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Xuefeng Pan's Web 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ke01361 分子遗传学、分子病理学、分子药理学等研究者、教师、诗人、译者、管理者

博文

爱、责任、恩情、期待和希望

已有 2291 次阅读 2021-10-10 09:03 |个人分类:On Culture|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人本主义学者马斯洛有一个需要理论,其中有一个需要是“爱”与“被爱”。我不想拾人牙慧,只谈一下原因,即人为啥“能爱”和“需要爱”? 无疑“人”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可以视作“结构实体”和“功能实体”。其中,“结构实体”属于解剖和生理、生化讨论的内容,而“功能实体”则是心理、灵和精神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一个极为无法回避的话题就是“爱”与“被爱”,“责任”和“义务,以及“孤独寂寞”和“希望”、“期待”之间的因果关联。我知道这些东西一定是被许多人分析讨论过的,虽然我并不十分清楚其他人都是如何理解的,我只想说一下我自己的理解,如有“雷同”则纯属巧合。

 “爱”

  什么是“爱”? 我理解这是一个“恍兮惚兮”的概念,我理解的“爱”就是一个人的“喜欢”“喜好”和“期待”,总之它是一种“需要”。既然如此,那就需要有出处,有源头。“爱”是“传递着的”,怎么讲? 我觉得“人”是否“有爱”可以参与“传递”首先需要有“爱的储备”。我以为“爱”是无法自动产生的! 如果“我”从未“被爱”“接受爱”,一是会使“我”不明其“爱”,也就无法把“爱”加以“储备”,用于分享和传递。这情同一个物理系统,或简单而言一个“容器”,它不接受“爱”,就无法产生“爱”。

   这是在维持现有“自我实体”不变的前提下的一种加工处理“爱”的方式。而“牺牲”自我奉献“爱”,就如“蜡炬成灰泪始干所希望的那般,则是一种舍弃“我”,需要改变“我”的“供爱”状态。前者体现“物理”属性,后者属于“物化”属性。所以社会期待“人”有爱分享,那一定是要有“爱”接收和有爱贮备,因此可以与其他“人”分享“爱”。在这一点上,雪莱的诗歌“爱的哲学”所体现的“观点”与我雷同,即“如果这一切都不爱我,那么这亲密的一切能值几文?”。

“爱”、“责任”与“恩情”

     “爱”与“责任”是有着明确差异的! “我”可以“不爱”,但“我”却需要“混社会”,需要担当“角色”,而如此就会“有责任”。“责任”对应于“义务”,是一种不计情感的“输出”。如果我们依然把“人”视为一个物理系统,那他/她输出的“责任”其实是一种“强制性的能量输出”,这种“输出”因为有强制性,所以可以为“责任”“牺牲”,可以是物质损失,也可以是“死亡”。“责任”并不一定基于“爱”,“我不爱,我有责任”是一种“职业精神”,体现“职业化”和“社会分工”和“社会角色”的强制性,如果真的不爱,导致心理无法承受,那可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以舍弃“分工”所赋予的“角色”。

    既然“责任”是一种强制性能量输出”,它与“爱”的区别又如此明确,那么“责任”、“爱”与人们常说的“恩情”有什么关系? “恩”最早见于甲骨文,意思为“好处”。在《说文解字》里被解释为“惠”,所以常说”恩惠”。从这个意思去理解“恩”,我们可以明确地说“被爱”一定是“好的”;而“被负责”则要看是否对“我”有“好处”,“我”能“受惠”者为“恩”也! 因此,“恩”可以理解为“帮助”,凡是给“我”帮助,让“我”受益的都属于“恩”。

“爱”、“责任”、“恩”、“期待”和“希望”

   “期待”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愿望”,体现一种“需要”。“我”需要“爱”,也需要“责任”担当,这是一种“期待”。“期待”与“希望”不同,期待”比较“中性”,而“希望”则比较偏重“美好”的“期待”。有“爱”可以接收,有“爱”存储,并可以“分享”会让“我”愿意并有能力担负“责任”,基于爱的分享的责任体现“温馨”。对这种“温馨”的期待就是“我”的“美好愿望”,而这就是“我”和“我们”的“希望”了!(即兴发挥,不求详尽)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8980-1307390.html

上一篇:如何欣赏一首诗歌意境的美
下一篇:体现“爱”和“责任”的工作单位
收藏 IP: 14.203.201.*| 热度|

3 郑永军 谢力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7: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