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但缺乏更多的高水平的师资仍然是目前最大的困难。因此,我们的努力仍是进行时,要持续优化和拓展培育泛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目标之下的课程体系,加大师资的培养,进一步改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培养更多的具有信息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泛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1)明确教育目的。信息素养教育不能仅停留在信息检索、信息分析工具使用、资源介绍等图书馆利用层面,也不仅仅是方法技能性课程。(2)进阶教育目标。过去数十年,由于信息环境的变化,信息检索系统的“自助”性能不断优化,加上持续的信息素养教育,用户的基本信息素养能力在不断提高,因此,信息素养教育不能停留在既有的信息素养模式之中,而是需要跳出原有范畴和内容框架,突破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走向泛信息素养教育。(3)转换教育视角。图书馆员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在自己的知识范畴内,确认核心理念,拓展教育内容,设立新的具有信息凝聚性、结构拓展性的泛信息素养课程,并与教师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将有关信息、科研与学术的很多其他概念与思想融为一体,强调信息素养与科研学术过程的结合。只有转换成这样一种视角,信息素养教育才会有根本性的变革。(4)体现教育效果。信息素养教育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证明其意义和价值的。泛信息素养教育要将信息素养教育置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注重课程体系的拓展和完备,即通过设计一整套课程体系来支撑信息素养的多方面综合能力(以信息为核心的组合能力),在需求中学习,在过程中学习,强调学习的效果。通过个人科研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的形成、知识体系的完善、学习能力的增强、任务绩效的提高,来检验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效。这种检验既可能是学生的感知,也可能是实际应用场景的证明。

    从信息素养教育到泛信息素养教育的实现策略:建立泛信息素养培育进阶目标;突破和超越信息素养的学科边界;拓展和变革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体系;综合利用新型教育教学技术方法。

    泛信息素养教育的提出不是取代信息素养教育,而是要求我们不能将视野局限于信息本身,或者不能狭隘地理解信息,而是要从用户的视角,从任务、场景、需求等情境,从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等需求,扩大信息素养的边界,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与结构体系,增强信息素养教育的能力与效果,从而更有效地支撑科研与创新过程。为此,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主导者的图书馆员应跳出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思维范式,跨越传统信息范畴,突破既定的信息素养教育框架,拓展信息素养课程体系结构,推动以图书馆利用与文献检索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教育拓展、延伸到以支撑科研与创新素养能力为核心的泛信息素养教育,进而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从量变到质变。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236110.html

上一篇: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有哪些?
下一篇:高校图书馆服务理念变革四阶段
收藏 IP: 210.28.4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2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